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6 15:58
哈士蟆是无尾目蛙科林蛙属两栖动物,又称雪蛤、蛤蚂、中国林蛙。头部扁平,头长等于头宽,吻较钝,稍突出;前肢短,有四趾,后肢长,有五趾,全蹼;雄性前肢第一指内侧有二个大而圆的婚疣。背部褐色;鼓膜黑色,圆形;眼后方有一黑褐色大斑;雌蛙腹部灰白色带红褐色花纹;雄蛙为灰白色带黑褐色花纹,没有外鸣囊,眼鼻间有条黑线;后肢上有规则的黑色横条纹。
林蛙是典型的水陆两栖性动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蝌蚪期和冬眠期在水中生活,而变态后的幼、成蛙的活动期在陆地生活,两栖生活的时间分别为6个月左右。林蛙每年春天完成冬眠和生殖休眠以后,沿着溪流沟谷附近的潮湿植物带上山,开始营完全的陆地生活。林蛙对栖息的森林类型有一定选择,喜栖在林内郁敝度大、枯枝落叶多、空气湿润的植被环境,如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林内有高大的乔木,中层灌木和低层蒿草的三层植被遮阴。林蛙不喜息在针叶林内,特别是落叶枯林下。林蛙对山林的方向也有一定选择,春季气温低,林蛙喜欢在温度较高的南坡活动;盛夏时节林蛙喜欢在山林的北坡活动。林蛙在林中活动有一定范围,一般以越冬和产卵地为中心,向外1-2千米距离,否则林蛙找不到适合的越冬场所而死亡。林蛙一般不越过山顶,但对低矮山岗也能越过。
林蛙在较浅的流水或池水中,常单独地分散潜伏于溪流里的石块下、树根水草间,夜间在浅水活动,寻找新的、适宜的冬眠场所,但不上岸活动。
蛤士蟆一年的生活周期可分为水中生活和陆地生活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水中生活阶段是在较深的水域中进入冬眠状态,以渡过寒冷的冬季,一般从9月下旬到翌年4月中旬,历时150-180天。此时的蛤士模多群集于水下穴洞之中,不食少,新陈代谢降到极低水平;陆地生活阶段是到春季冰雪溶化,水温变暖时,冬眠的蛤士蟆渐渐开始活动,随着水温和气温的升高陆续上岸。此时的雌雄蛙体生殖腺均已成熟,在温暖的浅水池沼、田水中“抱对”和产卵,排精,在水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蛤士蟆完成生殖活动后,即进入陆地山林的草丛或灌丛中,营陆地生活。
随着气温的升高,蛤士蟆逐渐由低地向高地,由阳坡向明坡迁移。此时援食旺盛,蛙体渐肥,幼蛙也正处于迅速生长时期,从9月中旬开始,气温降到15℃以下时,蛤士蟆开始向山下迁移,陆续到达越冬水域周围,在气温降到10℃以下时,即陆续进入水中,又从陆地生活转入水中生活。
中国北方冬季气温寒冷而漫长,林蛙冬眠长达5-6个月,主要是水下冬眠,可分为四个时期入水期、散居冬眠、群居冬眠期和冬眠活动期。林蛙陆栖生活时用肺呼吸,入水冬眠后肺部停止活动,靠皮肤吸收水中溶氧,微弱呼吸,林蛙的体温靠吸收环境热量维持。林蛙入水期是从9月下旬开始,为期半个月左右,当气温降至于10℃以下时,林蛙从陆地返入河流中越冬,当气温高于10℃时林蛙又重新上岸活动,有的继续取食,随着气温下降,林蛙又回到水中生活,呈两栖交替生活方式。散居冬眠期从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为期一个月。
群居冬眠期从11月中旬到翌年3月下旬。为期4个月左右。当气温降到0℃,水温2-4℃,有时水的表面结冰,林蛙向深水中或不结冰的暖水区移动,林蛙进入深度的群居冬眠,一般成群挤在一起冬眠。冬眠活动期是从3月末到4月上旬,为期10天左右。林蛙的冬眠群体已分开或部分分开,在水中短距离游动,但并不上岸,仍在水中生活。当气温和水温升高时林蛙出河上岸,在水域周围活动,气温下降时仍回水中生活,当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林蛙沿溪流两侧湿润植物带上山,而多集中在1-2个夜晚几乎全部上山。一年龄幼蛙无明显的群居冬眠现象。幼蛙比成蛙晚出河10-20天,刚出河的幼蛙不立即上山,而在水边活动,有的在陆地潜伏,气温稳定升高后在适宜的夜晚集中上山。
蛤士蟆蝌蚪在水中为鳃呼吸,以植物碎屑、藻类、植物嫩芽、嫩叶等为食,为植物性食性期,约30天左右。变成蛙后即离水登陆,转变成动物性食性,以昆虫,蜘蛛,蜗牛等活饵为食,因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蛙舌,故有很强的放舌捕捉各种小型飞虫的能力。
林蛙在蝌蚪期是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在水中取食。成蛙广食性,以昆虫的活体为主要食物,其次是蛛形纲、多足纲及软体动物。幼蛙与成蛙的食物种类无大差别,幼蛙只能捕食小的昆虫。由于蛙的极端近视,只能捕捉管近距离出现的活的动物性食物,而不能吃死的或不活动的食物。幼蛙发现食物的距离在10厘米内,捕捉距离2-4厘米,成蛙捕食距离为10-15厘米。林蛙每天有两个捕食活动高峰期,一般上午的4-8时,下午4-6时,天气较冷时在中午11-14时捕食活动,林蛙摄食旺期是6、7、8三个月份,成蛙每年摄食量为1000多只昆虫,大约重50克。
分布于中国、老挝、蒙古、俄罗斯、朝鲜。广泛分布于中国北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青海、四川等地。由于市场需求,已经有大量的养殖。
林蛙在水中产卵,对产卵场所有一定选择,主要选择水层浅、水面小的静水区产卵。产卵场地多是泥质水域,有石块、植物茎秆等残杂物,水质呈微酸性或中性,pH值为5.5-7.0。蝌蚪期完全生活在水中,林蛙在5℃时开始产卵,蛙卵在水中受精、孵化并发育成幼蛙。林蛙产卵的最适温度为8-10℃。水中的溶氧量多少对蝌蚪和成蛙越冬的影响很大,水中溶氧量不足会使大量蝌蚪及越冬蛙死亡,水深是影响林蛙越冬成活率的关健因素。
随着春季气温升高,林蛙逐渐苏醒过来,解除休眠,出河上岸进入产卵场,出河的适宜温度:气温5℃,水温3℃以上。林蛙性成熟时间为2年,一年生雌蛙的生殖腺处于萌芽状态下,肉眼很难看出,野生林蛙在自然状态下,雌雄比列为1:1.34,受蝌蚪发育期间气温影响较大。成蛙出河后即开始“抱对”在水中产卵受精,经过39天的胚胎发育进入变态期,再经15天的发育,变成幼蛙上岸进入陆地生活。林蛙繁殖过程受温度影响很大,在人工保暖期棚内从孵化蝌蚪到变成幼蛙需用37天,在自然发育情况下则需要54天。林蛙每年只产卵一次,2年生雌蛙可产一个卵团,约1300粒蛙卵,镞三年生雌蛙平均产卵1800粒。雌蛙产卵后有一个生殖休眠期,大约10-15天,潜伏在疏松的土壤中或树根等遮阴物下面,当气温升高到10℃以上时,林蛙也恢复了体力,开始进入林中生活。种蛙在生殖休眠期死亡现象严重。
二种分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和2008年 ver 3.1——无危(LC)。
养殖技术人工繁殖须注意孵化期、变态期和越冬期3个环节。
蛤士蟆每年繁殖1次。产卵量大约2000枚左右,呈团状粘聚。最适产卵温度为10℃左右。这时应及时将卵团移入孵化池中,以每1㎡10-15团为宜。在水温20℃条件下3天后即可见蝌蚪陆续孵出。水温过低可用塑料薄膜覆盖增温,但水温一般不直超过25℃,否则会影响孵化和蝌蚪成活。水温过高时可通过灌排水降温。每1㎡水面可放养蝌蚪2000-5000只左右,随着蝌蚪的体形增大,每10天左右疏散巨次,最后达到每1平方米约500-1000只,约35-40天即可变态成幼蛙,离水登陆。
蝌蚪进入变态期时,摄食很少,不活动,多潜伏在水池边缘浅水内,经过体内剧烈的器官改造,尾部吸收,长出四肢。这时的代谢率很低,抵抗力很差,极易死亡,必须严密看管,特别防止水温骤变。水质污染,敌害侵袭,否则会造成大量死亡。约7天左右,即可转变成幼蛙,进入陆地生活。水池周边的灌木,草丛、砖石瓦块,有利于登陆后的幼蛙隐蔽遗光,必要时可增设草,可提高幼蛙成活率。良好的越冬水域对当年幼娃和成蛙非常重要,水深以在冰层下保持1米左右为宜。
饲养管理养殖蛤士蟆多是采取人工繁殖和培育蝌蚪 ,经变态发育成为幼蛙之后即散放森林。草地之,任其自由来自私活动,待生长发育成熟后(2年以上)进行回捕。这样的养殖方式可以减少对大量蛙群的活饵供给,是一种“半散养”方法,饲养成本降低。但由于生活环境,食物供应和天敌等影响,幼蛙死亡率较高,商品蛙回收率也较低。
另一种方式即是对幼蛙和成蛙实行圈养,人工给予活饵。为一种高密度精养方法。这种方法投资较大,技术性较强,商品蛙回收率较高。必须有活饵充足供应,围墙防逃,防止天敌侵害,克服干旱和曝晒,有宽阔的隐藏所等条件。回捕时应严格限制雌雄比例和年龄,避免平衡失调。
哈士蟆皮肤粗糙,咽、喉及腹部有鲜艳的朱红色与深灰色花斑。雄蛙无声囊。雌蛙的输卵管(哈蟆油)亦供药用。于白露节前后捕捉。捕得雄蛙后即剖腹去内脏洗净,挂起风干或晒干;若捕得雌蛙,先取出输卵管,再除去其它内脏,然后晒干。干燥的哈士蟆,全身僵直,有紫褐色斑点,腹部黄白色,微带红色,腹中空虚,后肢腹面常呈淡红色。肉质干枯,体轻松,气腥。以体大,腹面色泽黄红,身干者为佳。
哈士蟆是集食、药、补于一体的珍贵蛙种,是中国出口创汇的产品。随着人们对哈士蟆的逐渐认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林蛙产品将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因此,林蛙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野生林蛙主要以昆虫为食,在维特森林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测试,一般每只林蛙每天可捕食各类昆虫50-120只,多至300只,在所食昆虫中绝大部分为有害昆虫,如时虫甲、夜蛾幼虫、树粉蝶幼虫、尺蠖和叶蜂等农业上有名的害虫。因此,人类把林蛙称为森林的“卫土”、农业的“良友”。此外林蛙还采食传播疾病的动物和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蝇、蛞蝓等。更有意义的是中国林蛙在完成生殖开始上陆地生活的时候,正是昆虫开始大量繁殖的时候,昆虫的休眠期,也正是林蛙的冬眠期,因此,它对控制昆虫的大量发生发展进而维持生态平衡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蛙油的化学成分复杂,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占总量的56.3%,脂肪4%,还有蛙醇、多糖类、胆固醇、磷脂、维生素、脂肪酸、人体必需的10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及激素等。其主要氨基酸含量为:谷氨酸12.91%,甘氨酸8.58%,缬氨酸3.78%,羟脯氨酸7.47%,酪氨酸5.21%,总磷脂0.96%。林蛙油中所含激素有17一雌二醇、17一羟甾醇、甲状腺素、睾酮,所含微量元素有钾、钙、钠、镁、铜、锌、锰、硒等,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少量胡萝卜素。
哈士蟆全身是宝,其药用历史悠久,据学者考证,《本草纲目》和《本草图经》中的“山蛤”即是。林蛙油具有“补肾益精,养阴润肺,补脑益智”之功效,常用于身体虚弱、病后失调、精神不足、产后无乳、心悸失眠、盗汗不止、疾嗽咳血、肺结核、肝炎等消耗性疾病,特别对老年人,久治失调的康复作用更佳。用其给手术后的病人口服,可促进手术创口愈合,效果极佳。现代药理研究揭示,林蛙油能促进幼龄动物的生长发育和性成熟,延长雌雄动物的兴奋期(动情期),延长小白鼠游泳时间,抗疲劳效果明显,人服用后可提高记忆力等。
哈士蟆是蛙科动物中国林蛙或黑龙江林蛙的肉。林蛙油不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而且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林蛙油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和膳食,用以烹制多种菜肴,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史书“辽海丛书”中记载:哈士蟆形似田鸡,腹中油如粉可作羹,味极美,唯兴京一带有之。实践证明,食用林蛙油对提高体质、增进健康有明显的效果,而且无副作用。除单独食用外,还可制成糕点、糖果、饮料等美味佳肴,如清汤林蛙油、凉拌林蛙油、拔丝林蛙油、林蛙油面条、田鸡油水晶糖、田鸡油太妃糖、田鸡油冰淇淋、林蛙油饮料、林蛙油蛋糕等。
林蛙肉白、鲜、香、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胆固醇的食品,已成为倍受人们青睐的高级佳肴,适合于各类人群。食用方法:先将活蛙放入60~70℃的热水中,将林蛙烫死后立即捞出,然后用剪刀剪开腹部皮肉,摘除胃肠洗净后即可烹任,或者把烫死的林蛙洗净后直接烹任,保持林蛙形体完整,待食用时再摘除胃肠,如“清炖哈士蟆”、“红烧哈士蟆”。还可将林蛙制成五香蛙肉罐头、清蒸蛙肉罐头、林蛙肉肉松等风味食品。取油后的林蛙干蛋白质和钙磷含量都很高,干蛙肉中含蛋白质79%,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如“油炸林蛙干”、“红烧林蛙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