和而不同

更新时间:2024-06-17 19:58

和而不同(拼音:hé ér bù tóng)是一个成语,一说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子路》,另一说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

成语出处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王涛等编著,中国成语大辞典·辞海版)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婵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郭丽著,齐国成语典故今读)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和而不同”。

成语典故

齐景公出外游览到了公阜,向北眺望齐国都城说:“呜呼!假若自古人无死,会怎么样呢?”晏婴说:“从前上帝认为人死是善事,仁者得到安息,不仁者屈服于死亡。假若自古人无死,丁公、太公将拥有齐国,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都只能作为辅相,君主您将戴着斗笠披着短衣,拿着锄头蹲在田间劳动,哪有闲暇来担忧死亡问题?”景公气呼呼地变了脸色,很不高兴。

没有多久梁丘据驾御着六马高车而来(六马:指六匹马拉的车。依古制,一车四马,“天子驾六”,故驾六马为逾礼越),景公说:“这是谁呀?”晏婴说:“是梁丘据。”景公说:“你怎么知道?”晏婴说:“大热天驾车而疾驰,严重的要累死马,轻的也会累伤,不是梁丘据谁敢这样作为?”

景公说:“梁丘据与我很相和。”晏婴不以为然,搬出“和而不同”的理论,认为梁丘据之于景公是“同”,而非“和”。景公让晏婴解释“和”与“同”有何不同。晏婴为了景公便于理解,以做羹汤、音乐为比喻回答:“和、同是有差别的。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如果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义,百姓没有争斗之心。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合而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成语寓意

“和而不同”一方面教导人们要与他人和谐共处,另一方面又需要人们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无论对于处理国际关系、做好组织管理,还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具有现实而广泛的应用价值。成语告诉人们,在生活中,应该使用正确的意见去纠正别人错误的意见,使其双方人际关系恰到好处,而不是一味的随声附和。

成语运用

“和而不同”指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复句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

晋·袁宏《三国名臣赞》:“和而不同,通而不杂,过醉亡辞,在醒贻答。”

《隋书·郭衍传论》:“和而不同,事君之常道。 宇文述、郭衍 以水济水,如脂如韦,便辟足恭,柔颜取悦。”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钱镠记》:“盖其秉性清劲,不与众水为伍,故能群而不党,和而不同,曲折千里而必达于海,其性然也。”

宋 苏辙 《除冯京彰德军节度使制》:“和而不同,性有盐梅之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