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1 22:29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该作通过主人公艾送喜写给秦福的四封信,描述了他在美国的种种遭遇以及对美国民主充满幻想渐而绝望的过程。
一个向往美国是所谓“自由之乡和自由之邦”的中国人艾送喜,打算到“天堂”中去寻找幸福,成为一个“自由人中的自由人”。但是当他到达美国之后,所有的衣物钱财均被抢光,又被恶狗咬伤,并且受到警方的侮辱与关押,还不到二十四小时就受够了教育,彻底醒悟到,所谓“美国天堂”中的“自由”,原来就是抢劫、戏弄、打击、迫害那些轻信谎言的外国人。正如小说结尾,反动警察对关在狱中的艾送喜所说的那样:“美国是没有地方容纳你们这些家伙的。”
《再度出洋》创作于1870年,在这之前,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西部剩余大量劳动力因为南北战争结束,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为了获得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美国殖民者就从太平洋彼岸引进华工,从事修路的繁重劳动。对于这些华工,美国人并没有以欢迎的姿态来对待,整国人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印象不单是否定的,而且还带有强烈的种族歧视,在1840年以前去过中国的美国人,大部分认为中国人是一些衣着可笑、狡猾好诈、诡计多端、残忍无情的边缘种族,他们缺乏勇气、智力、手段和意志去对付使人难以忍受的专制主义。
吐温在写作这篇文章时,是一位从未到过中国的青年作家,他与华人的第一次邂逅是1853年纽约的首次旅行,沉浸在大都市的景致和异城风情。17岁的吐温写信向伯母亲抱怨道“黑鬼、混血人、半混血人、中国人…在这大群的人渣中穿过,最为耐心的人也会愤怒。”然而事实是早期去住美国的华工大都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亚或者内华达州,纽约的华人是寥寥无几的,更谈不上大群的中国人,成长在密苏里州的年轻吐温并没有机会亲身接触和观察中国人,对于中国人的印象也都是从加利福尼亚和内华达州的报纸上的小栏报道中浏览过的,年轻吐温必会受到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社会心理需求的制约,怀有种族主义和反对外国人的心理,不过我们也能从这里感受到吐温的“夸张”。1861年吐温前住美国西部,这段时间他先后做过撰稿人和记者。由于美国西部各州是当时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吐温在西部的工作为他提供了接触华人生活和性格的最佳机会,这也是与中国人的最直接接触。
艾送喜
艾送喜以其公开叙述人的身份向秦福讲述自己的出洋旅程:航行海上的兴奋、到达码头时的不公正待遇和踏上美国国土后的失落以及绝望。在第一封信中他写道:“那里人人自由。人人平等,无人受气挨骂。能自称是自由之地和勇敢之家,这是美国独享的珍贵特权”。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画面。船航行在海上时。艾送喜认为自己“在通往美丽的自由之地和勇敢之家的航途中”,而且“很快就要到达人人平等和不知忧愁的地方了”。然而,通过以后的遭遇读者可以看出此时他对美国的印象只不过是经他人渲染的一种“幻象”罢了。
受着这种企盼的驱动,尽管在船上遭到不好的待遇他也没有把它们当回事。到达海关检查时,海关官员态度粗暴,拳脚相加。他的行李被无端没收,出过天花还被迫种牛痘,敲诈去血汗积蓄。美国“绅士”们以如此方式“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好”一番表现。踏上美国国土不久,他给东家打工挣钱的希望落空,孤身飘零,但仍庆幸“较之寄居别国的难民.我有一个特殊的有利条件我是在美国,我是在老天爷为尘世间受压迫的落难之人安置的庇难所!”坚韧、乐观的他充满信心去找工作却被百无聊赖、无事生非的街头青年放的狗咬伤,作为受害者的他反而被警察抓进监狱被迫背上扰乱社会治安的罪名,一切荒唐之致。在监狱里犯人因人种和国籍不同而待遇不同。艾送喜的境遇堪忧。睡地板、食物不足以裹腹、受到其他犯人的排挤。他原来认为美国是天堂,美国人不会进监狱,实际上监狱里也有美国人。
总体而言,吐温笔下的艾送喜形象,是作为“他者”被观察和反映的对象,是一个被看的过程。尽管艾送喜是一个虚构的叙述者,吐温却在小说前写到“以下几封信里记裁的生活经验无须虚构。一个侨居美国的中国人的经历不需要运用幻想加以渲染。朴素的事实就足够了。”但吐温又以夸张的表现手法对艾送喜进行创作想象,在创作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当时西方社会对待中国态度的影响。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是一幅“美国天堂”的尖锐的讽刺画。小说通过一名叫做艾送喜的中国人踏上美国领土后,金钱被诈光,最后被关进监牢的遭遇,彻底粉碎了美国是一个不分民族、信仰、肤色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大家庭的神话。
被称为“自由之地和勇敢之家”的美国在艾送喜面前展现出的全部是黑暗面:虚假的自由和民主、严重的社会歧视现象;美国针对华人移民的不平等条件和美国人的不良行为举止;美国国会试图出台法律将高额护照费合法化,让华人高额注射牛痘;美国商人极尽吹嘘之能事欺骗大量华工到美国卖苦力,海关关员态度粗暴。年青人故意放狗咬伤华人,以“保卫自己的权利”。无事生非、强词夺理就是他们体现出来的“优良”品质。他们在竞争面前不是奋起应对而是进行卑劣的打击报复以泄私愤。警察霸气十足,有时甚至草营人命。法官推行双重标准使移民陷入可怜境地。如此等等仅为冰山一角,而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才是问题之所在。马克·吐温将真实情况呈现给读者,其作为隐含作者的立场显露无遗。
当美国读者看到自己的同胞如“东家”、海关关员、监狱囚犯和警察等人的行径时,必然会为这些人感到羞耻,为社会的道德堕落感到痛心。这些叙述也有助于美国人认识美国自由民主和人人平等的虚无,从而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进行相关的改革和完善。这其中反映出马克·吐温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运用书信体小说这种体裁进行创作,是比较独特的。书信体小说通常指的是由一个或几个人物写的书信来推进叙述的水说。这种小说因为它的仿真性、多样性的叙事角度和叙事方式、情节集中等特点而受到作家的青睐和读者的欢迎。和其他体裁相比较,书信体小说采取的是现实生活中使用的情节形式,因而它更接近现实世界,具有极强的仿真性;这种仿真的体裁创造出来的世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试图使小说的虚构世界和现实的真实世界取得同一性。
书信体小说可分为独白式书信体小说和对话式书信体小说两类。独白式书信体小说指的是那种只有一个写信人,而没有回应信件的小说。《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是一篇独白式书信体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艾送喜的发信而没有收到任何人的回信。它采用单纯聚焦的形式,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主要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上,叙述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而全面而深入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马克·吐温借助独自式书信体小说这种手段进行创作,大大增强了小说内容的可信度。
在《再度出洋》中,小说作者即书信的编撰者吐温是中立叙述者,在信的开头写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说明。在信中艾送喜多次提到的“我东家”——一位美国人是隐身叙述者。他通过艾送喜之口发出声音影响着公开叙述者的思想和情感。书信撰写者艾送喜是公开叙述者,是整个故事的叙说者和推动者。三种不同的叙述者聚焦出各自聚焦的内容,最终交织在一起形成合力塑造出人物作者经历的别样征途。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真实姓名是塞缪尔·兰霍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