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1 14:33
辽太祖所建的镇东海口长城,后世简称“哈斯罕关”。哈斯罕关址乃该长城的望台,由此往北,依稀可见断断续续的地隔,当地人俗称土岗子,经考证,这些土隔应为当年的城墙。
镇东海口长城的关墙东起今黄海盐岛村,西至渤海土城子,该长城是一道横抵黄、渤二海大连湾与金州湾间的地岬长城,此段恰是旅大半岛之蜂腰部、最狭处,今在近海的冈头段、土城子西南段、二道岭段仍遗存城垣旧迹。
据《宋会要辑稿·番夷》记载,辽契丹太祖天显元年(926),辽灭渤海(国),但女真部族仍与宋朝保持经济往来,并向宋朝进贡。辽“虑女真为患”,为“分其势,使不得相通”,便强制将女真人迁到熊岳至金州一带,并在辽南置扶州(后改复州),设怀德军节度;置苏州(今金州),设安复军节度。但居于开原至松花江一带的女真部族仍通过海路与宋朝保持往来。辽为绝其“贡献之路”,于辽圣宗统和九年(991)在金州地峡修筑关墙,派驻3000兵员防守。(现证实镇东海口长城为辽太祖登基初年修筑)
关墙初建时以木栅围成,金代至元代陆续改建为土石结构。
明代以后,此关渐废;亦有说法为废弃时间在金元之际。至20世纪50年代初,关墙仅残存800余米。今南关岭街道及前关村、后关村均以此关得名。
2017年,哈斯罕关墙体大部分消失,所有附属设施中,关门、马面等设施全部消失,仅存两段辅墙和一个望台,而且现存墙体均为土石混筑,最初的夯土版筑的墙体早已不见。
关址南起盐岛村东海,经前关村台子山东,至后关村、二道岭,北止于土城村烟筒山海边,全长约4千米,称为哈斯罕关。关址西北据金州城(即辽代苏州城)约9千米。关址南段在2010年的记载中多已夷为平地,中段至北段尚有高低不一的土垄,大致可窥见关址的原貌。其中,“苏州关”关门位于关址的中间部位,即当今后关村的金州—大连公路穿过二道岭不远的山脊上。距离关门南约250米处有一望台,类似台址在南、北段有4座。现存的前关村北、台子山东的南段关墙有马面基址,北段尽头有边台。
其关门设在东关墙中部,关门宽约5.8米,门东侧、北侧筑有瓮墙,并有5座烽火墩台与关墙相连。
二道岭到土城村之间的北段关墙跨越沟壑时露有底部填土,由此可知关址是以大石块羼白灰浆加固,剖面呈梯形,向上内收。填土中有南北排列的大圆木,间距15厘米,底层有东西向的牵引小圆木。由此可知关墙系土木混筑。
南段关墙内外有烽火台两座,一座在台子山上,利用山头地势稍加修整而成。一座在前关村内,以石块筑成方形墩台,附近散步有炮用石弹和碾、臼等遗物。
哈斯罕关为大连市级保护单位,但哈斯罕关是时代较晚的名称,代表性也不强,其实际是长城,而长城的历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对大连市来说,有一道辽代长城当是极为珍贵的,理应全线保护,使其免遭进一步的破坏。(考古学家冯永谦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