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9 13:30
哈伦·拉希德(英语:Harun Rashid)(764~809),阿拉伯阿巴斯王朝第五任哈里发(786~809在位)。又译“诃伦”、“哈伦·赖世德”。全名艾布·贾法尔·哈伦·本·穆罕默德·马赫迪。
其父为阿拔斯王朝第三任哈里发马赫迪,母亲海祖兰,原为也门女奴。
哈伦生于波斯德黑兰附近的赖伊,生下来就被寄养在在波斯人的巴尔马克家族中,靠吸食波斯人的奶水长大。
自幼天资聪颖,受到宫廷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通晓伊斯兰教义、教法,酷爱哲学、诗歌、音乐,且文武双全。
780年(15岁时)领兵出征,击败拜占庭军队,崭露头角。782年,他第二次率军远征拜占庭,直抵博斯普鲁斯海峡,逼近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摄政伊琳娜女皇被迫乞和纳贡,并且同意年年进贡(每年7—8万第纳尔)。从此,哈伦名声大震。
其父为表彰他的战功,特赐予“拉希德”(即正直者)的称号,立他为第二王储,并任命他为突尼斯、埃及、叙利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诸省的总督。
786年,因其兄穆萨·哈迪的突然死去,而继承哈里发位。
在他统治的23年间,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首都巴格达成为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文人学士荟萃的著名城市。
在政治上,哈伦继续信用波斯上层贵族,委任善于施政的巴尔马克家族头领叶海亚为宰相(即大维齐尔),把管理帝国的大权交给他以及其两个儿子法德勒和贾法尔。
哈伦根据波斯萨珊王朝的统治经验,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司法工作,扩大法官权力,设立大法官职位,并且通过驿站建立起比较严密的情报网,以加强对地方官吏和人民群众的控制和监督。
由于采取了不完全依赖阿拉伯人、不按“民族”区分贵贱的政策,阿拔斯王朝的统治基础扩大了,政权更加巩固了。
在经济上,哈伦及其先人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他们吸取埃及人的丰富经验,在伊拉克地区开河挖渠,修筑堤坝,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河水引向各地,使两河流域河渠纵横,沃野连绵。诗人把这片沃土描绘成绿茵茵的地毯,青翠欲滴;把这两条河流比作两把利剑,犀利无比。帝国其他地区的农业也得到发展。伊拉克南部、大马士革附近、波斯南部和中亚的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之间的地区被誉为“人间四大天堂”。
为保证国库的收入,哈伦指令首任大法官艾布·优素福制定了一部完整的赋税法,确定国家岁入的来源、范围、税收比例以及征税的办法,进一步废除了陈陈相因的“面积制”,实行“分成制”。规定土地税不再按土地面积征收,而按当年收成好坏分成。新赋税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生产,增加了收入。
哈伦时代不仅农业发达,手工业作坊也蓬勃兴起。仅巴格达一地就聚集了4,000家玻璃作坊和30,000个瓷器店,这数字虽不免有阿拉伯人的夸大之处,但手工业在哈伦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空前繁荣是殆无疑义的。帝国各地生产的纺织品、玻璃器皿、瓷器、宝剑和铠甲在欧洲享有盛名。
哈伦在位前后,巴格达成了国际贸易中心。商道辐辏四方,直抵遥远的东方、西欧乃至北欧。沿途客栈、水池比比皆是。沙漠之舟——骆驼奔行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中,一队多达4,700余只。
为加速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哈伦曾有过在现今的苏伊士地峡开凿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设想。
当时,阿拔斯王朝和中国唐朝间的贸易和文化往来十分频繁。巴格达和长安有水、陆两路交通相连。水路经波斯湾,穿过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抵达广州,即著名的香料之路。陆路取道波斯和中亚,即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在两国都城,均设有专卖对方商品的市场。793年,阿拉伯人效仿中国的造纸术,在巴格达建立起第一座造纸作坊。两国还互派使节出访。
巴格达是中世纪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市内人烟阜盛,金碧辉煌的宫殿及其附属建筑占去全城的三分之一。
中国唐代杜环在巴格达一带住了11年(751——762年)。他在《经行记》中详细描述了该城的情况:
“郛廓之内,里閈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百货丰贱。绵绣珠贝,满于市肆。驼马驴骡,充于街巷……琉璃器皿,鍮石瓶钵,盖不可算数。粳米白面,不异中华。”(见唐杜佑《通典》卷193)
在阿拉伯诗人的笔下,巴格达更成了“人间天园”、“帝王之家”。
诗人伊本·加赫木赞誉道:
“宫殿园顶耸云际,星星窃听宫中语;喷泉戏水飞天外,敢与风雷比高低;烟火点燃伊拉克,光照汉志披彩霞。”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国库银源充足,粮食满仓,岁入激增。
哈伦时代达到了六亿三千万迪尔汗(合四千二百万第纳尔)的创记录水平,而对着这一派兴旺景象,哈伦恬然自得,仰望着空中飘浮的白云吟道:
“不管你飘向何方,那里的租赋也会落入我的手掌。”
充足的财源,保证了哈伦等王公贵族过着惊人的奢华生活。据说,在哈伦的妻子左拜德的桌上,只准摆设金银器皿和用宝石镶嵌的用具。一次朝觐,她竟耗资300万第纳尔。
经济的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哈伦对待学术的宽容态度,和他不带成见、不加歧视地赞同、支持、鼓励,以致庇护各种学问和艺术的作法,使帝国各地的诗人、学者、文学家和艺术家能不受民族和宗教信仰的限制,享有极大的学术自由,过着优裕、舒适的生活。加之哈伦和伯尔麦克家族(巴尔马克家族)慷慨大方,把大量金钱赏赐给博得他们欢心的人,使各地的诗人、才子、乐师、歌手、歌女都云集都城。诗人艾布·努瓦斯是哈伦的清客和夜间出游的伙伴。著名歌手和乐师易卜拉欣·摩苏尔以及伊斯哈格父子都是朝廷的御用文人,为哈伦大唱赞歌。
显然,阿拉伯人能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就融会贯通地吸收希腊、波斯、印度等外国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既博采众长又具有自己特点的阿拉伯文化,是同哈伦对文学艺术的热情支持和积极鼓励分不开的。
哈伦时代,地中海流域四国争霸。阿拔斯王朝的北面是法兰克国家和拜占庭帝国,西面是西班牙的后倭马亚王朝。
哈伦采取“远交近攻”策略,欲与法兰克的查理曼大帝结盟来牵制倭马亚王朝。查理大帝也怀有同样的愿望,想利用阿拔斯王朝来反对拜占庭帝国。于是,两国互派使节进行友好访问。
据西方史料记载,查理大帝于797年和802年两次遣使谒见哈伦。哈伦也派使臣于801年和807年进行回访。双方互赠礼品,以示友好和合作。在哈伦赠送的礼品中,有一台做工精致、结构复杂的时辰钟(实际是一件漏壶计时器)和一头大象。
哈伦在外交上的远见卓识,使阿拔斯王朝初期得到一个比较安宁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国内的经济建设、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
哈伦一生数次率军同拜占庭作战。
802年,尼斯福鲁斯一世继承拜占庭帝国的王位。他妄自尊大,不仅撕毁爱利尼(伊琳娜Irene)与哈伦签订的和约,还要索回已缴纳的贡赋,并且趁哈伦忙于平定内乱之机,移兵南下,侵入阿拔斯王朝境内。
哈伦立即亲征,很快攻克希拉克利亚等要塞,击退拜占庭军队的进攻,并于806年迫使尼斯普鲁斯接受更加屈辱的议和条约。条约规定:
拜占庭帝国奉献一笔更大的贡赋,尼斯普鲁斯本人和其他王室成员,以及各大主教,要缴纳5万第纳尔的个人贡赋。
尽管哈伦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国内矛盾重重,斗争激烈。
全国先后发生四起阿里派和哈瓦里吉派反对逊尼派阿拔斯王朝的斗争,三起部落之间或部落与朝廷之间的斗争,两起人民群众反对贪官污吏的暴动,一起地方官吏的叛乱。
但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哈伦与巴尔马克家族间的斗争。从阿拔斯王朝建立起,巴尔马克家族就执掌大权,担任首相。到哈伦时代,巴尔马克家族头领贾法尔·伊本·叶海亚飞黄腾达,不仅身居首相要职,而且以哈伦的“恩师”自居,同他的两个儿子法德勒和贾法尔一起,独揽大权,将哈伦撇在一边。他们还利用职权,聚敛财富,修筑宫苑,过着帝王般的生活,并豢养了一批文人墨客,为他们歌功颂德。意志坚强的哈伦对此十分忌恨,因为“哈里发的天空中不允许有两轮太阳”。
803年,哈伦借口贾法尔违抗他的旨意,私自同哈伦的妹妹结婚,生下两个儿子,将贾法尔斩首。旋即,逮捕了巴尔马克家族的重要成员,查抄了他们的全部家财,仅动产就有3,067万第纳尔。叶海亚和法德勒也被捕入狱,先后死在狱中。巴尔马克家族从此一蹶不振。
805年,波斯呼罗珊地区人民因不满阿拔斯王朝省督的残暴统治,揭竿而起。许多阿拉伯人加入起义行列。随后,起义军占领撒马尔罕等地。
809年,哈伦领兵镇压,行至图斯后,便病发而亡,终年44岁。
他有两个儿子,即阿拉伯妻子生的阿明(Amin)和波斯妻子生的马蒙,在他生前,他就把他的帝国平均分给了两个孩子,艾敏获得了西部和首都,马蒙获得了东部的波斯地区,这几乎是必然导致内战的做法。结果不出所料,马蒙最终获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