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7 09:28
《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是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程国赋。
唐五代小说作者喜欢假托高门,这种时风波及到妓女阶层。小说中的妓女也喜欢假托高门,以抬高自己的地位和身价。《霍小玉传》介绍霍小玉的出身时声称:“故霍王小女,字小玉,王甚爱之。”事实上,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妓女,小玉在与李益分手时已明确表明自己的身份:“妾本倡家,自知非匹。”小玉之母净持原是霍王宠爱的婢女,霍王死后,被“诸弟兄”赶出家门,“易姓为郑氏”。《莺莺传》没有明确标明莺莺的出身,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读莺莺传》认为她出身寒门,“莺莺所出必非高门,实无可疑也。”“惟其非名家之女,(张生)舍之而别娶,乃可见谅于时人”。刘开荣《唐代小说研究》第四章《进士与娼妓文学——莺莺传与霍小玉传》说得很干脆:“莺莺的出身必与霍小玉相仿佛,而所谓崔郑(按:莺莺母亲托言郑氏之女)等显赫的姓氏,只是作者信手拈来装体面罢了!”《游仙窟》中十娘也是如此,自称姓崔,嫁弘农杨氏,嫂子为太原王氏女,实际上十娘就是妓女。妓女即使假托高门,也掩盖不了其“贱民”身份,避免不了悲惨的命运。我们以《霍小玉传》为例,霍小玉作为风尘女子,在与李益交往、并对这个旧族之子产生爱情之后,还对冷酷的社会现实、对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中宵之夜,小玉流着泪对李益说:
妾本倡家,自知非匹。今以色爱,托其仁贤。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无托,秋扇见捐。极欢之际,不觉悲至。
李益授官郑县主簿,赴任之际,小玉又说:
以君才地名声,人多景慕,愿结婚媾,固亦众矣。况堂有严亲,室无冢妇,君之此去,必就佳姻。她也知道自己作为妓女,要想与出身高门的李益结为夫妇、白头偕老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提出八年欢爱的短愿。可是到最后,连这个短愿也实现不了,李益自分别后便一去不复返,直到被黄衫客挟持而来。临死之际,霍小玉面对李益,发出悲愤的呼喊: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无休。徴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
再说李益,应该承认,他对小玉确有感情,起初贪恋小玉美色,日久生情。他曾在小玉面前发誓:“粉身碎骨,誓不相舍。”并在素缣上写上盟约。二人分手之际,李益听了小玉的一番肺腑之言,“且愧且感,不觉涕流,因谓玉曰:‘皎日之誓,死生以之,与卿偕老,犹恐未惬素志,岂敢辄有二三!固请不疑,但端居相待。至八月,必当却到华州,寻使奉迎,相见非远。’”但是,与妓女结婚,李益怎敢向“素严毅”的母亲提出这件事?假如提出来,在门阀社会背景下,又怎能为当时的社会、家庭所接受?对个人仕途有无影响?这些都是李益回避不了的问题。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生性懦弱的他还是向门阀低头,向世俗屈服,接受了母亲的安排,与高门大姓卢氏表妹成亲,从而成为小说史上留下千古骂名的负心汉形象。
序……………………………………………………………………………傅璇琮 1
序……………………………………………………………………………邓绍基 5
前言……………………………………………………………………………… 1
第一章 唐五代小说与史官文化……………………………………………… 1
第一节 小说历史化……………………………………………………………… 1
第二节 小说历史化的原因……………………………………………………… 22
第三节 小说文体的独立化……………………………………………………… 24
第四节 馀论……………………………………………………………………… 37
第二章 唐五代小说与门第…………………………………………………… 39
第一节 四姓、五姓与七姓……………………………………………………… 40
第二节 门阀观念与小说创作主体……………………………………………… 41
第三节 门第与小说结局…………………………………………………… 46
第四节 门第观的内涵…………………………………………………………… 50
第五节 门第与婚姻………………………………………………………… 62
第六节 门第与朋党…………………………………………………………… 67
第七节 门第观衰落的原因…………………………………………………… 70
第三章 唐五代小说与科举………………………………………………… 76
第一节 行卷之风与小说之兴………………………………………………… 77
第二节 科举与士风…………………………………………………………… 85
第三节 科举与文士生活……………………………………………………… 103
第四节 科举与朋党…………………………………………………………… 109
第四章 唐五代小说与宗教…………………………………………………… 120
第一节 唐五代佛、道二教的传播…………………………………………… 121
第二节 佛、道、儒三者的斗争与融合及其在小说中的反映……………… 123
第三节 佛、道二教与小说情节模式………………………………………… 128
第四节 佛、道二教与小说形象塑造………………………………………… 133
第五节 佛、教二道与小说叙事结构…………………………………… 136
第五章 唐五代小说与婚恋思想…………………………………………… 139
第一节 文士与妓女题材小说………………………………………………… 139
第二节 人与异类恋爱小说的文化内涵……………………………………… 147
第三节 女性地位……………………………………………………………… 161
第四节 宫女生活……………………………………………………………… 168
第五节 马嵬情结……………………………………………………………… 171
第六节 同姓不婚……………………………………………………………… 174
第六章 唐五代小说创作与商品经济……………………………………… 178
第一节 商人形象塑造及其文化底蕴………………………………………… 178
第二节 商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三种情结……………………………………… 187
第三节 胡商现象的文化内涵………………………………………………… 193
第四节 商业观念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205
第七章 唐五代小说与士子的文化心态……………………………………… 211
第一节 士子文化心态的具体体现………………………………………… 211
第二节 士子文化心态的嬗变………………………………………………… 223
主要参考书目………………………………………………………………… 232
后记……………………………………………………………………………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