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3 15:11
唇鳞苔属,拉丁名为Cheilolejeunea,是世界热带、亚热带苔类植物区系主要成分之一,也是细鳞苔科种类最多的三个属之一,已接受的种名约170种。
唇鳞苔属Cheilolejeunea (Spr.) Schiffn. 植物体小,带叶宽0.6—2.2毫米,绿色或灰绿色,干时多为黄色或棕黄色。分枝细鳞苔形。茎横切面具7(—18)个表皮细胞和9—18个内部细胞。叶三列;侧叶二列,卵形或圆形,全缘,腹叶近圆形,宽为茎的2.5—7倍,2裂达1/4—1/3深,基部平列深波状插入。叶细胞中等大,薄壁,三角体小到大。油体每个细胞1—3(—5)个,护蒴苔型。腹瓣小到大,中齿退化,角齿1—7个细胞长,透明疣位于角齿基部的远轴侧。雌雄同株或异株。雄穗多为头状,苞腹叶多限生于雄穗基部。雌器苞生于短或长的枝上,新生枝1或2个,稀缺。细鳞苔型或密鳞苔型,苞腹叶2裂达1/8—1/4。蒴萼具(3)4—10个脊,倒卵形或梭形。蒴柄具节,横切面具12个外部细胞和4个内部细胞。弹丝棕色,壁波状加厚。孢子棕色,形状不规则,表面密被细疣。 本属约80余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有近20种,云南有9种。
从传统分类学的结果来看,唇鳞苔属和它近缘的几个属兼具有细鳞苔亚科和皱萼苔亚科的形态特点,呈现出中间形态。但限于分子研究和全世界范围内分类学修订的缺乏,唇鳞苔属集合的定义和系统发育历史并不明晰。
唇鳞苔属、假肋唇鳞苔、阔齿唇鳞苔、平瓣唇鳞苔、瓦叶唇鳞苔、锡兰唇鳞苔、圆叶唇鳞苔。
本研究选取了唇鳞苔属、白鳞苔属、Aureolejeunea、Evansiolejeunea和Omphalanthus的样本分别为122份(代表该集合53个种)为内系群,涵盖了唇鳞苔属内典型的几个类群,设定了细鳞苔科的其他12个类群为外类群。在分子分析上选用两个叶绿体DNA片段(trnL, trnG),用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Bayes分析(BI)三种方法,重建唇鳞苔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收集了Genbank上细鳞苔科的相关数据,确定唇鳞苔属在细鳞苔科中的系统位置。在此基础上,参考两个琥珀化石估算唇鳞苔属及其各分支的分化时间,并选择7个性状推断唇鳞苔属的祖先性状。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对trnL、trnG两个基因矩阵,叶绿体双基因矩阵,及细鳞苔科trnL基因的分析,唇鳞苔属的绝大部分种类与白鳞苔属、Aureolejeunea、Evansiolejeunea和Omphalanthus的种类构成了单系群,且得到了MP、ML、BI三种分析的强力支持。根据形态特征的一致性以及分子证据,本研究将后四个属正式并入唇鳞苔属中,并将作为唇鳞苔属的异名。原有的唇鳞苔属本身是一个并系群,Cheilolejeunea gaoi和Ch. decurviloba不应归入新的唇鳞苔属中。
2.根据本研究的分子结果,结合原唇鳞苔属亚属的划分,在唇鳞苔属下确认了以下亚属:唇鳞苔亚属、白鳞苔亚属、Euosmolejeunea亚属、Omphalanthus亚属和Xenolejeunea亚属。各亚属间的区别主要在于油体的表面颗粒构成,腹叶的边缘全缘与否,腹瓣占侧叶长度的比例,腹瓣角齿的长短及构成的细胞数目,和细胞壁的着色与否。
3.唇鳞苔属在晚白垩世晚期(66.74 mya,属于中生代白垩纪)出现。除了唇鳞苔亚属(分化时间为第三纪的始新世早期54.65 mya)以外,其余亚属和种类分化的时间多在渐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早期分化出现(26.18-18.85 mya)。整个属内的物种多样性分化几乎都在始新世以来这37 mya年间完成。
4.对唇鳞苔属的祖先性状重建发现,两裂腹叶是祖征,腹叶完整是衍征,并在唇鳞苔属的进化史上多次衍化产生;腹瓣具有多个细胞的角齿是祖征,角齿为单个细胞甚至退化是衍征;唇鳞苔属的共同祖先具有表面呈粗糙颗粒状的聚合油体,唇鳞苔亚属中出现的油体具细微颗粒表面是衍征。
5.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不可计数的分类学处理和命名法规问题,本研究建议拒绝具有优先权的原种类数少的Omphalanthus,保留唇鳞苔属学名为Cheilolejeunea。
6. Cheilolejeunea decurviloba因其与唇鳞苔属种类的区别,及与密鳞苔属在形态和基因矩阵分析结果上的相似,被重新归入密鳞苔属中。
7. Cheilolejeunea gaoi以其独特的叶缘齿、腹瓣和透明疣形态和着生位置,加上特有的分布区,以及分子证据的支持,建议提升为一个新属:中鳞苔属Sinolejeunea R.L.Zhu et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