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河

更新时间:2024-08-31 11:14

唐白河,长江支流汉江的支流。由唐河白河2条主要河流组成。白河(又称淯水)发源于河南嵩县白河镇攻离山;唐河(古称沘水或醴水)发源于河南方城县七峰山的北柳树沟。白河与唐河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龚家咀汇合后,始称唐白河,到东津镇张家湾入汉江,流域面积约24590平方公里。唐白河流域大部位于河南省南阳地区,丘陵、平原约占总面积的70%左右,为南阳盆地区域内重要的农业区。唐白河流域是汉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支流域,是汉江径流的低值区,也是长江中下游的径流低值区,但由于降水变率大,年内分配不均,常发生洪、旱灾害。

干流概况

唐白河,由唐河白河合流而成,并得名。流域面积为26400平方公里,流域长度206公里,河流长度266公里。唐白河  汉江左(北)岸重要支流。在汉江所有支流中,除河道长度外,该河流域面积、年均流量、年均径流量均居第一。以市境襄州区双沟镇龚嘴村两河口为界,因支流唐河于此汇入,该河分作上下两段。两段名称不同,上段习惯称白河,下段习惯称唐白河。以域外角度视之,两段准确应合称唐白河。其中上段白河古称淯水,为唐白河正源。源于河南省嵩县攻离山,自西北折转流向东南,经河南省嵩县、南召、南阳(今宛城区)、新野等县(区),至襄州区朱集镇翟湾村入襄阳市境,至两河口长328千米,其中市境长度26千米;下段唐白河自两河口流向西南,途中于东津镇唐家店纳入滚河,至张湾镇黄沙垴入汇汉江,流程22.6千米。市境上下两段河长48.6千米,流域面积(支流唐河、滚河在内)4208平方千米。唐白河水系呈扇形分布,白河、唐河汇流前各自流程长,汇流后流程短促,末段左岸又有滚河注入,且下泄洪水易与汉江干流洪水遭遇,因而下段洪水漫滩出岸成灾频率较高。最大洪水发生在1975年8月9日,上段新店铺站最高水位85.29米,相应洪峰流量4630立方米每秒;下段董坡处调查最高水位75.17米,相应洪峰流量13400立方米每秒。据新店铺站观测,上段最低水位发生在1977年6月25日,为76.51米;最小流量发生在1978年10月16日,为0.16立方米每秒。境内上段建有水库小(1)型47座、小(2)型11座,并建有泵站2座,装机5台1030千瓦,设计提水能力4.9立方米每秒。

唐河干流

唐河,流经河南、湖北两省,干流全长247公里,集流域面积约8970平方公里。

在河南省境,唐河发源于伏牛山,上游有两支来水:东支潘河,发源于方城县七峰山北柳树沟;西支东赵河,发源于方城县老立垛山的龙潭沟。在社旗县城南合流后称唐河,经唐河县石台寺至新野县九女城出省境。省内干流长191公里,流域面积7835平方公里,河床弯多岸陡。

河流底纵比降1/3300~1/5000。社旗县至源潭,河长44.9公里,比降1/2000~1/3000;源潭至下湾三夹河口,河长19公里,比降1/3400~1/2700;下湾至鄢埠口,河长77.7公里,比降1/5700~1/3600。河道切割深,一般在8~12米,洪水河床在唐河县以上比较宽,唐河县以下郭滩至鄢埠口段较窄,形成上宽下窄的特点,加上弯曲道多,弯曲系数大(焦营—后营段为5.4),对洪水宣泄极为不利。

在湖北省境,自襄阳市襄州区(原襄阳县)鄢家埠口入境,曲折西南流,在程河镇纳刘小河,在常庄纳黑清河,经双沟镇西,至双沟镇两河口,长46.8公里,宽100-250米,警戒水位71米,最高水位76.8米,最大流量10700秒立米(均在1975年8月9日),多年平均流里90.33秒立米,年径流量28.62亿立米,含沙量3.52公斤/立米,年输沙量603.6万吨。

白河干流

白河,流经河南、湖北两省,干流全长264公里,集流面积12270平方公里。白,发源于,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南召县南阳市新野县等县,

在河南省境,白河发源于伏牛山黄石垭(嵩县关山坡(一说攻离山)),古称淯水,俗称白河滩,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南召县、方城县、南阳市,在新野县溧河口出省境。省内河长302公里,流域面积12029平方公里。

新野县新甸铺水文站,流域面积1095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86.6立方米/秒,1935年洪峰流量为107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960年为0.04立方米/秒。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32条,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湍河、赵河、刁河。

干流河床平均比降为1/2100,鸭河口至南阳段,河长46.6公里,比降为1/1500,河宽1~2公里,深3~5米;南阳至潦河口,河长51.4公里,比降11700~12000,河宽1公里,深4.5~6米;潦河口至湍河口,河长18.5公里,比降1/3300,河宽0.4~0.8公里,深4~9米;以下至省界,河长31公里,比降1/2300~1/3000,河槽深一般8~11米。白河滩地系淤沙堆积,河床不稳、易变,主流左、右摆动频繁。

白河河滩多,河槽不稳定。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改道:一次是在元末,岗头决口,夺潦河为白河主干道;另一次是在1945年的瓦店决口,冲成现代的河道。

在湖北省境,白河自襄阳市襄州区(原襄阳县)自翟湾入境,南流,经朱家集西,至崔营转向西流,在宋湾纳黄渠河后南流,在三合镇纳太湖新渠,至双沟镇两河口,长28公里,宽200-400米,最大流最6180秒立米,多年平均流量68秒立米,年径流量23.03亿立米,含沙量1.624公斤/立米,年输沙量308.66万吨(最大1970万吨)。

唐白河干流

唐白河干流,起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原襄阳县)双沟镇两河口,南流抵武营南,转向西流,纳港沟(黄龙港)水,至刘集转南,至赵寨转向西南,在洪山头会滚河,至东津镇张家湾入汉江,长22.6公里,宽250-600米。

主要支流

白河支流

白河支流多在右岸,主要有潦河、湍河、刁河,其中以湍河、刁河最大。

湍河,发源于内乡县关山坡南,流经邓县,在新野县西湍口入白河,河长216.3公里,流域面积4946平方公里,平均流量为28.1立方米秒。在内乡境内均为山区,入邓县后地势平缓,河床比降1/1000~1/2000,河槽较深,堤防多为沙质。内乡段堤高1~3米,长113.3公里,堤距160~650米。1973年内乡县后会水文站测得洪峰流量4350立方米/秒。1977年发生断流。1979年,邓县滩水文站测得洪峰流量3630立方米/秒。

赵河,源于镇平县五垛山,至邓县滩入湍河,河长103公里,流域面积1342平方公里。有5条小支流汇入,流域面积最大的为严陵河,河长93公里,流域面积743平方公里。其他支流均在200~433平方公里之间。

刁河,古称朝水,源于内乡县庙岗乡滚子岭,流经淅川县、邓县,在新野县刁河堂汇入白河。河长133公里,流域面积1006平方公里。在邓县半店以上为山区及岗地,以下地势平缓。半店至刘湾河长10公里,河宽36~70米,深6~8米,堤距100~500米,比降为1/1400;刘湾至孙湾,河长15公里,河宽30~60米,深6~8米,堤距70米左右,比降1/1900;何营至路河,河长17公里,河宽40~50米,深6~7.5米,堤距70米左右,比降1/1900;路河以下,河宽40~50米,深6~6.5米,比降1/1150。刁河自半店以下,河道安全泄量不足300立米/秒,是洪水灾害最频繁的河流。

唐河支流

汇入唐河的支流有25条,左岸主要支流有沘河、泌阳河及三夹河;右岸有东赵河和桐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泌阳河及三夹河。

泌阳河,发源于泌阳县白云山东北柳树沟,在唐河县源潭镇附近汇入唐河。河长74.2公里,流域面积1338平方公里。

三夹河,古称瘦水,俗称秋河,发源于湖北省随县七尖峰山,河长97公里,流域面积1491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湖北省境内面积49平方公里。

小黄河,俗称红砂河,古名苍龙河。发源于唐梓山、紫玉山之间。向西流经寺庄、湖河、杨垱,在襄阳县的程家河北注入唐河。全长40公里。沿河有7条小溪,流域面积258平方公里,河床窄浅,遇暴雨易泛滥成灾。建国后,兴建中型水库和小(一)型水库各2处。

唐白河支流

滚河,古称白水。发源湖北省枣阳市大阜山,向西南流经兴隆。再南与昆河水会流,又西流经吴店、梁集、琚湾、蔡阳在楸树井南出境,经襄阳市襄州区(原襄阳县)的张集、孟集,至唐店西注入唐白河。枣阳境内全长90多公里。有9条支流,145条小溪(内直接注入25条),呈扇形由南北汇入干流。流域面积231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0%,为枣阳境内最大河流。襄阳市襄州区(原襄阳县)境长4公里,宽80-150米,最高水位77.6米,最大流6060秒立米(均在1954年7月10日)、多年平均流量16.09秒立米,年径流量5.08亿立米,含沙量1.05公斤/立米,年输沙量79.5万吨(最大265万吨)。

黑青河,俗称泥河。古称镇北河(讹名真陂山)因南宋时,孟珙率军抗金镇北得名。发源于唐梓山、三尖脑一带。向西南流经双河、太平、草店、罗岗、徐寨,至襄阳的双沟汇入唐白河,原襄阳县境内长50公里。有15条小溪流入,流域面积400平方公里。常流量小,天旱断流,河床窄浅,暴雨易灾。建国后,兴建中型水库2处,小(一)型水库10处。

流域地理

唐白河流域是汉江中游左岸的一个山间盆地,自然资源丰富,对发展工农业生产十分有利。该流域形状略呈扇形,东、北、西三面环山,中部和南部都为广阔的冲积平原,形成自北向南倾斜的扇形地,地面纵比降在1/3000~1/5000。盆地东北方城缺口,通向淮河流域,对中线南水北调或引汉济黄、济淮,十分有利。流域平原面积大致占总面积近一半,山地和丘陵各占四分之一强。唐白河流域土地利用率可达50%以上,是长江流域中利用率最高地区,其中平原区,土地利用率高达75%以上,丘陵区利用率接近50%,山区利用率只有10%多一些。

南阳盆地中部大部分为湖积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为河南省第二个较大的平原。唐白河水系的干支流呈向心平原汇集,该平原地区的土壤主要是砂姜黑土和淤黄土,土质粘重,透水性差,内外排水不良,容易形成为涝灾害,是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当地称为“上浸”。

水文特征

唐白河流域径流资源相当丰富,年径流深在200~300毫米。唐河郭滩站年平均流量为54.2立米/秒,年均天然径流量为17.1亿立米;白河新店铺站年平均流量为86立米/秒,年均天然径流量为27.296亿立米。

唐白河流域河川径流量年际变化很大,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一般在0.5~0.66。据1949~1979年30年的观测资料,唐河郭滩最大年天然径流量为(1975年)39亿立米,而最小年天然径流量仅为(1978年)3.87亿立米;白河新店铺站最大年径流量为(1964年)87.8亿立米,最小年径流量(1966年)只有7.1亿立米。

唐河流域各河一年中各月径流变化很大。一般每年从4月中旬开始河水水量逐渐增加,一直到10月底为止,各月的流量大部分高于年平均值。从11月至翌年3月,流量逐渐减少,各月流量在年平均值以下。一年中径流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的径流量可占年径流量的70%左右。

唐河的含沙量为最高,年平均可达3~4公斤/立米,白河和丹江的含沙量较少,一般在1~2公斤/立米。原因是唐白河上游多花岗片麻岩,久经风化,岗丘坡面十分破碎,加上植被不良,土壤易遭侵蚀。河流的干支流进入平原后,河曲发达,砂砾很多,故有“白河滩、唐河弯”的说法。河水含沙量的多年变化很大,最大月含沙量多集中在夏季七、八月间,最小含沙量在枯水期各月中。含沙量的年际变化比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小,如位于唐白河下游的双沟站,年平均含沙量为2.98公斤/立米,最大年含沙量为3.8公斤/立米,最小含沙量为1.81公斤/立米,其最大与最小的比值为2.1。该站年平均输沙量858万吨,最大年输沙量1506万吨,最小年平均输沙量为417万吨,最大与最小的比值为3.8。年平均侵蚀模数为869.33吨/平方公里。

湖北省内唐白河干流,最大流量11778秒立米,多年平均流量197.4秒立米,年径流量62.4亿立米,含沙最2.73公斤/立米,年输沙量804万吨。

水利概况

航道航运

白河白土岗以上为荒溪,无通航价值;白土岗以下,盛水时可通行木帆船。

战国时期,白河即有航运经商活动。《鄂君启节》记载:楚国水运的西北线路,是从鄂城出发,溯汉水北上,转入唐白河,到达南阳的芑阳(今南阳县瓦店河西)后,再转陆运。(民国)《河南新志》记载,白河夏涨冬落,易淤善迁,水涨时小舟可通南阳,达石桥镇,进入南召县李青店。白河支流有潦河、赵河、湍河。湍河为白河唯一通航支流,于新野县北与白河相交,全长216公里,中水位时可通行2~7吨木帆船。白河障碍较多,其中有:李梁庄的石泥滩,长86米,宽53米,最浅水深0.15米;熊营至蔡寨的石子滩,邓县罗庄的石坝,老龙庙的礓泥滩,关帝庙的泥滩,都是事故多发区。

唐河古时航运很盛,船只可达方城县的下货店。沿河的赊旗镇(今社旗镇),清代商业发达,南船北车,与朱仙镇齐名。京汉铁路通车后,货源转移,航道淤塞,上游不能通航。唐河县城以下,地势低洼,可通行3~5吨木帆船。其支流皆因地势倾斜,流量小不能通航。

1961年后,白河、唐河上游因修建了鸭河口水库、和湍河水库,水源拦截,两河全线停航,船舶到外省运输,汛期回省参加防汛抢险。

2023年7月,唐白河(唐河)航运开发工程——双沟航运枢纽开工。唐白河(唐河)航运开发工程是交通运输部及鄂豫两省“十三五”“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规划重点项目,是湖北省“一主三江一网四支”航道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的实施对于连通鄂豫两省具有重大意义,是南襄盆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航运枢纽工程,是推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支持襄阳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联结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工程完工投入使用后,将实现降本增效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促进流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提升襄阳市和襄州区的水运地位。作为该工程的控制性节点工程,双沟航运杻纽位于唐河、白河交汇的两河口上游约8公里处。项目概算投资14.07亿元,工程等别为二等,工期40个月。枢纽建筑主要由船闸、泄水闸、连接段、过鱼设施和跨闸交通桥等组成,可通航1000吨级货船及500吨级驳船组成的一顶二驳船队。同时,项目还将修建61公里标准航道及航标工程、航道信息化、桥梁改建工程、航道维护码头、锚地等配套设施。

河道治理

唐、白河水源充沛,兴修水利有悠久历史,但洪水灾害相当频繁。明代已在白河两岸修堤防患。1919年6月14日,白河出现特大洪水,水面宽20公里,推算鸭河口洪峰流量10000立方米/秒。30年代别廷芳在宛属13个县植柳治河,改滩造地,修筑堰渠,但防洪能力很低。1950年后,人民政府对干支流经过多次治理,并修建分洪滞洪区。

至1987年,共有堤防1196公里,绿化851公里。唐河县境的唐河已达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南阳市境的白河,只达2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62%。

唐河治理

1953年唐河大水,唐河水文站实测洪峰流量3500立方米秒。当年冬,开始对唐河进行治理,本着“小水不出滩,大水不淹湾”的精神,按保证流量3600立方米秒修筑堤防,工程由唐河县上屯乡柳园村至湖北交界处,培堤长84.5公里,堤顶宽3.5米,超洪高1.2米。国家投资180万元。1955年7月唐河县城处洪峰流量达7620立方米秒,河道普遍漫溢,堤防决口473处,长327公里,倒房13.3万间;社旗县城进水。当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武汉召开河南、湖北两省有关人员会议,决定全面整治唐河,实行分洪滞洪,培修堤防,在新野县兴建狄青湖滞洪区,长18公里,宽2.5公里,最大滞洪面积32.6平方公里,滞洪能力0.8亿立方米,最大分洪流量300立方米秒。

因滞洪量有限,对削减洪峰作用不大,后废弃。堤防培修任务于1957年、1958年完成。

1965年7月18日,唐河全流域普降暴雨,唐河县城以下至湖北交界处普遍漫溢,两岸村庄遭受严重损失。当年冬至1966年春,按确保唐河县郭滩站3600立方米秒的标准,对上屯以下堤防按顶宽4米、超洪高1米标准进行整修加固,并增修了一部分支堤、围村堤及庄台。国家投资120万元,群众自筹9万元。1969年4月,唐河支流泌阳河上的宋家场水库建成,可控制洪水1.3亿立方米,对下游水害有所缓解。

1975年8月6~10日,唐河遭受罕见洪水,8日唐河郭滩站最大洪峰流量13400立方米秒,出现较大决口44处,长607米。洪水过后,对唐河按安全下泄流量6000立方米秒、顶宽4米、超高1.2米的标准,修复堤长104公里,完成涵闸9座,砌体3390立方米,国家投资380万元。防洪标准达10年一遇。

白河治理

白河滩地均系淤沙堆积,主流常左右移动。1953年,白河在南阳市段出现7090立方米/秒洪峰,淹耕地47.7万亩,南阳市瓦店街严重塌岸被淹。当年冬,南阳市培修白河堤防75公里,新野县培修堤防25公里,国家投资40万元。1956年对白河堤防进行统一设计和施工,堤防顶宽3米,边坡1:2,超洪高1米,分两期施工。培堤总长度143.5公里,最多上工人数463万人,共计完成土方165.5万立方米,建成涵闸17座,国家投资66万元。工程完成后,南阳市安全下泄流量由4500立方米秒提高到5050立方米秒,新甸铺为6000立方米/秒。1957年7月15日,南阳市曾出现8400立方米/秒,新甸铺6210立方米/秒,均因堤防已全面整修而未出现重大损失。1958年12月~1959年12月在白河上游建成鸭河口大型水库,白河中、下游洪水灾害有了较大缓解。

白河有两条支流:刁河和湍河。刁河,1950年4月,曾培修过堤防,完成土方20万立方米。1952年7月,刁河大水,河堤决口28处,沿河灾情严重。是年邓县人民政府呈请兴建姜湾滞洪区。该滞洪区位于刁河右岸,计划滞洪水位119米,淹没面积15平方公里,滞洪量4380万立方米。1973年2月,将滞洪区进水口堵与堤平,不再起分洪作用。至1987年,防洪能力达10年一遇标准,河道过水能力达750立方米/秒。湍河流域山区面积大,水流急,1973年后会站洪峰流量曾达4350立方米秒。每次大水后的堤防工程修复标准都有所提高,使湍河防洪能力达到8年一遇标准,中游河道过水能力达2800立方米/秒,下游达3600立方米/秒。

唐白河治理

民国24年唐白河洪水最大流最11770秒立米,两岸500多平方公里平原土地被洪水淹没,损失惨重。建国后,先后兴建了多座以灌溉为主的拦供水库,灾害减少,尤以滚河最为显著。干流由于河床深、河道宽(平均为3洲米),河道安全泄量5000秒立米。上游刘集堤兴建较晚,下游潘台、六两河两堤除防本河洪水外,还要防止汉水洪水倒灌,故兴建较早。

刘案堤,干堤自张巷起,经马营、段李营、肖王营、刘集、朱营、赵集、卜营至武坡,长1公里,高2.2米。港沟支堤长6.2公里,高1米。

潘台堤,接播台抽水机站台渠,向西至张湾接汉水堤,长2公里,高4米。

六两河堤,接洪山头桥头铁路,经杜家台、柳洪湾、范家台、六两河至黄山堵,长5.8公里,高3.5米。

1980年开始,建设唐白河护岸,到20世纪90年代唐白河护岸长3.5公里。

蓄水工程

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曾主持修建马仁陂,位于泌阳县唐河支流毗河上游华山附近,为拦河低水坝蓄水工程,灌溉面积2.8万亩。唐宋至明清时期,全省修建的蓄水塘渐多。

鸭河口水库

鸭河口水库,位于南召县白河上游鸭河汇入白河处。控制流域面积3030平方公里,地处伏牛山脊玉皇顶峰东南侧,山势高峻,尚有少量原始森林。

195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提出初步设计报告,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总库容12.25亿立方米。水库建成以来,入库洪峰流量5000立方米/秒以上者11次。1975年大水,最大入库洪峰流量11700立方米秒,洪水总量达10.2亿立方米。由于水库拦蓄,最大泄量仅2290立方米/秒,削减洪峰80%,减免了南阳市及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也使铁路、公路安全通行。水库灌溉设计面积210万亩,已配套发挥效益127万亩。水电站装机11720千瓦,平均年发电量3390万千瓦时。

华山水库

华山水库,位于泌阳县城西北40公里的唐河支流沘河上。控制流域面积76平方公里,为浅山丘陵区,植被差。是在古代马仁陂遗址上复建。1958年3月开工,8月基本建成。原设计坝高15.5米,溢洪道底宽56米,底高程180.4米,输水洞同时完成。因防洪能力低,1962年春大坝加高2.1米。1972年大水后,当年冬大坝顶高程增至184米,增厚2.5米。在溢洪道内开挖子槽,底宽21米,底高程179米。1975年大水时,库区是暴雨中心,发挥了极其显著的防洪效益。大水后,为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和工程质量,1976~1979年按防御5000年一遇洪水进行除险加固,总库容63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270万立方米。

大坝进行了灌浆与护坡翻修;增加1.2米高的防浪墙;溢洪道底扩宽为44米;增开副溢洪道底宽46米,底高程179米,并筑粘土心墙砂壳引冲自溃坝,为全省最早建成的自溃坝,遇超5000年一遇洪水时引冲自溃。灌区设计5.7万亩,实灌0.8万亩。

赵湾水库

赵湾水库,位于镇平县湍河支流赵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205平方公里。1958年3月动工。大坝为均质土坝,高25米,长796米。1959年汛前完成输水洞,大坝筑至20米高,即2203米高程,溢洪道底挖至216米高程,勉强渡汛。至1964年大坝加至222.3米高程,溢洪道底降至212米高程时停工。1966年复工,大坝加至2253米高程,溢洪道建泄洪闸3孔,最大泄量1390立方米/秒,1971年建成。1976年大坝右侧增开副溢洪道,底高220米,堵坝与主坝顶平。正常运用防洪能力可达5000年一遇防洪标准,超5000年一遇洪水,破副溢洪道堵坝泄洪。总库容971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319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0.8万亩,1987年实灌8.5万亩。水面8256亩,利于水产发展。

虎山水库

虎山水库,位于唐河县马振抚乡唐河的三夹河支流丑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199平方公里,属桐柏山北麓浅山区。1958年动工,1959年汛前建成左岸临时溢洪道与右岸输水洞。大坝筑至136米高程。1959年冬建成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143.6米,坝高24.1米,堵复左溢洪道,新开右岸溢洪道,防洪能力达500年一遇标准。1975年冬按5000年一遇防洪标准,新开溢洪道,最大泄量1050立方米秒,总库容873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335万立方米。右溢洪道改为非常溢洪道,建堵坝,遇超5000年一遇洪水时破坝泄洪。设计灌溉面积10.5万亩,实灌5万余亩。水电、水产也发挥了一定效益。

官沟水库

官沟水库,位于原襄阳县双沟镇的陈坡村北,拦截滚河支流官沟,集水面积115平方公里,受大岗坡电灌站调节,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效益。总库容48600万立米,其中兴利2540万立米,防洪2000万立米,死水320万立米。淹没耕地6352亩(水面12510亩),搬迁338户、房屋896.5间。设计灌田4万亩,已达4.4万亩。该库1956年勘测设计。1957年,县调民工2.4万人,1月开工,县水利局负责技术指导,次年2月竣工。大坝为均质土坝,顶长1590米,最大坝高15.5米。工程建成后,1963年夏在反滤坝以上出现渗水现象,秋在坝坡内增设反滤暗管。1980年,侯坡村后大坝脚出现渗水,长70米,尚需增设反滤暗管导渗。溢洪道开在坝右端李家坡,宽15米,可泄洪64秒立米。1976年水文复核,在坝右段增开宽78米的非常溢洪道,可泄洪490秒立米。放水管建在坝东段内,输水流量4.9秒立米,出口接主干渠,主干下分东、西两条干渠,共长21公里,支渠14条,建筑58座。

樊庄水库

樊庄水库,位于原襄阳县樊庄村西北,唐白河支流港沟的上游,集水面积19平方公里,为丹渠结“瓜”之一。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养殖、发电.总库容1771.2万立米,其中兴利1382.35万立米,防洪344.2万立米,死水44.65万立米。淹没耕地4008亩(水面5310亩),搬迁60户、房屋178间。设计灌田2万亩,已达1.5万亩。1957年10月始建,为小型。1975年冬至1976年扩建为中型。大坝采用均质土坝,顶长1957米,最大坝高16.8米,排水设备采用砂井。溢洪道开在坝西侧平岗上,宽57米。可泄供82秒立米。放水剅管有二:高剅输水流量5秒立米,和丹渠六干渠在邓家跌水处相接,以增加六干渠的供水连续性;低剅输水流量2.6秒立米,出口发电装机125千瓦,低干渠接其下,长10.7公里,输水流量1.05秒立米,建筑物15座。

灌溉工程

鸭河口灌区

鸭河口灌区范围内,两汉时期就修有灌溉工程。西汉时,召信臣任南阳太守,主持修建过南阳的马渡堰、上石堰、玉池坡和新野县的沙堰等工程;东汉时,杜诗为南阳太守,曾修复水利工程,陂堰渠相连,发展灌溉。以后时有兴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0年建成鸭河口水库,接着兴建灌区工程。

鸭河口灌区位于唐、白河之间,北起伏牛山,南至省界,控制面积2300平方公里。以鸭河口水库为水源,灌溉南阳、新野、唐河、方城、社旗、南阳市6县市,35个乡(镇),605个行政村。设计灌溉面积21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120万亩。下分白桐、鸭东两灌区。白桐灌区渠首位于水库下游20公里处的大占头,枢纽工程由拦河活动坝(100扇闸门)、2孔冲沙闸及3孔进水闸三部分组成,设计流量111立方米秒,灌溉163.7万亩。鸭东灌区直接从水库左岸输水道供水,设计流量23立方米秒,灌溉46.80万亩。

灌区1966年10月开始兴建,1967年建成。有干渠2条长86.75公里,分干渠8条共205.5公里,支渠148条总长881.9公里,斗农毛渠1774条,各类建筑物5万余座。

唐东灌区

唐东灌区包括启、白河之间的夹河洲,位湖北省襄州区唐白河以东、滚河以北地区。旧有孟渠、太湖渠两处引水工程。渠首位于新野县东南,晋杜预曾“引滍(唐)清(白河)水以浸田万顷,公私赖之”。孟渠引白河支流溧河之水,入襄阳朱集区,经代路碑(大栗陂)至水田止,长7公里。1959年,襄阳县曾在新野县境内引白河之水,利用孟渠灌溉夹河洲,后引水中断。太湖亦称大湖,在唐河支流上,其渠旧南流干吕庄入唐河,后改道三合镇入白河。后二渠已不起灌溉作用,夹河洲农田仅靠泵站,机井提水灌溉。在唐东岗地筑水库21座(中型2座、小型19座),总库容7937万立米(其中兴利3662万立米),解决低地灌溉;建大岗坡屯灌站提唐河水,解决水库灌区死角,形成以大岗坡泵站为主体,渠库结合的灌溉系统。设计灌溉面积18.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3万亩,早涝保收面积10018万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