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8 22:10
唐家山堰塞湖泄流在即,绵阳从2008年5月30日开始,有20万常住人口、5万流动人口进行大疏散,已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绵阳管辖北川,北川是一个县,管辖唐家山,唐家山应为镇级行政单位。截至2008年6月5日,疏散已进入第七天,唐家山疏散25万人。这次因汶川5·12大地震引发淤塞性质的洪水导致的大移民事件,是川北抗震之关键,温家宝总理亲临一线视察指挥,社会与媒体称之为“决战唐家山”。
唐家山堰塞湖,形成过程:原有的水系,流经山区,河道一旦堵塞,便会发生湖泊现象,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而恰恰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龙门山300KM的地震断裂带,山体坠落,封闭河道,原有水系被堵塞物堵住。河谷、河床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水位迅速积蓄抬高,造成洪峰,威胁下游。堵塞物可能是火山熔岩流,可能是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体,可能是泥石流,亦可能是其他的物质。
唐家山,由山崩滑坡所形成的堰塞湖多见于藏东南峡谷地区,且年代都很新近,如1819年在西姆拉西北,因山崩形成了长24-80km,深122米的湖泊。藏东南波密县的易贡错是在1990年由于地震影响暴发了特大泥石流堵截了乍龙湫河道而形成的,波密县的古乡错是1953年由冰川泥石流堵塞而成,(实则也属冰川湖)。八宿县的然乌错是1959年暴雨引起山崩堵塞河谷形成的。
台湾地震活动频繁,1941年12月,嘉义东北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引起山崩,浊水溪东流被堵,在海拔高度580m处溪流中,形成一道高100m的堤坝,河流中断,10个月后,上游的溪水滞积起来,在天然堤坝以上形成一个面积达6.6km2,深160.0m的堰塞湖。最新的堰塞湖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导致的堰塞湖。
2008年5月26日,这张卫星照片显示北川附近的唐家山堰塞湖在地震后的形成过程。传说是大禹故乡的北川禹里乡,禹王庙下的河道水面已进入民宅。根据航空遥感资料和专家实地调查初步分析,目前四川大地震灾区发现34处堰塞湖,其中8处水量在300万立方米以上。唐家山一带受阻河道水面上升较快。由于水量过大,一旦堤坝坍塌会对下游构成极大威胁。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组织全力排险。
2008年5月25日,警水电部队为数400人的突击队拟携带炸药、干粮、锨镐徒步6公里进入唐家山堰塞湖堰顶。这批部队将在堰顶进行爆破工作。此外,武警水电部队另外一支具有操作大型机械设备能力的突击队也将徒步进入堰顶,在等候设备运入的同时先行人工开挖爆破坑。成都军区也拟组织400至800人的突击队进入堰顶抢险。
唐家山堰塞湖险情:唐家山堰塞湖,是在地震的时候山体倒塌下来掉进河道,堵塞了河道,上流的水不断流下来,水位越来越高,形成一个湖泊。唐家山堰塞湖体长803米,宽611米,高82.65―124.4米,估算最大可蓄水量约3亿立方米,现今蓄水量已超1亿立方米。它位于北川县城上游3.2公里,大地震造成大量山体崩塌,两处相邻的巨大滑坡体瞬时裹挟巨石、树木、泥土冲向河道,落入河道后在湔江形成堰塞湖。如果堵塞河道的坝口一旦崩塌,坝口崩塌三分之一,绵阳市不会被淹没,撤离10多万人;坝口崩塌二分之一以上,绵阳市被淹没,转移120万人。
唐家山堰塞湖堤坝抢险施工于2008年5月31日晚12时正式结束,2008年6月1日18时14分,最后一批唐家山堰塞湖坝顶抢险人员抵达绵阳机场。至此,坝顶的620多名抢险官兵和工程技术人员除留有少量监测人员留守外,均已安全撤离。按目前的水位上涨趋势,专家组预测泄流时间在2008年6月4日-5日。目前,唐家山堰塞湖周边及沿岸安全地带均设立了险情观察站,实行24小时实时观察并报告。
温家宝察看唐家山堰塞湖,强调“绝不能让百姓伤亡”。2008年6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赴四川察看唐家山堰塞湖的情况。温家宝在察看唐家山堰塞湖导流明渠,了解工程排险等相关情况;在堰塞坝上实地考察、研究堰塞湖涨水及工程排险办法;在机场亲切看望俄罗斯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机组成员。温家宝说:“特大地震灾害以后,次生地质灾害仍然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悬在人们头顶的这个唐家山堰塞湖。采取工程排险与人员转移避险的方式来解决堰塞湖隐患,这在我国抗震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的目标是在处理堰塞湖的过程中,绝不能让一个百姓伤亡。”。
搭“空中通道”开挖溢洪槽
记者从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了解到,目前,各方正尽一切力量“搭建”一条由绵阳南郊机场到唐家山的“空中通道”,用以运输重型器械和兵力。空投坝顶的武警水电部队将开挖溢洪槽,破解悬于北川和江油之上的堰塞湖。
破解唐家山堰塞湖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包括35辆推土机、15辆挖掘机在内80余件重型机械因为道路被毁,无法开到坝顶,只能紧急开辟一条“空中通道”运送机械和兵力。米-26直升机运送大型机械前往唐家山堰塞湖
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副总指挥、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告诉记者,执行这次“空中通道”飞行任务的是1架米-26直升飞机和5架米-17直升飞机。其中米-26是从俄罗斯租用的,俄罗斯机长将担任这次运输任务的主飞。6架飞机已经齐集绵阳机场待命起飞。
2008年5月22日下午,国务院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水利组会同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水利监控组,两次空降唐家山堰塞坝现场监测测量。
堰前水位为717.48米,比2008年5月21日上涨了2.6米,现有水量为7000万立方米,而坝体容积为1亿立方米。
在不考虑上游发生降雨的情况下,预计18至24天后水位将达到过流高程。所以必须采取紧急工程措施降低堰前水位。
绵阳市市委常委、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总指挥陈友学告诉记者,沿河的居民均已安全撤离到山上。现在要做的是争分夺秒,抢运设备,开挖溢洪槽,破解堰塞湖。
2008年5月26日,随着包括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等的598名水利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15台大型施工设备空运到坝顶,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抢险决战全面提速。
2008年5月27日已吊运到唐家山堰塞湖顶的大型机械设备20余台。目前,大批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正加紧吊往运到唐家山堰塞湖顶。
2008年5月28日由于搜救工作临近尾声和唐家山堰塞湖的威胁,北川县城的救援人员已基本撤离。除了少数几辆挖掘机和巡视车辆的轰鸣,整个县城一片寂静。
2008年5月31日上午八点半,唐家山施工现场的第一批200多名武警水电官兵已经彻离,待明日凌晨工程全部完工后,其他人员和设备将徒步离开现场。 上午八点,唐家山湖区库容为1.83亿立方米,水位733.42米。
唐家山堰塞湖最后一批坝顶抢险人员搭乘直升机抵达绵阳机场。这意味着,除了留下的12名监测人员外,在坝顶连续施工近十天的620多名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和工程技术人员均已安全撤离。
根据昨晨气象会商结果,今明两天上游将有5毫米左右的降雨,按目前的水位上涨趋势,专家组预测在6月3日左右堰塞湖将自然溢流。
2008年6月10日,绵阳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工作今天取得决定性胜利,下泄的洪峰顺利通过绵阳市区,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到当天17时,唐家山堰塞湖的泄流槽底部高度介于720米至721米之间,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说,这标志着抢险取得决定性胜利。
别了,唐家山!
明天,我们就要离开,离开这个让全国人民揪心、武警水电官兵战斗了6天6夜的地方。
堰塞体边沿处的对面,是一个光秃秃的山体坡面,地震中山体滑坡覆盖了所有的树木,以及一条盘山公路。
坝体的左侧面是一座没有完全塌下来的山。第一批徒步进入唐家山堰塞湖侦察情况的4名武警水电官兵之一、水电一总队高级工程师梁启成说,那座山顶上有一个很大的裂缝,夜行军时,自己差点掉进去。
别了,唐家山!
坝体下方700多米深处,就是千余名水利专家和武警官兵奋战了6昼夜的唐家山堰塞湖导流明渠。而今,机器的轰鸣不再,新翻的泥土袒露,静待着几天后堰塞湖的自然泄流。
武警水电一总队四支队的帐篷就搭在堰塞湖坝顶的最边上,我们就是坐在那里采访他们支队的政委、政治部副主任、教导员等人。
43岁的卫生队长龙泽基告诉记者,在最初来到唐家山堰塞湖的两天两夜里,他们没吃没喝;教导员漆文说,23日那天,他和几个官兵上山找水,在岩缝里用塑料纸接了几个小时,才攒了一捧泥水。
背后的山上不时滚下来石头,“哗哗”的声音已经不再像记者刚来时那么吓人。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上加起来已经住了4天4夜了,我们早已习惯了余震、滑坡。
别了,唐家山!
撤离,在5月30日晚就已经决定。5月31日一整天,从早上8时30分左右,部分施工人员和武警官兵就开始分批撤离,原计划撤离350人的目标,因种种原因,只撤离了280人左右,这里面,还包括40多人从右岸的山上徒步撤离的官兵。
别了,唐家山!
原本不够住的帐篷现在空下来不少,战士们再也不用10多人挤在一起了。大家都在收拾东西,负责通信保障的小陈要和记者合影留念,我们留下了他的邮箱地址,他让我们一定要把照片给他发过去;班长小邓还不忘和我们开玩笑,说:“明天要是天气不好,直升机进不来,你们就要和我们徒步爬山7个小时了。”
别了,唐家山!
坝体指挥部前面一个20平方米大小的空地上,一大堆没有用完的给养——饼干、矿泉水、牛奶、榨菜等,已经用塑料布盖好。“还要留下来几名观测人员,这些东西要给他们保存好。”施工现场指挥员、武警水电部队三总队副总队长王殿林对记者说。
“感谢新华社记者,你们是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上住的时间最长的记者,辛苦了。”王殿林握着我们的手,微冷的山风中,他伸过来的手坚硬而温暖。
别了,唐家山!
忘不了乘直升机初到唐家山堰塞湖的那一天。那天,空中能见度不到1公里,云层很厚,直升机只能从3000米高的空中飞进来,盘旋了好大一会发现有一个云孔后,才顺利降落。
先期到达的一支21人的武警水电官兵小分队,在坝顶上昼夜奋战整理出的一块2米多宽的平地,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唐家山机场”,因为太窄,直升机无法降落。
最后,勇敢的某陆航团团长张茂生采取单轮悬停的方法,我们才得以从直升机上跳下来。同机的除了记者外,还有7名大校军官,9名团以上干部。
别了,唐家山!
来到指挥所帐篷,现场总指挥、武警水电部队副主任岳曦等11名指挥员还没有休息,他们正在开会排查可能留下的死角和问题。昏黄的灯光下,有的人在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有的在本子上记着什么。每一个人脖子里围着的白毛巾已变成黑色,每一个人的脸也都是黑的。
黑脸膛,这是记者在唐家山堰塞湖几天几夜见到的最熟悉的面孔。从将军到士兵,从专家到施工人员,每一个人的脸都晒得黝黑黝黑。所以每次看见一些“小白脸”记者同行或者其他人员来到唐家山堰塞湖,记者都会打趣说,在这住两天,保准有一个健康的肤色。
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施工现场副总指挥、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说自己天天和武警官兵战斗在一起,也算是“参军入伍”了。刘宁2000年曾参加了西藏易贡藏布的堰塞湖处理,“那个堰塞湖的堰塞体近3亿立方米,堰塞湖的蓄水量有30亿立方米,我们把它减少了15亿立方米。唐家山堰塞体只有2000万立方米,所以一开始我就有信心把它处理好。”刘宁说。
别了,唐家山!
夜深了,还没有撤离的战士们已经收拾好仅有的几件行李,睡着了。为了轻装前进,来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时,他们大部分都没有带背包,身上仅有的东西是一个挎包、一个水壶。
随便找了个帐篷,我们没有脱鞋,躺下。不脱鞋,这是在唐家山堰塞湖帐篷里睡觉时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别了,唐家山!
别了,一起战斗了4天4夜的兄弟们!
听着战士们的鼾声,我们很快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