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6 09:56
哀牢山(Ailao Mountains),属云岭向南分支的余脉,分布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玉溪市、普洱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5州市16个县市区。山体初始段呈南北方向,中、下段渐转为西北一东南方向。哀牢山是元江与阿墨江的分水岭,滇东高原和横断山地两大地貌区的分界线。全长约450千米,宽15—30千米,总面积近1万平方千米。主峰为大磨岩峰,海拔3166米。
从地史上看,远在太古代时期,它是一个西北—东南向的沉陷带,后来褶皱隆起成陆,经过反复多次升降,至三迭纪时又经印支燕山运动的再次褶皱断裂,变质作用加强,一系列西北一东南向断层甚为发育。燕山运动后,哀华山长期隆起,并经剥蚀,夷平和多次陆海变更及岩浆活动,至上新世末更新世初,其与古云南夷平面一并隆起成高原,同时定型成现代的山原型山脉。
哀牢山分布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玉溪市、普洱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5州市16个县市区。山体初始段呈南北方向,中、下段渐转为西北一东南方向。哀牢山是元江与阿墨江的分水岭,滇东高原和横断山地两大地貌区的分界线。介于东经100°16'—103°16',北纬22°29'—25°30'。北起楚雄市,南抵绿春县。全长约450千米,宽15—30千米,总面积近1万平方千米。
哀牢山山地为沿红河深大断裂带强烈上升的断块山地,山地核心地带的基岩以元古代的深变质岩、片麻岩、混合岩为主,并有燕山期超基性岩和酸性花岗岩体浸入。中下部有古生及中生代的砂、页泥岩出露。主要出露古老变质岩与中生界的砂页岩,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深度切割的大型山地。
哀牢山构造带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复杂构造带。它东以红河为界,西临把边江,贯穿云南的西部地区。从元江往北,构造带呈北西走向持续伸展,而且愈往北其规模逐渐变小,至南涧密滴一带整个构造带的输廓已不甚明显。只是红河等一些较大的断裂仍然持续向北西伸展,过巍山东西带至下关一带才又重新显露出来。向南过元江,构造带的走向突然由北西转成北西西,而且组成它的各类主要成分有逐渐撒开之势,在它过金平跨入越南境内后才又恢复其北西的走向。
红河断裂出现于断裂带的东侧,它沿红河向北经密滴、定西岭进入洱海。长500余千米,总体呈北35—50°西走向,它的北段倾向北东,元江以南倾向南西,倾角50—70°不等。沿红河断裂所造成的狭长槽地里,从南到北普遍发育第三系含煤及石膏的湖沼相堆积,它们与下伏地层除部分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外,多数为断层接触。在邻近断层的地带岩石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如金宝山、红河县等处第三系紫红色泥岩变成板岩,泥炭变成烟煤。另外在断层面上和其邻近的陡立地层面上,往往可见大量近于水平的擦痕和由于相对扭动作用而形成的牵引现象。并与下关基线及水准测量结果新表明的红河断裂东盘相对向南东方向平移具有向下俯冲的趋势是相吻合的。
哀牢山断裂位于红河断裂的西侧,北起弥渡县鼠街,向南东大体上沿哀牢山山脊伸展。断裂的北段走向北30—40°西,过马鹿圹向南它的走向随着构造带逐渐向东偏转,呈北65—75°西的走向。总体倾向北东,倾角60—70°。经过强烈挤压扭动作用,在它两侧的岩石大都呈反S形的扭曲或揉皱形态的页片状,沿着片理的方向几乎每一页理之间都发生过显著滑动,岩石中的石英长石颗粒普遍发生碎裂,一些柔性矿物和被破碎了的矿物粉末,曲绕未完全破碎的透镜状残体,在残体的边部普遍发生不同程度的重结晶作用,产生了一定数量绢云母、绿泥石和黑云母。这样的破碎带沿哀牢山断裂宽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哀牢山岩群沿哀牢山脉呈北西向条带状分布,两侧被哀牢山断裂、红河断裂带所限,向北延至南涧县密滴一带,向南延入越南境内。小羊街岩组下部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局部夹变粒岩、混合岩;上部二云片岩为主,含红柱石、石榴石,视厚度大于1290米。清水河岩组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角闪(二长)片(麻)岩、透辉斜长变粒岩、黑云斜长(二长)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及少量大理岩。阿龙岩组上部以大理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变粒岩;下部以黑云二长片麻岩和斜长片麻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透辉岩等,视厚度大于1790米。岩群混合岩化强烈,原岩面貌改变大,难以建立确切地层层序。范士皈(越南)混合片麻岩中测得同位素年龄距今23亿—20.7亿年。
哀牢山地貌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最高层为两列南北向的山峰线构成,两组山峰之间为一残存的高原面,高原面上分布着残丘、浅盆地及宽谷谷地,为元江、者干河的小支流的上源部分,残余高原面两侧的山峰,高度多在2800米以上。西侧一列可视为哀牢山的主要山脊线,也是分水岭,其基本特点是高度较高,连成一线,3000米以上的高峰较多,哀牢山的最高峰——大雪锅山就分布在这条山峰线上。组成山峰的岩石主要为副变质岩,以片岩为主,并有少数火层岩和正变质岩出露。东侧的山峰线被东西向的河流切穿,一些山峰已互不相连。它们耸立在一些支流的峡谷上方,成为支流之间的分水高地。
东部红色中山与峡谷,分布在中部山地以东,元江以西。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元江及其支流大春河谷地,二是夹于元江及古河道之间的由红色岩层组成的中山山地。这组中山峡谷的特点是北部较宽、南部较窄,山体高度不大,一般山峰均在2000米以下,最高峰营盘山海拔2149.9米,面积也不大。从构造上看,属于元江深大断裂控制与通过的地区。岩石组成也与滇中高原接近,说明过去曾与滇东高原有过联系。然而,由于近期的山体继续上升,古河谷上部被抬高并受东西向河流切割而分离,新河谷被河流不断深切,形成了陡峭的峡谷,新老之间的地区抬升成为以红色岩层为基础的中山山地。因而它是由于元江河谷谷地的变动而切断了与滇东高原的联系,成为哀牢山脉中的一列外围山地。
西部红色中山与峡谷,分布在哀牢山中部山地以西,其两侧各有一条沿着大裂带发育的大河通道,是两条河谷夹持的一组山地。其北部与中部山地相联,无明显的分界线;最西侧为川河宽谷与无量山分界。山地由中生界红色岩层组成,在者干河的山坡上有少量石灰岩或玄武岩分布。山体北部较窄,向南惭宽,高度一般在2000米左右,个别高峰在2200米以上,最高为亮山峰海拔2264米,亦属中山类型。由于山地抬升前也受过夷平作用,顶部未被切开的地方仍保留有局部平坦面,同时沿横向断裂发育的河流多未切开山地,故山体仍保持着南北向脉状的特点。
哀牢山既是云南东西两大类的地貌分界线,同时在气候上又是亚热带南部和亚热带北部的过渡区。山体的东西坡分别受来自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和来自北部湾东南季风的影响,高大的山体不仅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分异,且东西两侧各异。
哀牢山在气候上的主要作用在于:冬季弱冷空气被山体所阻,强冷空气翻过山体后已成强弩之末;西南暖湿气流东进时,又受山体阻挡,形成哀牢山以西、以南降水多于东部,气温较同纬度、同海拔的东部地区高,冬季寒流入侵次数也较东部少。由于山体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分布明显,从山麓至山顶依次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气候。
哀牢山徐家坝地区气候站观测,年平均温度为11.3℃,月平均最高为15.6℃(7月),月平均最低为5.4℃(1月)。绝对最高温度23.5℃(1994年),绝对最低温度-6.3℃(1993年);≥10℃的活动积温342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931.1毫米,85%以上的降水集中分布在雨季;年蒸发量小于降水量,仅为1485.9毫米。
由于哀牢山对西南暖湿气流的焚风效应和对东北冷空气的屏障效应,导致该地区迎风坡面空气湿度大,云雾日数在一定海拔区间随高度升高有增多的趋势。而一年之中,出现云雾天数最多的地方位于海拔1700—2000米的高度,达到190—205天。
哀牢山地区的河流都是近南北向的大型河流,属元江(红河)水系。地处哀牢山东麓的为元江干流,其重要支流有马龙河、绿汁江、大春河、现刀河、藤条江、南溪河;两侧的者干河、川河是李仙江的两大支流,从广义而言,也是元江的支流。由于它们在发育中不断下蚀与向源侵蚀的结果,致使哀牢山山地相对高度日益增大。
哀牢山的植被分布明显呈现出具有云南特色的,兼有垂直与水平分布规律的植被分布带。哀牢山的植被类型有热带北缘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草甸和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等地带性植被,此外,还有思茅松林和云南松林等次生植被。其中,哀牢山的常绿阔叶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云南是东亚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的汇集和分界地带,哀牢山恰好处在这一南北交错的过渡地区,是滇中高原地区、北部湾地区、滇缅泰地区和横断山地区几大植物区系的结合部,在植物区系上有着过渡性和复杂性。哀牢山又是云南自然地理的东西分界线,因此,植物种类丰富,成分多样,是植物区系研究的关键地区之一。
在以哀牢山徐家坝为中心八万多亩土地上,分布着二大类植被:一类为原生的常绿阔叶林,另一类为次生植被。前者有两个类型,而且它们分布的海拔界限比较明显,2200—2600米的海拔范围内分布着以木果石栎为标志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其面积最大(约29.22平方千米),占该区总面积的77.94%,且连续分布,形成漫无边际的林海。2600米以上分布着以倒卵叶石栎为标志的山顶苔藓矮林,其面积不大(约2.52平方千米),占该区总面积的6.72%。由于本区超过2600米的山峰不多,因此以倒卵叶石栎为标志的山顶苔藓矮林仅局限于范围狭小的孤峰上。且呈现为不连续的岛状分布状态。
次生植被在这里多数是常绿阔叶林经人为破坏后形成的,计有5个类型,即栎类萌生林、旱冬瓜林、滇山杨林、云南松林及毛蕨菜灌草丛。它们的分布大多是局部或零星的,并常常是相互交错的。旱冬瓜林主要分布于本区西侧的迎风坡面上,东侧仅沿小河河谷两旁有零星片断分布。云南松林较耐干旱瘠薄,主要分布于该区东侧的背雨坡面上。滇山杨主要分布于徐家坝小盆地附近,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的山地及林缘地段。毛献菜灌草丛主要出现在森林受破坏,经反复烧垦、撩荒或放牧的地段。
植被的垂直分布比较明显,具有较强的山地垂直景观特征。
从山麓到山顶,东、西两坡依次分布着:
东坡:干热河谷植被(910—1300米)——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及云南松林(1300—2400米)——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2400—2600米)——山顶苔藓矮林(2600—2700米)。
西坡:季风常绿阔叶林及思茅松林(1140—2000米)——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2000—2600米)——山顶苔藓矮林(2600—2700米),且南北有别,东西各异。
在地质、地貌、气候和生物的长期作用下,哀牢山发育了具有云南特色的、兼有垂直与水平分布规律的山原型土壤分布带。
哀牢山北段景东至徐家坝一线,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着砖红壤化红壤(1100—1300米)——山地黄红壤(1300—1900米)——山地黄棕壤(1900—2600米)——山地棕壤(2600—2700米)等自然土壤类型。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目前主要分布于海拔1900—2600米的山地黄棕壤地段上。
复杂的成土条件,使哀牢山的土壤在形成时进行着冻融交替、干热并存、淋溶、粘化、黄化、脱硅、富铁铝化、矿质富集等各种成土过程,发育了相当于水平带上20个纬度带的土壤类型。
哀牢山属云岭向南分支的余脉,云岭是横断山地中宽度最大、分布面积最广的山脉。云岭山体大致可分为3支:西支基本呈南北走向,西侧紧贴澜沧江,东侧北部以石鼓镇以上的金沙江为界,南部以石鼓镇拉玛洛一剑川坝一洱源乔后镇一线为界;中支主要在香格里拉市境内,西、南、东皆以金沙江为界;东支主体在丽江市和大理州境内,西以金沙江石鼓镇沿虎跳峡至川滇交界段为界,东以程海断裂为界。云岭山脉的西支和东支延伸到巍山县、弥渡县以南,山体逐渐变宽变矮,海拔一般都低于3000米,习惯上称这一带的山地为云岭余脉,东支哀牢山,西支无量山。
哀牢山山体高大磅礴,海拔一般2000米以上,超过3000米以上山峰有20余座,主峰为大磨岩峰,海拔3166米,位于新平县水塘镇境内。
哀牢山北段太极顶峰最高海拔3061米;中段最高峰大雪锅山北峰海拔3165.9米;南段最高峰为西隆山,海拔3074米。
哀牢山地处青藏高原、横断山和云南高原等自然地理区域的综合部,其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有利于物种的交流和聚集。区内既有云贵高原上的动植物,又有滇西纵谷中的动植物,滇南热区的种属可进入本区,滇北高寒地带的某些种属也可进入本区。加之垂直地带性明显,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区内自然资源丰富,动植物资源复杂多样的特点。在地质历史上受第四纪冰川影响甚小,保存了不少珍贵稀有植被类型、植物和动物。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有野生动物474种,其中有兽类86种,鸟类323种,两栖类26种,爬行类39种,有国家和省级保护动物4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长臂猿、云豹等6种,Ⅱ级39种,省级2种,云南特有动物49种。有昆虫3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哺乳动物17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43种,国家重点保护两栖爬行动物2种。保护区还分布有IUCN红色物种植物9种,列入CITES附录Ⅱ42种、附录Ⅲ1种。动物中的哀牢蟾蜍、景东齿蟾、哀牢髭蟾、拟齿蟾、老挝后棱蛇为本区特有。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记录有高等植物207科720属1486种,其中蕨类123种,裸子植物15种,被子植物1344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4种,云南省重点保护植物7种。另有大型真菌94种。自然保护区乔木中,倒卵叶石栎、白穗石栎、旱地油杉等是哀牢山特有。
哀牢山宝石带北起剑川经大理、弥渡、南涧、景东、镇沅、元江、红河至金平而延入越南,全长800多千米。这一地带含有红宝石、蓝宝石、锆石、石榴石、海蓝宝石、红绿宝石、墨晶等。
长安金矿床是哀牢山南段重要的金矿床,具有30吨的金储量。长安金矿床位于中国西南部哀牢山红河成矿带南段,该成矿带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并伴随着强烈的岩浆活动,沿着该带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的铜、金、钼等各类型矿床。
镇沅老王寨金矿地处哀牢山北段西坡,是云南省较早发现的金矿床之一,开采历史悠久。范围北西自丫口街,南东至库独木大寨,北东、南西分别以九甲断裂(F9)及其上(东)盘次级断裂(F3)为界,长12千米,宽2—3.3千米,面积约35平方千米。地理坐标:东经101°23′54″—101°~31′30″,北纬23°50′—23°56′30″。矿区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矿区海拔1330—2000米。
大坪金铅锌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哀牢山金成矿带南段,为云南历史上三大金矿之一,过去称老么多金矿,具有悠久的黄金开发史。武警黄金第十支队(原武警黄金第十三支队)从1985年起开始对该金矿开展工作,截至2004年底,通过20余年不同性质和手段的地质勘查工作,探明该矿区多个矿段累计金资源量(C+D)55555千克(不含几乎与此等量的民采金)、铜资源量18925000千克、铅资源量53042000千克,银资源量55924千克;但就金而言,大坪金多金属矿床已突破超大型矿床的规模并具有向特大型金矿床发展的潜力。
哀牢山的地文景观包括金鼎山、灵宝山、凤凰山、仙人洞、乌龟洞、澜沧江峡谷等;天象与气候景观包括哀牢山云海、白雾弥江、云束玉带等;遗址遗迹包括茶马古道等;建筑与设施包括花腰傣传统民居特色的花街等;旅游商品包括竹编、土陶、根雕、彝族刺绣、民族乐器等;人文活动包括中国·南涧跳菜艺术节、魅力南涧火把狂欢节、神秘无量·灵宝山山会等。
山脉的中、北段为古代哀牢部居住,故名。
“哀牢”古代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哀”指酒或酒的气味,“牢”与“醪”同音,汉语谐音转注为“牢”,“哀牢”就是好酒的人。
《华阳国志》记载:“永昌郡,古哀牢国……有兰干细布;细布兰干,僚言纻也,织成文如绫锦”“又有罽旄”描述了古哀牢国的纺织业。书中还有用动物血染红罽毲的记载:“猩猩兽能言,其血可染朱罽。”其后的历代史籍也屡有罽毲出现,但名称渐有变化。唐人樊绰《云南志》称之为“毡罽”“披毡”,宋人著作称“蛮毡”。罽毲(毡子)是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发,经湿、热、压缩等工序制成的片状物体,具有良好的回弹、吸湿和保温性能,它无需纺纱织造,其构造无经纬向之别,成品多为白色,便于适时加工染色为“花毡”。罽毲(毯子)可作披身、衣褂、铺卧垫盖和装饰之用。
唐宋时,哀牢夷区属南诏、大理国,罽毲是南诏、大理国的大宗商品,《云南志》记载:“凡交易缯帛、罽毲、瑟瑟、牛、羊之属,以缯帛幂数计之。”
大理国毡子以马帮大量运出滇境,销往外地,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和政和七年(1117年),还两次上贡朝廷。民国初年,三迤各地仍有生产。其后由于外地机器生产的毛毯、棉毯进人云南,这种古老毛制品的生产才逐渐萎缩。
古代的哀牢人已经掌握了以木棉树纤维织桐华布的技艺,除了桐华布,在文献和考古中,还发现了另外一种哀牢布:“兰干细布”。《九州要记》记载:“哀牢人……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彩文绣,有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兰干细布即苎麻细布,绫、锦都是古代的丝绸产品,绫是有斜纹的提花,锦是有彩色大花纹的织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织造前先将经纬线染色。
青铜时代,云南各地出产麻(火麻)粗布,“麻片黄皮粗厚,不任细绩”,哀牢人生产如绫锦一样美丽的优质苎麻细布。由于苎麻比火麻纤维长,含木质素较少,质地柔软细腻,兰干细布很受欢迎,留下了很多记载。这些史籍记载近些年相继被考古发现验证。1994年在保山昌宁县大田坝乡坟岭岗发掘的50座战国西汉墓葬中,有两座墓出土了苎麻纺织品。1997年3月,位于澜沧江东岸、与隆阳区水寨乡洼子田村隔江相对的永平仁德村西,发掘出土了24件战国至西汉的青铜器,其中一件铜锄的銎口(柄孔)内有加固柄的纺织品,经云南省纤维检验所鉴定为纯苎麻布。
罽毲、桐华布、兰干细布体现了哀牢人独特的生产技艺,充满浓郁的哀牢文化气息。
【主词条:茶马古道】
哀牢山茶马古道(金山丫口茶马古道)位于镇沅县和平乡麻洋村马鹿塘组,据调查该段茶马古道石板路面铺设于清代,该古道自麻洋村起至金山丫口,全长200米,宽2米,用石块砌成,沿途经恩乐、者干河至麻洋村,过金山丫口,到达新平、双柏、昆明等地,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清代哀牢山主要通道之一,对研究茶马古道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2013年9月16日由镇沅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哀牢山茶马古道(新抚城北门遗址)位于镇沅县古城乡政府驻地北面200米处,长33米,宽2.3米,石台错乱重叠,台阶脚有一小石桥,古城门在清代时期称为新抚城北门,北上经玻烈桥到恩乐、景东,到达大理,南门沿把边江下到宁洱梅子乡,再到德安、臭水、磨黑古镇,是滇西至东南重要茶马古道,城北门遗址20千米处是清代玻烈桥,南门500米处有一段长800米宽2.3米的古道,为清代古城茶马驿站遗址,具有一定历史价值。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彝族支系繁多,分布甚广,所处的自然环境也不一样,丧葬习俗在彝族各地区、各支系也不尽相同,有着明显的地方差异与支系特点,如树葬、陶器葬、火葬、土葬、岩洞葬等。
居住在哀牢山脉上段红河上游礼社江沿岸的岩村彝族非常重视丧葬礼俗,在族际文化交流中,受汉族葬俗和关于阴间、地府观念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隆重、纷繁、独特的丧葬礼俗。其葬俗大概可以分为初死、报丧、入殓、出殡、葬后等几个主要环节。
在云南哀牢山中段濒临红河谷的新平县建兴乡的彝族支系腊鲁人,盛行“风葬”习俗,但其“风葬”观念和处理方式,与其他民族相去甚远。在村寨附近的很多林子里,放着一口口棺材,当地人称之为“丘”。所谓风葬也叫做露天葬,按照最初的意思,就是将死者的遗体放于通风处,让它自然风化的葬法。
哀牢山花腰傣人民最大的特点是淳朴善良、团结友好、热情好客,特别是与周围的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同胞之间的感情都非常好,其中,花腰傣民间音乐就是这些友谊体现的载体,同时也是哀牢山花腰傣人民自娱自乐、抒情表达的有效媒介。哀牢山花腰傣民间歌曲的特点是旋律悠扬、内涵丰富、情感细腻,同时,花腰傣民间歌曲用同样的曲调可以演绎不同种类的歌词,主要由演唱的环境及演唱者的情感来决定的,这在新时期歌曲表演中是很难演绎的,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是哀牢山花腰傣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花腰傣民间歌曲的内容极其丰富,体现的内涵也比较多,如对生活的感叹、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性的探究等,特别是在新时期创作的歌曲,内容既有对传统民间歌曲的依恋,也有对未来民间歌曲的开拓创新。
哈尼哈吧哈尼语意为哈尼古歌,是哈尼族社会生活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歌谣,是有别于哈尼族山歌、情歌、儿歌等的庄重、典雅的古老歌唱形式。哈尼哈吧主要在云南省南部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元江、墨江、绿春、金平、江城等哈尼族聚居县流传,思茅、西双版纳、澜沧等地也有。
哈尼哈吧的内容涉及哈尼族古代社会的生产劳动、原始宗教祭典、人文规范、伦理道德、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方面,是世世代代以梯田农耕生产生活为核心的哈尼族人教化风俗、规范人生的百科全书。从目前收集整理的哈尼哈吧资料来看,哈尼古歌《窝果策尼果》《哈尼阿培聪坡坡》《十二奴局》《木地米地》是哈尼哈吧的代表性作品。
哈尼哈吧主要由民间歌手在祭祀、节日、婚丧、起房盖屋等隆重场合的酒席间演唱,表达节日祝贺、吉祥如意的心愿。其内容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歌手可以连续演唱几天几夜。演唱方式有一人主唱、众人伴唱或一问一答、二人对唱加众人和声等。
2008年,哈尼哈吧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菜,彝语称“吾切”,以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无量山与哀牢山之间的最具特色和代表性,是在宴席上菜时,为敬重宾朋而举行的一种具有特定规程和技艺的礼仪性舞蹈,俗称抬菜舞。“跳菜”一般两人一对,一对跟着一对跳,姿势各异,变化多端,刚柔相济,旋转自如,不断地把装满菜肴的托盘在他们手中花样翻新。在忽高忽低、忽急忽缓的音乐声中,根据音乐节拍,迈着轻柔而敏捷的步伐,动作幽默而滑稽,舞姿轻松而优美,大步舞盘,竞献绝技。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办火把节的时间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活动。
棕扇舞是哈尼族所喜爱的具有悠久传承历史、最有代表性和全民性的传统舞蹈,是哈尼民族文化的灵魂。玉溪市境内主要流行于元江县的羊街乡、那诺乡、咪哩乡等哈尼族聚居的乡镇。哈尼棕扇舞于2011年5月23日正式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棕扇舞源于哈尼族古代图腾崇拜的祭祀舞蹈,现在流传的套路有60多种,舞蹈多用腿部颤动、起伏开跨及大小手臂的甩转等动律。女子的舞步以“猴子作揖” “鹭鸶寻鱼”“老鹰叼小鸡”为主,男子则多用“老熊搂腰”“老熊洗脸” “猴子搂腰”等动作。
四季生产调是红河州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流传于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等哈尼族聚居区,是指导哈尼族梯田农耕生产生活的无字教科书。哈尼族历史上无文字,其先民积累的大量关于对自然、动植物、生产生活的丰富技能和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业生产生活和民间文化知识体系,经过总结提炼,以通俗易懂的歌谣“四季生产调”一代代传承,使哈尼族农耕生产、生活的传统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季节划分和农事历法是哈尼族对人类历法的一大贡献。
在哀牢山区,哈尼族将全年分为三季,即“造它”为冷季,“渥都”为暖季,“热渥”为雨季,每季四个月。冷季相当于夏历的秋末和冬季;暖季约当于夏历的春季和初夏;雨季约当于夏历的夏季和初秋。这与哀牢山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季节相锲合。在哀牢山区的具体生态环境中,具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气候季节特点,但其整体自然生态环境大季节则是按降雨的集中特点分为干季和雨季的。哈尼族的季节划分,将整体大季节中的干季分为冷季和暖季,乃成为三季。哈尼族的这种季节划分,是在对哀牢山整体自然生态环境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划分的,非常符合当地的具体情况,也更贴切地体现和适应哈尼族农业生态梯田农耕的季节性和阶段性。譬如,当“渥都”(暖季)来临,正是夏历的早春二月到盛夏五月之间,这是哈尼族新一轮梯田农耕的开始,亦是最繁忙的季节。其二月间春意萌动,气候转暖,哈尼族农民着手备耕,浸泡和播撒谷种,并为梯田准备肥料。当“热都”(雨季)到来,正是稻秧栽插、谷子生长以及稻谷成熟的期间。中秋时节,天气清凉,稻谷渐见成熟,农人在田边地角搭起窝棚(田间小屋)昼夜守护,防止野兽偷食和糟踏庄稼。晚秋到来,已是九月,稻谷正届黄熟,于是全民出动,抓紧秋收,颗粒归仓。哈尼族一年只种一季水稻,至此,一年的各项主要农事活动即告结束。当“造它”(冷季)来临之际,哈尼族农民铲埂修堤、犁翻田土、疏理沟渠、放水泡田。此一时期的蓄水泡田称为“梯田过冬”也称“冬水田”。整个冷季,是为农闲。在这一季节里,哈尼族过年“祭龙”、探亲访友、说亲嫁娶,任其自由。
对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及把握,还使哈尼族创造出了一套与物候历相配合的、较为准确合理、适宜山区梯田农耕生产生活的农事历法。哈尼族的农事历法基本上同于夏历,按自然界天象和哀牢山区物候变化轮回周期纪年,每年分为12个月,以月亮圆缺周期纪月,每月30天,一年360天;哈尼族的日,以12生肖命名,推算方法同于夏历。哈尼族的历法,是对自然生态、自然规律的逐步认识而逐步发展的。据研究,哈尼族曾实行过“十三月历”,即将一年分为13个月,其中有两个月是各15天。哈尼族还实行过“十月历”,即每年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上述“十二月历”“十三月历”“十月历”都是每年360天,与现行公历(太阳历)的365•25天略有差异。对此,哈尼族不是采用隔年置闰的方式解决,而是每年五月和十月各设三天过年日,这样,一年就是366天。于是,哈尼族的重要年节,实为其农事历法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一个周期梯田农耕始末的重要标志,如“六月年”为梯田农业栽插结束农作物生长的开始,“十月年”为梯田农业农作物收割的结束。
蘑菇房建筑群落,以及由蘑菇房建筑群落组成的村落景观,既是梯田稻作文明的派生物,又是哀牢大山梯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哀牢山南段元阳县、建水县、金平县、绿春县和红河县的哈尼族,其传统的民居建筑均为蘑菇房。点缀于梯田阡陌和青山绿野中的蘑菇房,是哈尼族传统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建筑样式。就建筑的功能、用途、质地和形制而言,蘑菇房是土木结构四斜面草顶或四斜面草顶与土面平顶混合的民居建筑。
【主词条:云南彝民起义】
1856年,云南哀牢山区爆发了李文学(又名正学)领导的以彝族人民为主体,并有哈尼、汉、回、苗、傈僳等各族人民参加的农民起义。这次反清运动影响所及范围,包括现今云南省西南部巍山、弥渡、南华、楚雄、双柏、景东、镇沅、新平、墨江、元江等十个县的全部、大部或一部地区,面积约三万平方千米,人口约五十万左右。运动的中心,在哀牢山脉上段。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反动统治,在中国各族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金平县薅药啰包肉口感丰富,猪肉鲜嫩多汁,调料的味道恰到好处,植物叶子的清香与猪肉的香味相互融合。除了薅药啰包肉外,还有香茅草鸡、鬼鸡、芭蕉叶火烧鸡、炒阳荷等多种美食。据了解,仅由南马初步辑录的《金平美食名称大全》一书就收录了总计1003道(种)佳肴美食。
在绿春县,人们建梯田种稻谷、上山采野菜、下河摸鱼虾,由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梯田中,除了梯田红米之外,还有梯田鱼、田螺、虾巴虫、泥鳅、黄鳝等一些新鲜的水产品,都可以制作成营养又美味的特色美食,比如,梯田鱼、酸笋煮田螺、清蒸梯田泥鳅、梯田黄鳝等。
红河县所生产的小黄牛干巴,乃是当地极具特色的土特产之一。其色泽红润鲜亮,口感更是绝佳。诸如水腌干巴、油炸干巴之类的佳肴,着实值得一尝。当然,除了这小黄牛干巴之外,还有梯田鸭蛋、哈尼五彩蛋以及水煮稻花鱼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美食。
元阳县的哈尼蘸水鸡是当地极具风味的特色菜肴,由蘸水和清水煮鸡组合而成,口味鲜辣独特。在元阳有句俗语“蚂蚱也是肉”,所以,蚂蚱、竹虫、蜂蛹早已上了元阳老百姓的餐桌。哈尼人还擅长腌制腊肉,烟熏腊肉风味独特。
2021年,中国知名作家李自国创作了诗歌《哀牢山》,以此来纪念四个在哀牢山失去生命的地质队员。
2022年8月,李家林发布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本土音乐专辑《唱楚雄》,该专辑收录了关于哀牢山的歌曲《哀牢山》。
《哀牢山—大自然的博物馆》是《远方的家》下的一期节目,展示了微距镜头下苔藓的形态、哺育雏鸟的画面、鹃湖畔鸟儿的悠闲身姿、采访鸟类专家等。
《中国云南15个独有少数民族影像志》纪录片通过独特的图像叙事方式,以拉祜族苦聪人田德华老人为主线,再现一百多年前苦聪人如何到森林里寻找收集蜘蛛网,如何把成千上万张蜘蛛网缝制成衣服的全过程,让苦聪人穿蜘蛛衣的历史图像,以现代文明形成一种交织感,让图像变成一种历史语言,为未来留下记忆的凭证。同时对于研究拉祜族苦聪人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一个宽幅的反映。
《美丽云南:植物王国中的“绿宝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由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出品发现,展示了哀牢山的情况。
【主词条: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哀牢山系范围内,已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地州市级和县级的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大围山自然保护区、黄连山自然保护区、分水岭自然保护区、东西观音山自然保护区、阿波列山自然保护区、南溪河自然保护区和牛倮河自然保护区。从类型上来看,哀牢山系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区,既有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也有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留有典型的热带中山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以及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1981年决定建立,1986年批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5.4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常绿阔叶林及野生动物。地处东西季风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分界线,是中国西南部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交汇处,山顶部的森林是中国目前保存面积最大的中山常绿阔叶林,植被具明显的垂直带谱。有以樟科、茶科、壳科、木兰科为诉植物500余种,其中乔木树科75种以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水青树、红花木莲。野生动物有46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华南虎、黑眉长臂猿、黑叶猴、绿孔雀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中南部,玉溪市元江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1°21′24″—102°21′12″,北纬23°19′12″—23°46′12″,保护区由两个片区组成,即元江东岸片区和章巴望乡台片区,2012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2378.9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中国干热河谷最典型的河谷型萨王纳植被、较完整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和丰富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属于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级珍稀保护植物阴生桫椤、元江苏铁、红花木莲、水青树等16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哺乳动物有灰叶猴、金钱豹、林麝、中国穿山甲等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黑熊、水獭、金猫等16种;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绿孔雀,Ⅱ类重点保护鸟类有白鹇、原鸡等24种。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巨蜥、蟒蛇和鼋等3种,列入Ⅱ级重点保护的有虎纹蛙、红瘰疣螈、山瑞鳖、大壁虎等4种。
云南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境内,地处哀牢山南端余脉。保护区主要保护中国低纬度高海拔热带北缘地区热带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始景观,维护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然性和整体性,确保保护区内珍稀濒危动植物及栖息环境改善,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和物种分化最明显的地区之一。保护区内有大面积保存完好的热带中山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和国内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山地苔藓矮林,是云南热带山地具有代表性的顶级森林群落。
云南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绿春县境中南部,属哀牢山南延余脉,地理坐标东经102º03′33.5″—102º36′59″,北纬22º30′18.9″—22º55′35.7″之间。保护区始建于1983年,总面积为6186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3766公顷,占38.4%;缓冲区面积19426公顷,占31.4%;实验区面积18668公顷,占30.2%。区内最高海拔2637米,最低海拔320米,森林覆盖率达84.3%。保护区南部隔中越界河与越南勐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并通过越南勐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老挝丰沙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是中、越、老三国交界“绿色大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区占绿春县国土面积的20%,是绿春县乃至云南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热带季节雨林、山地雨林、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苔鲜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初步统计,保护区内共有植物3000种,有绿春苏铁、东京龙脑香、多毛坡垒、长蕊木兰、伯乐、喜马拉雅红豆杉等31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陆生水生动物800种,有黑冠长臂猿、白颊长臂猿、印支虎、马来熊、灰叶猴、蜂猴等7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红河州境内,地跨河口、屏边、个旧、蒙自4县(市)。最高峰为大围山,海拔2365米,最低处在南溪河上,海拔100米。总面积43992.6公顷。1986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升为国家级。
保护区内保存有以云南龙脑香、隐翼为标志的湿润雨林,是中国所特有。其他森林类型有季节雨林、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苔藓常绿阔叶林、山地苔藓矮林和竹林,并形成明显的垂直分布带谱。区内记录有维管束植物284科1425属4264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7种。记录有陆生脊椎动物96科271属480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1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5种。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多种苏铁科等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区聚集了动植物的古老性、珍稀性、多样性和完整性,是中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分布有5种野生苏铁,是现代苏铁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1981年,中国科学院在哀牢山建立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成为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基地。
1983年,云南省森林资源勘察四大队完成保护区的调查和规划,提供了更为翔实的基础资料。同年,中国科学院和云南大学等单位完成对哀牢山自然资源的本底调查,成果收录在吴征镒、曲仲湘和姜汉侨等著《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论文集中。
1986年,云南省林业厅组织专家考察组,对哀牢山自然保护区进行更全面的综合考察,成果编入徐永椿和姜汉侨主编的《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报告集分12个专题、55万字,对哀牢山的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森林、植被、菌类、昆虫、野生脊椎动物和生态环境等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和研究。考察工作为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综合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也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奠定重要工作基础和模式。
2017年,《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无量山哀牢山保护管理条例》制定。
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安装有视频监控系统,用于森林防火、环境资源保护、人类活动监管、候鸟迁徙保护、野生动植物监测、维护管护站点安全、提升科普宣教效果等。
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1981年建站。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段山顶部,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境内,海拔2450米,距昆明近500千米,离景东县城60千米。哀牢山站是集区域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山地可持续发展模式示范、森林生态学人才培养等功能为一体的野外开放研究站。主要研究内容为亚热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格局和维持机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生物多样性及重要生态过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关键生物类群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循环模式及机制;退化生态系统的驱动因素和修复重建的关键技术。
哀牢山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加之气候、土壤等条件优越,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富集和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荟萃之地。其是云南省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典型分布地,具有独特的地区特点,是云南省乃至全国已不可多得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地区之一。保护区内该植被类型的面积之大,保存之完好,性质之原始为当今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所罕见。因此,哀牢山保护区的典型性是较突出的。
哀牢山是第四纪以来仍在上升的断块山地,其山脉走向与地质构造线一致,且处于滇中地台与滇西地槽的分界线附近,有多种地貌形态,是地理学、地质学研究的理想场所。
哀牢山地区的民族有汉族、彝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回族、傈僳族、白族等,是中国多民族杂居的典型山域环境,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彝族(一说哈尼族是居住历史最长和人口最多的民族,集中了哈尼族85%以上的人口)。
【主词条: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1300年前,哈尼族人几经迁徙来到哀牢山上,创造出哈尼梯田,由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出自然生态循环系统,其中水流如血液、沟渠如血管,缺少了正常输水,整个系统将无法正常运转。早在唐代南诏国时期,已是“山间沟渠如玉带,层层梯田似天梯”的景象,为人类农耕史创新奇之光。
2013年3月5日,红河哈尼梯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22日,红河哈尼梯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目录。
2021年11月13日,4名地质调查员徒步进入哀牢山开展野外作业时失联,当地接报后紧急成立失联人员救援指挥部,已出动救援力量3000余人当地进行地毯式搜救组织开展搜索救援。11月22日四名失联人员已找到,均已遇难。
视频博主独自进山收集材料的视频在网络走红,让哀牢山再次走进公众视野,登上社交平台热搜,不少“好奇心满满”的游客纷纷选择在国庆假期来到这神秘的“小众”地区一探究竟。2024年10月5日,云南哀牢山仙境发布安全提示:未开发区域不要深入!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野外布设了700多台红外相机,监测人员每隔4个月会进入林区收集红外相机视频和图片资料,这些红外相机在海拔1000多米到2800米都有布设,通过这些设备拍摄到大量珍稀野生动物的影像,已采集和记录到野生维管束植物178科,663属,1357种;哺乳动物121种,隶属于8目,28科,78属,取得了非常好的监测成果。这些红外相机拍摄的素材上传至林科院建设的全国林草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后,由工作人员进行物种的筛选鉴定,并推送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秘境之眼》栏目播出。
2024年10月,国内旅游、新媒体等领域的23位学者、专家、业者在昆明发布《哀牢山生态旅游共识与倡议》。倡议提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政产学研媒全力参与、云南5个州(市)16县(区)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哀牢山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推动哀牢山生态旅游品牌打造,实现生态文明旅游实践共建共享。
2024年10月6日,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楚雄管护局发布《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辖区访客须知》及《关于禁止进入自然保护区开展各类未经批准的人为活动的告知书》。内容包括: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进入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辖区;禁止任何人进入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辖区的核心区;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辖区未开展参观、旅游活动项目,严禁擅自进入保护区开展各种徒步、健行、拓展运动、登山、探险、穿越、露营等活动。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或者在自然保护区内不服从管理机构管理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