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王大娘戴竿

更新时间:2024-08-12 08:19

《咏王大娘戴竿》是唐代诗人刘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杂技演员高妙的杂技艺术,诗的前两句以百戏烘托入题,写出戴竿技艺最引人入胜,后两句写出旁观者之惊叹,进一步突现技艺超群绝伦。全诗描写生动,形象鲜明,颇富情趣。

作品原文

咏王大娘戴竿⑴

楼前百戏竞争新⑵,唯有长竿妙入神⑶。

谁谓绮罗翻有力⑷,犹自嫌轻更著人⑸。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王大娘:当时著名的杂技艺人。戴竿:杂技的一种,亦即古之“寻橦”,演员将长竿放在头顶上,然后其他演员攀登上竿表演各种动作。

⑵楼前:指勤政楼前。百戏: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

⑶入神:指技艺达到精妙的境界。

⑷绮罗:古代贵族妇女穿绫罗绸缎制成的衣服。这里指王大娘。翻:同“反”。

⑸著人:放上一个人。著,附着,放置。

白话译文

勤政楼前百技竞赛,各自展现自己的高超与魅力,而王大娘的长竿更是鹤立鸡群,惊险美妙无比。

谁能料到妇女反而更有力气,顶着长竿犹自嫌轻,还要在上面顶个木山,叫人在山上翻滚歌舞。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此诗题下有注:“《太平御览》云:唐明皇御勤政楼,大张乐,罗列百技。时教坊有王大娘者,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状瀛洲方丈,令小儿持绛节出入于其间,歌舞不辍。时晏以神童为秘书正字,方十岁,帝召之,贵妃置之膝上,为施粉黛,与之巾栉,令咏王大娘戴竿。晏应声而作,因命牙笏及黄纹袍赐之。”《明皇杂录》也有类似记载:唐玄宗在新落成的勤政楼前举行欢庆活动,观赏百戏,有个教场艺人王大娘表演了戴竿技艺。她头戴百尺长竿,竿上面还有做成仙境模样的木山,并让一名小男孩在山上表演歌舞节目。这时才十岁的刘晏已做了皇帝的秘书正字,被唐玄宗诏于楼中,杨贵妃就让神童刘晏针对勤政楼下百戏争新和王大娘头戴百尺竹竿的精湛表演作一首赞美诗。刘晏应声而作了此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全诗共四句,纯用白描手法,一气呵成。首句“楼前百戏竞争新”,作者欲擒故纵,题称咏戴竿却不由此入手,先宕开一笔,给读者推出一派百戏杂陈的热闹景观。“百戏”包含多种伎艺,“戴竿”只是其中的一种。这里突出“竞争新”三字,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盛唐时京都长安百技竞争,歌舞升平的繁华气象之中,也为以下王大娘戴竿之出作了有力的铺垫。就是说,诗人置其她诸般伎艺不顾而独咏“戴竿”,乃是比较与竞争的结果:“唯有长竿妙入神”。诗人急遽地将艺术镜头由全景转入了特写,却不给人以生硬的感觉,相反,所咏对象由于对比而变得突兀,鲜明起来了。

“谁谓绮罗番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诗的这两句正面描绘了杂技女演员的高超伎艺。诗人说:谁都说这位演员虽然身为妇女却很有气力,你看她头顶长竿还自嫌轻又加上一个人!诗人在这里和前两句紧紧相扣,揭示了“唯有长竿妙入神”的原因。其中并不纯是艺术夸张,而是有其现实根据的。除了《太平御览》的有关记载外,现存汉画中即已有此表演形象。稍后于刘晏的唐诗人王建寻橦歌》这样描写:“大竿百夫擎不起,袅袅半在青云里。纤腰女儿不动容,戴行直舞一曲终”,可与此诗互相映照。不同的是,王诗是总写寻橦这门杂技艺术的演出过程而不专在个人,刘诗则专咏王大娘戴竿,选择角度不同而效果却各有千秋。

在诗歌史上,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塑造了一个舞蹈世家的群像,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歌颂了音乐家的精湛艺术,而刘晏的这首《观王大娘戴竿》绝句则留下了一位伎艺超群的杂技女演员形象,同样值得重视。

名家点评

作家、语言学家秦似《唐诗新选》:十岁小孩能够随口吟诗,确为神童。他抓住了戴竿的“妙入神”之处:女子反而多力,头戴百尺长竿不算,还要加个人在上头。儿童眼中的“神妙”,真率有趣。

作者简介

刘晏(716—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七岁举神童,授秘书省正字。宝应二年(763),迁吏部尚书、平章事,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总理天下财政,使安史乱后的危殆形势得以复苏。为唐代最出色的理财家。后为杨炎诬构死。《全唐诗》收其诗二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