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芙蓉

更新时间:2023-08-30 19:45

《咏芙蓉》是南朝沈约创作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荷花在风中摇曳的风姿,后两句写芙蓉和池水互相熠熠生辉。全诗语言质朴,善用拟人修辞手法将芙蓉写得活灵活现。

作品原文

咏芙蓉1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2。

中池所以绿3,待我泛红光4。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芙蓉:荷花的别名。其实名莲。

2.朱房:喻指含苞待放之芙蓉。

3.中池:池中。

4.我:即芙蓉。泛:浮现,透出。

白话译文

微风吹拂使树叶摇晃,轻轻的露珠粘在房子上。

水池中的水之所以发出绿光,是因为在等我释放红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千百年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才子佳人,甚至平民百姓,无不用心颂扬荷花的真善美。六朝时,玄武湖的荷花颇具盛名。南朝梁元帝萧绎游后湖时写下了《采莲赋》,之后梁朝沈约再次游览玄武湖看到荷花盛开,想到萧绎的《采莲赋》有感而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沈约这首《咏芙蓉》,是在咏荷诗中较早的一首,娇小玲珑,意境优美。诗人写的是未开荷花,但读后留下的却是荷花开时的翩翩风采。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习习微风,吹着出水的荷叶在池面上轻轻摇动。在潺潺声中,一串串轻盈的露珠从荷叶上滚落水面。这两句写景,用意精深,把“紫叶”和“朱容”在“微风”和“轻露”中的盈盈情态,作了着意渲染,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水上画面。这两句承接自然,全不着力,对仗工整。从景物状态看,这是把静景作为动景来写的,“摇”“拂”二字,使静静的池中荷花图富有一种动感,为美丽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生机。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池中挺出水面的荷花,青翠碧绿,泛着一片绿光,似乎把池中水都染得碧绿透亮。“绿”字用得绝妙,给整个画面造成的色彩极浓。重重叠翠的荷花,染得满池碧绿,艺术效果很强。三句“中池所以绿”,诗人先写因,四句“待我泛红光”,再写果,顺乎自然。诗人把荷花以“我”的口吻写来,是为了亲切、自然,且蕴含有荷花的高洁自豪感在内。“待”字用得极好,概括了以上三句的全部内容,使人想到,而且给人的时间性很强。“泛红光”,不会很长时间,很可能就在明朝明夕。至于池中荷花盛开时将是一种什么景象,也只有“泛红光”字写到。这三字不可等闲视之,池中的荷花盛景,就浓缩在这三字之中。不难想到池中的荷叶越浓、越绿,那荷花开时的花色也一定会越艳越烈,使人们对诗产生极美极妙的意境。

名家点评

吉林大学中文系教授麻守中《历代题画类诗鉴赏宝典》:这首五言小诗着重写了荷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这两句是说微风轻摇动着初生的紫色荷叶,细露慢慢抚摩着红色蓓蕾。“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诗人采用拟人化手法,赋予荷以人的思想感情。池塘里所以长满荷叶,呈现一片碧绿的颜色,是在等待我荷花开放,透露出耀眼的红光,“待我泛红光”,写得很情趣,既写出了荷花含苞待放的情韵,也表达了诗人一种自信,昂扬奋发的精神。

作者简介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出身贵族,而年幼孤贫。笃志好学,博览群书。历仕宋、齐、梁三朝,官至尚书令。他是齐、梁文坛的领袖,首创“四声八病”之说,与谢脁、王融等创作新体诗,称“永明体”,对唐代格律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诗内容广泛,讲究声韵、对仗。有辑本《沈隐侯集》传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