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2 16:28
唐璜抛下他从修道院高墙内娶出的新婚妻子董爱丽维,因为他被别人的未婚妻迷恋所以决定尾随抢亲,并命部下死卡那儿(斯嘎纳耐勒)雇船跟他执行任务。不幸暴风雨没能使他如愿,还险些丧命;他被农民皮猴儿救上水,却意外发现两个美貌村姑,唐璜先后对她们发起攻势并分别允诺娶她们为妻, 哪怕其中一个已经许配给了皮猴儿。兴致正高时有人通报说董爱丽维的兄弟前来为妹妹报仇,唐璜与部下乔装躲避,林中迷路受到一个穷人的指点时却能慷慨解囊,后路遇不平搭救一个被群匪围攻的人,没想到正是董家一兄弟董卡罗。好在他非常仁义,以报恩之心力劝后赶来的兄弟董阿龙暂放唐璜一命。有惊无险后唐璜被路边精美的墓碑所吸引,径直走进去欣赏死者的雕像,还命部下死卡那儿邀石像次日共进晚宴。不曾想石像竟点头示意赞同。受到惊吓的死卡那儿随唐璜回到家,先后迎来了前来讨债的李拜天先生、盼望儿子改邪归正继承祖上荣光的父亲唐路易,以及已经决定出家修行的董爱丽维。 还有前来回邀的石像。这一切使得唐璜很快调整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一改往日不信天不信神的态度,决定以宗教的外袍掩盖自己的继往开来的爱情生活方式。表面的转变使得父亲唐路易欣喜望外,却大大震惊了仆人死卡那儿;他再次进言希望主人信教忏悔否则会遭报应。结果真让他说中,女子打扮的鬼魂和石像先后出现在唐璜面前将拖入地狱 ……
首先,唐璜作为莫里哀笔下的人物,他是个无视神灵、上天、魔鬼的人,这在当时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下是非常难得的。莫里哀利用唐璜这个形象表现了法国17世纪的没落贵族的希望与勇气,这或许是所有年代所有国度的没落人士骨子里常常具备的。正因为如此,西方学者认为“唐璜代表了人性”,“唐璜就是我们自己”,因为他是“流浪者,猎奇者,冒险者,他欲望的精髓无处不在”。
其次,唐璜作为现象:唐璜不为吸引女人而吸引女人,他是为了消磨时间。爱情的魅力对他来说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手段,他更注重过程。即生活了的、经历了的、存在了的,就是他所乐于追求的,这是一种存在主义的生活哲理。萨特和加缪都曾对此有过撰文。
最后,唐璜作为神话:唐璜作为人的神话替代了宗教上帝的神话,他对生活的欲望,现在进行时的热爱,对生命和时间的把握使得他超越了死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不怕死,或者说他宁愿选择死亡。他和哈姆雷特的忠贞的命运正好相反,是另一种悲剧。他就像普罗米修斯敢于向上帝盗火一样,在他花花公子那放荡不羁的爱情生活方式背后,处处彰显着他向往自由不信鬼神的叛逆精神。再次解读《唐璜》,就是在嬉笑怒骂和悲愤震撼中重新认识唐璜的人性,也可能是每个人的潜在的人性。
莫里哀的《唐璜》于1665年2月15日首演巴黎皇家宫廷,用五幕戏共三十九场戏展现了丰富的情节和极为矛盾的戏剧冲突。剧中人物表列出了19个人, 涵盖社会的各个层面,塑造了一个社会群体。
莫里哀没有遵循当时已盛行的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 规则,该剧的时间跨度至少三天,地点按照剧本提示的五幕戏分别为:城市宫殿、水边乡村、森林、唐璜的客厅、一个村镇。因为主人公唐璜的爱情征战事业,所以时间和地点是流动的、全方位的;事件也是围绕唐璜不断追求女人而产生的与周边人的众多矛盾而层层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