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44
欧洲林蛙(学名:Rana temporaria)隶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林蛙属,是一种小型蛙类。其平均体重约为22.7克,体长介于7.5至8厘米之间。欧洲林蛙头部宽而扁平,吻端圆钝,具有犁骨齿。舌后端分叉,瞳孔水平,趾间具蹼。欧洲林蛙的体色多样,背部颜色通常呈现灰褐色、棕色、橄榄褐色、橄榄色、灰色、淡黄色或微红色等多种变化。其鼓膜周围有一块棕黑色三角形斑块,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此外,欧洲林蛙颈部具有人字形的深色腺斑,身体背面和侧面散布着黑色小斑点。
欧洲林蛙是一种体型较小的无尾两栖动物,隶属于蛙科。它们的平均体重约为22.7克,体长在7.5至8厘米之间。欧洲林蛙头部宽而扁平,欧洲林蛙头部宽而扁平,具有圆形鼻孔、犁骨齿和后端分叉的舌。它们的脚趾间有蹼,瞳孔呈水平状排列。耳膜周围区域呈棕黑色,形成一个三角形,背部颜色多变,常见的有灰褐色、棕色、橄榄褐色、橄榄色、灰色、淡黄色或微红色。颈部两侧各有一个深色腺体,形成人字形斑纹。身体背面和侧面散布着黑色小点。
欧洲林蛙的脊柱下部几节椎骨愈合形成一根坚硬的骨杆,称为尾杆骨。尾杆骨和骨盆共同为身体后部提供支撑和力量,跳跃所需的肌肉就附着在这些骨骼结构上。它们强壮的后肢不仅用于跳跃,还赋予了它们游泳的能力。
通常情况下,雌性个体体型大于雄性。雄蛙区别于雌蛙的主要特征包括:前肢第一指基部具有婚垫,具有一对声囊,以及在繁殖季节呈现蓝色的喉部。在繁殖季节,雄蛙体色较浅,呈浅灰色;而雌蛙体色偏褐色,甚至呈现红褐色。
欧洲林蛙主要分布于欧洲各国,例如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在亚洲西北部也有部分种群分布。
欧洲林蛙的栖息海拔范围很广,从海平面到海拔约2700米的比利牛斯山脉均有记录。它们主要生活在陆地和内陆淡水区域,适应多种陆地和水生栖息地类型,例如针叶林、混交林、落叶林、森林苔原、草原、灌木丛、林间空地、草地、干湿草甸、沼泽、田野、乡村花园、公园以及城市地区等。水生栖息地包括临时性和永久性池塘、湖泊和河流,这些水体也是它们产卵和幼体发育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欧洲林蛙对一些人为改造的环境(如乡村花园)也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欧洲林蛙白天偏好停留在远离积水的潮湿区域,通常在夜间或雨天外出觅食。它们具有冬眠习性,通常在水中越冬,且在水流中常聚集成群,数量可达数千只。冬眠时间取决于纬度和海拔高度,一般在8-11月和次年2-6月。在接近冰点的低温环境下,欧洲林蛙主要依靠皮肤吸收氧气来维持冬眠期间的生理需求。在极端情况下,它们甚至可以耐受长时间的严重缺氧,并抑制缺氧条件下的新陈代谢。然而,部分雄性个体在越冬期间可能会因寒冷而死亡。
欧洲林蛙蝌蚪主要以碎屑、藻类和高等植物为食,动物性食物的摄取量较少。随着个体发育,其食性和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在变态发育过程中,蝌蚪在长出前肢后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禁食期。刚完成变态的幼蛙主要以小型节肢动物为食,例如蜱螨、弹尾目和小型双翅目幼虫等。随着个体发育,其食谱进一步扩大。成年欧洲林蛙主要捕食陆生猎物,包括蚯蚓、腹足动物、蜘蛛等,而在分布区北部,水生猎物(主要为昆虫和软体动物)在食谱中占较大比例。
欧洲林蛙通过叫声进行交流,雄性个体通过鸣叫来吸引雌性。它们的发声机制是将肺部空气挤压通过喉部声带。然而,由于缺少鸣囊,欧洲林蛙的叫声传播距离有限,仅在约50米的范围内能够被听到。
欧洲林蛙在迁徙前会利用当地环境线索返回其栖息地。在迁徙过程中,它们会利用河流流向、太阳罗盘和地磁场等环境信息来确定迁徙方向,最终抵达冬眠地点。
欧洲林蛙的性成熟时间为三年,一般在春季于温暖的低地水域产卵。繁殖季节,雄性个体会出现黑色的婚垫,前肢变得粗壮,以便更好地抱住雌性。欧洲林蛙的繁殖期很短,仅持续约三个夜晚。
卵期
欧洲林蛙的卵呈凝胶状团块,产于水中。卵的孵化期约为30至40天,凝胶状外膜可以减少温度波动,并降低被捕食风险,但大部分卵仍会被天敌吞噬。
蝌蚪期
蝌蚪倾向于大量聚集在温度略高于周围水域的浅水区,密度可达每升100只。体型较大的蝌蚪具有早期发育优势,更容易在第一次越冬时存活。变态发育开始时,蝌蚪首先长出后肢,尾巴逐渐被吸收,鳃消失,肺部出现,消化系统、心脏和骨骼结构也发生改变。蝌蚪长出前肢后会短时间内停止进食。
幼蛙期
完成变态发育后,幼蛙的尾巴迅速缩短,运动方式由摆动尾巴推进转变为四肢蛙泳。幼蛙在水边停留一段时间后,离开水池回到山林生活。
欧洲林蛙的人工养殖方法主要有室内养殖、室外建场养殖和室内外控温养殖三种。室内养殖又可分为室内平地养殖和室内立体养殖两种。
养蛙场应选址在常年性山涧溪流、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并根据蛙的不同生长阶段划分为蝌蚪饲养池、变态池和越冬池。蝌蚪池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易于排水且以粘土为主的地方。变态池应靠近溪流,附近有草地且昆虫丰富。越冬池应修建在溪流沿岸一侧,入水口需挖引水渠,出水口需挖排水池,确保冬季冰层下有1.5米深的活水。
蝌蚪主要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其次为动物性饲料。饲料需经蒸煮加工后再投喂。植物性饲料主要包括玉米、豆饼、幼嫩植物茎叶等,动物性饲料主要为动物内脏。蝌蚪进入变态期后会停止进食,此时应将其转移至变态池。变态期约为7天,期间需持续供水,水温控制在15℃~25℃,并保持池内绝对潮湿。幼蛙可在春季天气转暖时放养,秋末顺水回越冬池。为防止蛙缺水冻死,越冬池水深需达到2.5米,且放养密度不宜过高,流水越冬池每平方米不超过300只,死水越冬池每平方米不超过150只。
欧洲林蛙目前数量稳定,未受威胁。但在部分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其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人类活动对欧洲林蛙繁殖水塘及陆地栖息地的干扰是导致其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例如工业污染排放、农业中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以及森林砍伐、城市化、娱乐活动和牛群过度放牧等。此外,医学研究的过度采集也对其种群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欧洲林蛙偏好在小型水塘中繁殖,但这些水塘容易干涸,对其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
2020年,欧洲林蛙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无危(LC)。
欧洲林蛙被列入《伯尔尼公约》附录Ⅲ以及《欧盟自然生境指令》附件Ⅴ,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受到法规保护,如在爱尔兰,受到《欧盟栖息地指令》和《爱尔兰野生动物法》的保护,国际组织也为该物种设立了许多保护区。
欧洲林蛙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有助于控制蚊虫和害虫的数量,还可以作为指示物种用于监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此外,它也是解剖学和生理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模式生物。
欧洲林蛙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其输卵管营养价值高,被称为“蛤蟆油”。蛙肉和蛙卵可作为优质食品原料,内脏和骨骼则可作为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