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11 16:38
唇疔,病名。系指疔生唇上,症见初起如粟如芥,形小根深,周围有红肿根盘,自觉麻木痒痛,伴壮热烦渴、二便不利。多由脾胃二经火毒上冲所致。
右侧口角生疔,疮顶有黄白色脓头,如小米粒大,根深盘坚,肿胀蔓延上唇及右侧面颊,开口困难,亦称锁口疔。
唇痈是唇部多个相邻的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肿融合而成。多发于上唇,由于上唇位于面部危险三角区内,如治疗不当,可引起败血症,有导致颅内感染的危险。
患者起居不慎,感受四时不正之气,如节候之寒温肃杀,酷暑,火毒,或中疫死之牛、马、猪、羊、蛇、虫之毒,或因昆虫咬伤肌膜,破而染毒等因素,致火毒入侵,热毒伏结于唇,蕴蒸肌膜,气血凝滞.暴发而为唇疔。
平素嗜食炙熄或膏梁厚味、烟酒辛辣之品,致脾胃湿热化火,火毒循经上燔,熏灼唇之肌膜而致唇疔。
因七情所伤,如抑郁、暴怒等,情志不遂,气郁而化火,心火、内炽,火毒上炎,结聚于唇,成疔成疮。
唇部患处灼痛及麻痒感,说话时疼痛加剧,影响饮食,病势轻则无全身症状.稍重者则兼见寒热交作、头痛、心烦、恶心、纳呆,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
唇疔多生于上唇,亦有见生于下唇,反唇疔发于唇里棱(唇红部肌膜与皮肤交界处);锁口疔生在嘴角;火焰疔生于上下唇,疔红艳如火。上述三种唇疔除各有特.点外,初起均见疔形如粟粒或粉刺样,为一微红突起之小硬结,上有小白色疮头,四周.赤肿坚硬,形小而根脚较深,如铁钉之状。
痈发生体表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6~9厘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颜面疔疮多发于唇、鼻、眉、颧等处,局部开始为一个脓头,肿块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或麻或痒。继之红肿高突,可发展为数个脓头,灼热疼痛。有头疽也发于肌肤之间,初起即有粟粒状脓头,易向周围扩展腐烂。
1.风热邪毒侵袭
证候:疔可发于上下唇任何部位,自觉患处掀热疼痛日增,疔疮周围肌膜肿胀明显而迅速。疔头坚硬而根深,患唇感觉麻痒,肿胀较甚,全身可见恶寒发热、汗出、头痛、口干,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病机分析:风为百病之长,热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风热化火,其性升发而向上,直侵头面之唇部,因火毒攻唇,故见唇掀热疼痛,周围肌膜肿胀;风性善行,故症见唇。感麻痒,肿胀较甚;火毒凝结故疮头坚硬根深如钉;风热阳邪,其性开泄走表,故见汗.出恶风,头痛,发热,苔薄白,脉浮等风热表证。
2.脾胃火毒壅盛
证候:疔多发上唇,特别是唇棱处(即唇红部粘膜与唇皮肤交界处),唇部肌膜千燥,色焦红,疔起如粟粒为一微红突起之小硬结,上有白色疮头,渐肿而破,有粘脓流出,甚者溃烂,疔脚根深,唇部麻痛而增厚,令唇外翻,俗称反唇疔。全身可见口干苦,口渴引饮,烦躁.腹胀,大便秘结,纳呆,舌苔黄腻,脉数。
病机分析:唇为脾之外窍.上唇属脾而足阳明胃经之脉挟口环唇。下唇属胃,因饮食不节而致湿热困积脾胃,湿热久郁化火,火热循经上蒸,结毒于唇,故见唇部发红,干燥,甚则焦红,疔头硬结,根深;胃热伤津,故口渴欲饮,湿热内盛,故腹胀便秘,疲倦,胃呆,舌苔黄脉数等脾胃湿热之症。
3.心经火毒上炎
证候:临床表现除唇疗的一般症状,如痛痒麻木,疔头硬结,根深等:还突出表现疔头呈一点带红色小水泡,形艳似火.灼热发痒,俗称火焰疔。全身表现:面赤口渴,甚则寒热交作,烦躁失眠,舌强,精神恍惚,尿赤灼痛,舌尖红,脉数等症。
病机分析:因情志之火内发,心火炽盛,则心烦;火扰心神则失眠.精神恍惚而烦躁;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火上炎.故舌红面赤;火热伤津则口渴;心移热于小肠则尿赤灼痛;心主血,其色赤,火毒滞结于唇,故见唇疔处发红似火,灼热疼痛。唇疗如处理不当,或强行挤压,病势发展,唇部肿胀外翻,疗头陷黑,坚硬无脓,肿势扩散,以至头面俱肿,并伴寒战高热.烦躁神昏,胁痛气急,恶心呕吐,饮食减少,夜不安寐,便秘溲赤,皮肤见瘀点或瘀斑或全身发黄,苔黄、舌质红绛,脉洪数。为毒人营血,则为走黄逆症,常可危及生命。
唇疔总由火毒而生,火毒之源。外因为风火邪毒入侵,内因力素食辛辣,脾胃热盛及心火上炎而致。而上唇属脾,下唇属胃,嘴角为心脾经所属,故辨证时须细察病情,综合分析,依病因病机的不同、病变部位的差异而进行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1.风热邪毒侵袭
治则。疏风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用以清热解毒,消散疔疮。如唇疔初起,有恶寒发热,毒势进展较快,加服蟾酥丸,盖被取汗,以解毒消肿,活血定痛,如出现发热口干燥。大便秘结,脉象沉实,这是邪毒入里的表现,宜用黄连解毒汤以清热解毒。加入大黄、葱头,使内困之邪下泄。
2.脾胃火毒壅盛
治则:泻胃火,清脾热。
方药:救唇汤加生地、苦参、石膏。该方是针对唇疔而设立的,方中银花、紫花地丁,知母,使积热火毒清解消散;生甘草清热解毒;白果去湿杀虫。桔梗引药上走于唇,合用能达消散疔疮之效。由于唇疔病情往往发展迅速,故在煎服汤药前加服化疔内消散。该方以金银花,蚤休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知母泻火去湿;当归、赤芍,生甘草活血凉血,贝母、花粉软坚化结;穿山甲、皂角刺托毒排脓。活血消痈:白芨、乳香活血止痛.捎肿生肌,全方合用,使疔毒内消,止痛软坚之效。
3.心经火毒上炎
治则:泻心解毒止痛。
方药:疔毒复生扬加黄连。方中以栀子、木通、黄连清心经之火毒;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牡蛎软坚散结,乳香、没药、皂角刺消肿止痛。若出现疔疮走黄。多为邪实证实,宜凉血清热解毒,即服七星剑汤急救。方中用苍耳头、野菊花、稀莶草、地丁香、半枝莲、蚤休、麻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对疮痈热毒,疔毒内攻,走黄之症,能起解毒泻火之效。如手足厥冷,脉象突然停止,是毒气闭塞,经脉之气不能宣通的缘故。宜先用蟾酥丸口服,随后立即用木香流气饮煎服.以行气通脉,脉象自然会出现。该方中除当归、川芎二味活血药外,配入紫苏、枳实、乌药、陈皮、青皮、大腹皮、枳壳、木香,槟榔等行气之品。如寒战高热.烦躁神昏,皮肤现瘀点,或全身发黄,可配犀角地黄汤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使蓄血或心营之热得解。另服安宫牛黄丸以豁痰开窍解毒或服紫雪丹以清热开窍,镇痉安神。若唇疔误用灸法而烦躁谵语者,是火气逼毒内攻的缘故,宜内服解毒大青汤。方中重用大青叶、石膏、知母、栀子、竹叶等清热解毒之药。如唇疔用针刺破出脓,出现正气虚弱,惊惕心悸,宜服内托安神散。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内托;以石菖蒲、五味子、酸枣仁、远志安神。全方合用可达内托安神之效。如过度使用清热攻利之品,以致口渴、脉象虚大者.宜补中益气汤。
(二)外治法
唇疔初起,红肿未溃时,外敷玉露散或如意金黄散或紫金锭或蟾酥锭之类,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如疗头溃破后,外敷芙蓉膏,以清热拔毒,去腐生肌。脓尽生新用珍珠八宝丹或上盖太乙膏以生肌长肉收口。
针刺放血法:在病人腿弯中(即胭窝委中穴)部位寻找,如发现有紫黑筋者,用长针对准紫筋,刺出黑血,以泄毒外出;如疔毒内攻,出现走黄之症状时,立即按走黄的部位,循着经脉去找寻,如发现一个直竖起来的芒刺,则是疔苗,应立刻用针刺入疔苗,放出恶血。
唇疔一般发病较急,病情较重,但经过及时适当用药,大部分预后是好的,但个别病例由于误治或失治,特别是唇疗初期.由于疔头硬结、根深,而用力挤压,或盲目挑刺,造成火毒沿头面脉络扩散,出现疔毒内陷走黄之逆症时,常可危及生命。临床上唇疔一般轻症较常见,而发生走黄逆症者较少见。
平素调制饮食,节制房事,避免四时不正之气及疫厉之邪感染,忌食辣淑,酒、烟、及生冷食物。唇疔患者要饮食清淡,忌进食硬物以免刺伤唇部肌膜,会令唇疗恶化。忌灸法免助火势增长而加剧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