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6 17:28
《唐朝新定诗格》:又名“崔氏《新定诗体》”,一卷,(唐)崔融 撰。此书中国历代书目不见著录,惟《日本国见在书目》“小学家”类录有“《唐朝新定诗格》一卷”,不题撰者。《文镜秘府论》东卷《二十九种对》提及“崔氏《唐朝新定诗格》”,又地卷《十体》引作“崔氏《新定诗体》”,可知“《诗格》”、“《诗体》”即为一书。
据《文镜秘府论》所引《唐朝新定诗格》,其内容计有“十体”、“九对”、“文病”、“调声”诸节,除“调声”直承沈约之说以外,其余均唐人议论,与元兢《诗髓脑》颇为接近。所谓《唐朝新定诗格》,或相对于齐、梁时代而言。
《唐朝新定诗格》虽不见中国历代书目著录。但后人伪托李峤之《评诗格》,实即剪取崔氏书而成。又旧题白居易之《文苑诗格》,其“依带境”、“菁华章”、“影带宗旨”、“雕藻文字”、“联环文藻”诸节,亦受崔氏书中“十体”节之影响。
崔融(六五三—七○六年),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西省丘西)人。仪凤元年(六七六年)词殚文律科及第;永隆二年累补宫门丞,兼直崇文馆学士。中宗为太子时,融为侍读,兼侍属文。武后时,自魏州司功参军迁著作郎,历右史、著作郎、进凤阁舍人。长安二年(七○二年),再迁凤阁舍人,知制诰,兼修国史。中宗神龙元年,贬袁州刺史。召拜国子司业。神龙二年受敕撰《则天实录》成,封清河县子。又奉敕撰《则天哀册文》,用思精苦,发病而死,年五十四。追赠卫州剌史,谥曰文。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崔融与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为“文章四友”,诗文以“华婉”著称,朝廷大手笔多由其草拟。有文集六十卷。曾编《珠英学士集》,专选初唐朝士之诗,今存唐写本残卷二卷。王梦鸥以为《唐朝新定诗格》之撰与《珠英学士集》之编有关:“一则可为入选之诗张目;一则可以搪塞落选者之口,其有此书,信非徒作。”(《初唐诗学著述考》,页八十七)但据可以查明之诗例来看,《唐朝新定诗格》中为例之诗大多乃六朝作品,唐人仅崔明信、褚亮、上官仪三者而已,皆不及武后之世。据《唐会要》卷六十三云,《三教珠英》乃编成于武后大足元年(七○一年)。《珠英学士集》之编则更在此后。由此可知,《唐朝新定诗格》与《珠英学士集》未必有联系。
市河宽斋《半江暇笔》云:“我大同中,释空海游学于唐,获崔融《新唐诗格》等书而归,后著作《文镜秘府论》六卷。”可知《文镜秘府论》所引“崔氏”出自崔融《唐朝新定诗格》。
十体一形似体。二质气体。三情理体。四直置体。五雕藻体。六映带体。七飞动体。八婉转体。九清切体。十菁华体。一、形似体。形似体者,谓貌其形而得其似可以妙求,难以粗测者是。诗云:“风花无定影,露竹有余清。”又曰:“映浦树疑浮,入云峰似灭。”
珠英学士群在律体定型进程中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崔融当其时为朝廷大手笔,与李峤等称“文章四友”,编选《珠英学士集》,又著《唐朝新定诗格》,则其影响或在沈、宋之上。不过,珠英学士煽起的律化诗风并不因武后之去世而消逝,反而在中宗朝愈炽。崔氏卒于中宗神龙二年(706年),此后文馆学士群的诗歌创作风靡一时,其律化程度更高,而沈、宋为其典范。我们应当视武后至中宗朝宫廷诗风为一体,则崔、沈、宋在其关节点上各有突出贡献。但无论如何,遗漏崔融,不能不说是一大疏忽。
崔融对于诗歌律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崔氏所编《珠英集》残帙看,这些学士所作题材是广泛的,如论者所云,是很有忧患意识的。它一方面表明,初盛唐之交士子向上的价值取向在文学中已渐趋为一种普遍情感,情感呼唤形式,影响所及,在宫廷诗人创作中也就出现了题材的多样化与意气的高扬,使之超越了六朝宫廷诗人之圈缋;再一方面也显示了编选者崔融的眼光,已投向风骨与声律的交汇处。这在《唐朝新定诗格》一书中有集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