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8 18:22
《唐人宫乐图》为唐代佚名创作的绢本墨笔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人宫乐图》描绘了唐代宫廷仕女宴乐生活的一个场面。画面桌子的周围,坐着仕女九人,左方立着侍奉的女孩两人,桌上陈列着蔬果、酒具,有的饮酒,有的作乐,女孩立在后面打拍板,有的弹琵琶,有的鼓瑟,有的吹笙,有的吹管子。从人的表情上看,该画作仿佛表现了一只曲子演奏得正浓的一刹那。
据考证,《唐人宫乐图》应是完成于晚唐,正值饮茶之风盛行之时,茶圣陆羽《茶经》便完成于此际。在唐朝以前,喝茶都属于粗放式煮饮法,从这幅宫乐图可以看出,茶汤是煮好后放到桌上的,之前所有的煮茶过程应该由侍女们在另外的场所完成。饮茶时用长柄茶杓将茶汤从茶釜盛出,舀入茶盏饮用。可以说这是典型的“煎茶法”场景的部分重现,也是晚唐宫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证之一。
《宫乐图》最早均按原题鉴定为元人画,近年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开脸、服饰、乐器及什物等研究,发现这些都与晚唐时尚相匹配,故更名为《唐人宫乐图》。
虽然画中的绢底在很多地方已经出现破损,但并不影响画面的整体风貌。10位浓妆美人其中正对人们的4位自右而左分持胡笳、琶琶、古筝与笙,另有一人侍立一旁击打拍板,以为节奏。唐代是中国乐舞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宫廷里的乐工、歌舞艺人就多达数万,传世、考古发现有大量隋唐时期的乐舞俑,很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贵族们对于歌舞的喜爱。安禄山为了讨取玄宗与贵妃的欢心,也频频转起了胡旋舞。这张画表现的似乎是一个后宫女眷的小聚,演奏的几人衣着上与其他坐者并无太多差别,都有可能是自己人的自娱自乐。吹笙者旁边那位握扇的女化,最为平静,面向乐者,倾心而听。其余数人则似乎更着意于杯中之物,左前方一位一手已经扶着几案,右手仍然送杯入口,一边的侍女已经上前来搀扶了。右方中间一位举酒四望,支撑的左手尽显她身体的酥软,似乎已到酒酣处,可还有一位仍在盛酒,面不改色。
《唐人宫乐图》的色彩搭配鲜艳而不俗,不多的几种颜色产生出丰富的效果。全画中最重的一块颜色在案下卧着的小狗。小狗似带倦怠之色,露在外面的三爪紧抓地面。而这全画中唯一投向画外的眼睛里也是一种似要求助的眼神,让人越发觉得画中虽是美女如云,但也似乎飘着一种或许是无聊,或许是愁淡的云彩。色泽之所以历千年而仍然鲜亮,因为画家画人物时先在绢的背面以色作底,再层层渲染,最后厚涂,而且所用的颜色是极好的矿物色,所以直到今天,颜色剥落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严重,连衣服上花纹的细腻变化,也还清晰可辨。
《唐人宫乐图》的画面中由10人环坐一案,各具其态,有动有静,亦庄亦谐,画家非常聪明地在画面最前部只画空凳,而不着两个背影仕女,这一处理提供给观画者一个非常自然舒畅地进入画面的视角,没有堵塞感,在情节上离席的座位也给观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东发:“《宫乐图》流传至今已有千余载,故其作品绢底出现了多处破损,但是画面的色泽却依旧十分亮丽,甚至连衣裳上花纹的细腻变化清晰可辨,充分印证了唐代工笔重彩一格的高度成就。”(《国画瑰宝 传世名画的绝色魅力》)
《唐人宫乐图》在仕女图当中颇有影响力。这幅画是唐代仕女画杰出代表作品,反映了唐人的审美情趣,是仕女画中不可多得的真迹。
《唐人宫乐图》没有过于拘泥于焦点透视,更多依据画作表现的需要来变换画中的视角。这幅作于晚唐的画作极有可能是9世纪的画作,而焦点透视的体系要等到15世纪中后期才最终完善。从写实的角度来讲,9世纪的中国绘画在全世界来说应该是最优秀的。而《唐人宫乐图》这种写实性极强的画作,留给后世的不仅是美的感受,也因为保留了各种物质文化的实物而具有文物价值的一面,像画中的琵琶与现在日本正苍院收藏的唐代琵琶十分相似,中段装饰所绘汹涌波涛似与文献上记载的中晚唐琵琶上流行“鱼龙转化”的装饰的说法可以互为印证,画中弹奏者横持琵琶的“拨”法,也是一种于今不同的古老的弹奏方法。而其他的几案、椅凳、器皿、服饰都可以作为这类视觉的文献资料供今天各学科的研究者使用。
《唐人宫乐图》原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原画在《石渠宝笈续编》有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