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标铁柱

更新时间:2023-12-13 10:02

公元7世纪中叶,我国西部吐蕃奴隶主政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在南方与唐争夺四川边境和洱海地区,严重威胁到唐朝在西南地区的利益和安全。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朝派遣唐九征为讨击使,击毁吐蕃城堡,拆除了吐蕃在漾水、濞水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大理洱海地区的交通,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唐九征就立铁柱记功,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唐标铁柱”典故的出处。史载此铁柱立于苍山,今天的漾濞江畔。

历史发现

南诏铁柱”现存于弥渡县太花乡。已不复存在的“唐标铁柱”据文献记载立于点苍山之喘溪畔。

“唐标铁柱”后的几十年间,由于唐王朝内部腐败,地方官员胡作非为,造成西南洱海地区民族关系恶化,铁柱在南诏阁逻凤时期被毁。“唐标铁柱”事件所发生的地理位置也因为记载残缺等原因成为千古之谜。“唐标铁柱”在哪里?云南学界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唐标铁柱”在洱海地区,具体位置没有定论。 笔者多年来研读有关“唐标铁柱”事件的史籍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内地方文献的相关记载,发现“唐标铁柱”与漾濞有密切联系,铁柱遗址应在漾濞。

相关记载

其一

《大唐新语》、《旧唐书·本纪》、《新唐书·吐蕃传》等史籍都对这一事件作了描述。其中《大唐新语》较为完整:“唐九征为御史,监灵武诸军。时吐蕃入寇蜀汉,九征率兵出永昌郡千余里讨之。时吐蕃以铁索跨漾水、濞水为桥,以通西洱河,蛮筑城以镇之。九征尽刊其城垒,焚其二桥,建铁碑于滇池,以纪功焉”。当时吐蕃为打通与西洱河部落的联系,在“漾水”、“濞水”,也就是至2018年的漾濞江、顺濞河上修建铁索桥,建筑城堡派重兵镇守。唐九征打败吐蕃后,拆毁城堡,斩断两条江上的铁索桥,用铁索材料铸炼成铁柱纪功。“唐标铁柱”整个历史事件的最关键阶段与漾濞境内这两条河流有关。加上铁柱所用材料是两座桥的铁索,重量大、体积大,不易于长途搬运,只能是就近就地浇铸。可以认为,“唐标铁柱”就建在漾濞境内,在漾濞江和顺濞河的附近。

其二

“唐标铁柱”不只是为了纪功,还具有界碑的作用。据记载,建造铁柱时,在柱身或基座上刻有疆界地图、地理情况、战争概况。这在唐代张九龄《曲江集》卷十一载《敕吐蕃赞普书》中有明确记录。《敕书》之一中说:“近得来书,又论蛮中地界……至如彼中铁柱、州图、地记,是唐九征所记之地,诚有故事,朕岂妄言”;《敕书》之二中说:“彼州铁柱书,唐九征所作,百姓咸知,何不审之,徒劳往复”。这两道《敕书》是唐德宗写给吐蕃赞普的。可知唐九征击败吐蕃后建造铁柱,刻上姚州图及地界记,即所谓“铁柱书”。“唐标铁柱”事件发生很多年后,吐蕃与唐朝争议“蛮中”即洱海地区的权属问题。唐德宗反复以“唐标铁柱”上州图、地记为依据,来证明洱海地区的归属。既然是洱海地区的界碑,就应建在洱海地区周围。古代漾濞渡是南方丝绸之路上必经的一个渡口,明代谢肇淛《过漾备渡谣》中有“过了漾备渡,阎王请上簿;到得龙尾关,才是到人间”诗句。漾备渡即漾濞江上渡口,龙尾关在大理市下关天生桥附近。说明当时漾濞江上渡口以西自然条件极其恶劣,难以控制。唐九征在此立铁柱为界碑,把漾濞江以东漾濞等地纳入唐朝统治管辖范围,与唐初西南局势相吻合。铁柱在漾濞江边,才能有界碑的作用。倘若铁柱立在点苍山以东的滇池、姚安、祥云、弥渡等地,唐德宗就不可能以它为依据与吐蕃争论。而且,唐九征把吐蕃势力逐出漾濞江以西后,反要后退数千里、数百里划界,这也难以解释。作为界碑的“唐标铁柱”立在漾濞江畔,从当时的政治军事等多方面讲,才最具有合理性。

其三

多种记载表明,唐九征打败吐蕃的决胜之战是在点苍山西麓漾濞境内进行的,在此勿庸赘述。唐九征在漾濞击溃吐蕃军队后,吐蕃军队沿南方丝绸之路向西退走,唐九征才“率兵出永昌郡千余里讨之”。在漾濞江畔建铁柱,一方面是纪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悼念和抚慰亡灵。由于漾濞点苍山及天生桥以西特殊的地理条件,漾濞之役是唐与吐蕃战争中最艰苦惨烈的一次战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无数唐军将士和吐蕃士兵丧命于斯。建铁柱后,进行祭拜,也算是对阵亡将士的一个交待。在取得大胜之地立碑柱纪功祭礼,“唐标铁柱”建在漾濞江畔才合情合理。

其四

《嘉靖大理府志·古迹》中载:“唐御史唐九征遵洱河西,见吐蕃以铁絙跨漾、濞二水,已越点苍。征毁絙夷城,立铜(铁)柱而去。柱今失其处矣。”唐九征率军追击吐蕃到西洱河,看见吐蕃建在漾濞江和顺濞河上的铁索桥,在打败吐蕃,立铁柱后才率军班师。根据记述,铁柱是建在“毁絙夷城”的地方—漾濞境内两座桥附近。

其五

《光绪永昌府志·杂记志·古迹》中载:“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六月,吐蕃与姚州蛮寇边,姚巂道讨击使唐九征败之,于漾濞立铜(铁)柱之纪功。”这里关于“唐标铁柱”事件的记载,除了与《大唐新语》、《旧唐书》、《新唐书》基本一致外,还记载了最重要的一点:唐九征在漾濞立铁柱纪功。这是“唐标铁柱”建在漾濞的最明确的记载。

其六

根据以上史载,可知唐标铁柱在漾濞境内的漾濞江和顺濞河上,但具体地点应在何处呢?明代云南名人李元阳在大理期间,曾与友人到漾濞游历,留下脍炙人口的《石门山记》。游记中有“至湍溪,为唐御史唐九征立铜(铁)柱之地,今失其处矣”句,成为后来许多专家学者探究“唐标铁柱”的重要依据。但有人在引用此史料时,把漾濞石门关说成大理天生桥甚至昭通石门关,这是不对的。根据李元阳游历的路线及沿途情况描写,他们一行三人从大理出发,中午到石门关,再骑马顺点苍山半山腰马帮道到今漾濞上街镇石钟村白石寺,然后下山,晚上到漾濞住宿,“至湍溪”时,他们已到漾濞下街村附近。湍溪是漾濞县城东侧雪山河的古名,在下街村附近与漾濞江交汇。雪山河因其上游落差大、流速快,古代称之为“湍溪”。李元阳在“湍溪”时提到“唐标铁柱”,说明他们了解铁柱遗址的位置,只是找不到踪迹而已。李元阳的游记为我们寻找“唐标铁柱”的地理位置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唐标铁柱”就建在今漾濞县城东面雪山河附近。

其七

徐树丕《识小录》卷一载:唐朝御史唐九征立铜柱于点苍山之湍溪。“铜柱”同样是“铁柱”的误写。徐树丕点明“唐标铁柱”的地理位置,在点苍山西麓漾濞境内,一条名叫“湍溪”的河流之旁。关于“湍溪”,前面已讲到,根据地方史籍和田野考证,是至2018年漾濞雪山河。这再次证明了“唐标铁柱”在漾濞的事实。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