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5 19:39
唐兴寺,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湘江边十八总的陶公山内,是一座佛教寺庙。
唐兴寺为历代名刹,不少高僧驻锡于此,其中最有名者,当数唐代的智俨。智俨大师事佛61年,寿82岁,据碑记推算,当生于唐开元二十五年,即737年,而元和十三年是818年,因此,他生活的时期为唐朝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这么6个皇帝当权的年代。他自幼便静心法门,终成正果,为湘潭的佛教文化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旧唐兴寺雄伟壮丽,前临湘江,后依古木,寺周旧有围墙,山门在寺东金鸡桥,入门有钟鼓楼,唐刘禹锡时任朗州司马,应智俨徒圆皈之求,在常德任所为其作《智俨石塔铭》:“……长沙潭西逾五里,陶侃故居石头寺,门前一带湘江水,吁嗟律席之名兮,与湘流而不已。”明代万历年间礼部尚书李腾芳在《论潇湘八景》一文中写道:“石头寺终日香烟缥缈。每当暮色临空,晚钟敲响,林中宿鸟争鸣,江上渔舟徐返。禽音渔唱与钟磬之声交相溶汇,组成一支美妙的乐曲,回荡在寺周山间,仿佛置身仙境。”
康熙《湘潭县志·山水论》载:潇湘八景中“烟寺畅销钟”,“烟寺者,石塔寺也。”清人何承珍有诗写道:“古刹千年石径中,钓台长傍梵王宫。蒲团僧证三幡静,塔影禅参半偈空。事业晋唐钟磬寂,渊源衣钵水云蒙。还余老衲传经罢,更与殷勤说褚公。”
唐兴寺曾经占地很广,右山坡有石级,旧名“八十三磴”,其侧为寺僧埋骨建塔之所。前殿供奉弥勒佛,后列四大天王和十八罗汉,匾题“皆大欢喜”。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地藏王菩萨,后殿供奉千手观音佛。殿后有一院落,原有水阁凉亭,苍松翠柏,桐花海棠,十分可观。可惜,解放以前就已破败不堪,解放后未加重视,以致遗迹荡然无存。近10年来,政府乃至民间重修唐兴寺的呼声日渐强烈,但只见雷声大、雨点小。
湘潭市政协副主席李光泉认为,佛教在湘潭的传播历史长、影响广、高僧多。先有石头寺,后有湘潭城。近现代湘潭高僧辈出,如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释敬安、中国佛教协会首任名誉会长释虚云、中国佛教协会现任副会长释圣辉等。宗教是信教群众的精神寄托和灵魂归依,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是招商引资软环境的重要方面。
重建大唐兴寺,把各种宗教场所维护好,意义重大,且很有必要。李光泉说,唐兴寺与窑湾古街紧密相连。湘潭老城最具特色的风貌就是“总市”和“城总分设”风貌。“总市”风貌见证着湘潭经济曾经的繁荣。湘潭的“总市”经济发祥于明代,至清朝乾嘉时期完全成型,“千年十八总,传世金湘潭”的美誉也由此而来。
近10余年来,湘潭“总市”风貌破坏较严重,只有窑湾的码头、街道和商铺建筑,尚能寻觅到昔日湘潭“总市”风貌的踪迹。据考证,窑湾镇古街始建于西晋(313年),早于湘潭建城约600年。
目前,在窑湾古街1.8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云集着望衡亭、潭宝汽车站、陶侃衣冠墓、何腾蛟衣冠冢、唐兴桥、唐兴祠遗址、“江山胜迹”石刻、李柳染堂、秋瑾故居、宽裕枯粮行等几十处文物古迹,是“总市”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交相辉映、蔚为集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