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树义

更新时间:2024-07-03 18:13

唐树义(1793年—1855年),字子方,贵州遵义人。清朝官员。

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唐树义出生于贵州遵义,幼年随父在外地读书。

嘉庆二十一年(1815年),唐树义返籍参加乡试,考中举人

道光二年(1822年),唐树义葬其父于贵阳成山,并于墓附近筑室曰“成山草堂”。

道光六年(1826 年),唐树义以大挑一等,到湖北任后补知县。同年,因协办审案有功,破格补任湖北咸丰知县。

道光十一年(1831年),唐树义调任监利县知县。

步步高升

道光十二年(1832年),调任江夏县知县。

道光十四年(1834年),晋升汉阳府同知

道光十五年(1835年),得林则徐等保荐,升甘肃巩昌府知府,代理道员。

道光十八年(1838年),调任甘肃兰州府知府。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擢升兰州道道员;同年九月,在“若己有园”设宴,款待被贬至新疆伊犁,途经兰州的林则徐。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赏戴花翎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迁陕西按察使。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署陕西布政使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调湖北布政使。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代理湖北巡抚。巡抚到任后,因与巡抚意见不合,称病辞官回乡,于贵阳修筑“待归草堂”(人称唐家花园)闲居养老。

战败殉职

咸丰三年(1853年),受朝廷诏令在籍办理团练。同年,在张亮基骆秉章的推荐下前往武昌帮办事务,任湖北按察使。等到田家镇军情告急,唐树义奉命驻守广济。在黄州、汉阳相继沦陷后,唐树义前往德安剿灭太平军,随后进军滠口。

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湖广总督吴文镕在黄州战败自杀,唐树义撤回省城,被撤职留任,奉命率水师驻守金口抗击太平军。正月二十二,唐树义之子唐炯抵达湖北金口,唐树义见到唐炯问了几句家事后,就把自己要与太平军决战的事情告诉了他,并认为“大丈夫就要像江中丞(湘军悍将江忠源)那样死。”正月二十三日,唐树义因兵单将寡全军覆没,在湖北武昌金口江面上投江殉节,卒年六十二岁。约一个时辰后,唐树义的遗体漂浮至岸边,旋即被当地居民殓葬于金口下游长江边。唐树义捐躯后,唐炯带着父亲的遗疏前往岳州(今岳阳)拜访曾国藩。二月初二,曾国藩代其向朝廷呈交了唐树义遗疏。十一月,曾国藩率湘军收复武昌,湖北巡抚衙门将这一消息发函通知了唐树义之子唐炯。唐炯闻讯,立即往湖北寻找唐树义遗骸。在左宗棠胡林翼王柏心等帮助下,唐炯终于找到遗骸。次年二月,唐树义遗骸被运回贵阳,葬于今乌当区水田镇竹林村成山墓园。

同治十年(1871年),湖广总督李翰章奏请让吴文镕与唐树义合祀一祠于武昌,赐骑都尉世职,并加谥号“威恪”。

主要影响

政治

道光十五年(1835年),唐树义调任甘肃巩昌府知府,到任后,他首先惩治奸恶,选进贤良,整顿吏治,当时政风大有好转,对地方百业亦多有建树:

一、鉴于南安书院渐已废坠,集资银一千五百两,命人修葺一新,余款助秋试费用,不惜以重金栽培寒俊,从而陇西文风大变,人才辈出。

二、城中威远楼风雨剥蚀,倾圮不堪,唐树义提议兴修,募捐三千余贯恢复旧观。文峰塔故址多年湮没无存,唐树义亲自相度地势,择定于城东二十里南山龙平台地重建砖塔,保存古迹。

三、西河从西南沟出绕西关而北入渭水,东面堤坝年久残缺,附近沿河庐舍及西北关城墙有被冲毁之虞,唐树义引以为忧,乃督促命令属吏率地方人士增筑堤防,引水归流。

四、整修折桥沟路道及重建永济桥(据《唐郡伯树义重建水济桥碑》载:倡议兴办各事共集银万余两,除上述各事用费外,余银千两供修桥用),便利北区与城关的交通。其他如缉捕盗贼,安定地方;荒年平粜;赈救灾民以及清理狱案,简刑平讼等,都是他任期内所做有益于百姓的大事,而且对巩昌下属各县也有各种善政。

文教

郑珍编纂的《遵义诗钞》,是贵州历史文献中一部重要的诗歌总集,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咸丰初年,官至湖北布政使的唐树义告病还乡。他得知表侄郑珍编辑《遵义诗钞》一事,遂过问详情。郑珍将誊定抄清的初稿呈送表叔就教。唐树义赞叹不已,爱不释手,决定出资帮助郑珍刻印刊行,并亲自把《遵义诗钞》更名为《播雅》。咸丰三年(1853)春,唐树义出任湖北按察使。在湖北官署,唐树义抓紧时间为《播雅》作序。次年正月二十三日,唐树义在湖北金口投江殉国。此时《播雅》尚未刊印,其子唐炯继承他的遗志,继续资助郑珍编纂《播雅》,在唐炯的帮助下,《播雅》正式刊印问世。

莫友芝编纂的《黔诗纪略》的文献价值、文学价值与《播雅》同等重要,唐树义辞官回贵阳赋闲时,曾允诺出资帮助莫友芝刊行《黔诗纪略》。唐树义湖北金口殉职后,也是唐炯子承父志,资助莫友芝完成了该书的编纂校订。

历史评价

清朝民族英雄林则徐《题唐子方观察〈梦砚图〉》:旧雨逢君意良厚,肝隔交倾话杯酒。示我古砚云腴剖,尔缕因缘叹非偶。忠愍所贻属君受,梦魂乃告高堂叟。时在春季日十九,市肆售来记谁某。岂知英灵默相诱,择人而畀待良久。路隔珠江与峡口,梦砚得砚无先后。回想孤忠昔授首,雪声堂暗风悲吼。三十二策空覆瓿,石不俱焚独汝寿。百七十年神鬼守,毅魄忠魂随不朽。君能宝此若琼玖,际遇清时践台斗。判事昔称民父母,草奏今登帝左右。名父之子薪克负,明德达人天所牖。筹笔宣毫慎勿苟,传世砚田胜千亩。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顾久:太平天国之时,唐树义因多方掣肘而兵败武昌,他却毅然投江殉节,令人叹之惜之,肃然起敬。

贵州省作家协会理事冯飞:古代读书人,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多难啊!贵州文学前辈唐树义,把文人带兵做到了极致。

轶事典故

梦砚由来

嘉庆年间,唐树义随父唐源准宦游广东。嘉庆十九年(1814年)三月,唐源准在清远县卸任,即将到广州向上司述职。此时,正值唐树义在广州求学。某日闲游,唐树义碰到有人出售“雪声堂砚”,唐树义有心相购,但又疑心是赝品。把玩一番后觉得此砚石质古雅,最终入手。几天后,唐源准离职应酬完毕后登舟启程,倦意袭来很快入梦。梦中,有自称“陈岩野(即陈邦彦)”者登船前来相会,说:“有心爱物适在君家,幸好收藏!”数日后,父子在广州相聚。唐源准随口问道:“近得古人何物?”唐树义遂禀告购砚之事。父子俩交流完毕,皆惊异感慨。唐树义即以“梦砚”二字作为书斋名,立志以陈邦彦先生的忠孝之气为尊。

题联自励

唐树义为官清正,自奉俭约。所到之处都有政声,曾亲题联语自励:穷秀才做官,不必十分受用;大丈夫做事,只求一点精诚。

人际关系

祖先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原籍江西金溪的唐家田携家眷投靠族人于四川。在张献忠屠城之时,金溪唐氏3位儿子逃难中失散,其中三弟唐再春逃难至遵义。清顺治七年(1650年),唐再春生子唐廉。唐廉膝下四子,唐廉因为人正直,曾怒骂吴三桂拒绝其招揽,平三藩之后在山西阳曲任县令,为官清廉多为民除害,离任时仅一部马车回乡。唐廉膝下四子,长子唐羲伯一支有四子九孙。唐羲伯曾孙唐源准举家迁到贵阳。

父亲

唐源准(1767—1820),清代名宦,字以平,号直圃。于清嘉庆三年(1798)中举,嘉庆十三年(1808年)起历任广东阳山县知县;署英德、清远等县知县,钦州知州和廉州海防同知,世称“阳山公”。

儿子

唐炯(1829—1909),字鄂生,晚号“成山老人”。清代名宦、太子少保、云南巡抚。

女儿

唐孟端,号成山女史,多才情,嫁刘肇埈。因母亲过世孟端悲恸“危坐而逝”。因其孝心,李鸿章旌表于朝。

唐氏,名不详。同治九年(1870年)嫁与张之洞为继室,同治十一年(1872年)去世。

唐氏,名不详,嫁与罗文彬。

女婿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其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罗文彬(1845年—1903年),清末贵州学者、书画家。

刘肇埈,(1846年—1861年),随父居贵州时师从莫友芝及郑珍父子,卒时仅17岁。

孙子

唐我圻(1851年—?),字恭石,光绪年间曾任长寿知县,支持维新变法,倡导西方新式教育。主持兴建了“林庄学堂”。

唐我圭,号公柔,一介布衣。

表侄

郑珍(1806年—1864年),清朝学者,与莫友芝并称“西南巨儒”。

主要作品

著有《乙巳朝天录》《从戎日记》《北征纪行》《楚北旬宣录》《水归田银》《癸丑出山录》《癸甲从戎》《待归草堂诗文集》等。另有其子唐炯委托黄彭年编纂成的《梦砚斋遗稿》,全书八卷,附昭忠录一卷,主要是唐树义的诗书遗稿及奏折、书信等。

后世纪念

道光十八年(1838年),唐树义调离巩昌,陇西百姓为怀念唐树义,立“唐树义遗爱碑”置于威远楼上。

2014年3月,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竹林村后山发现唐树义、唐炯的墓葬,政府文物部门正式命名为“唐炯家族墓”;10月20日,唐炯家族墓被乌当区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9月6日,唐炯家族墓被贵阳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索引

《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