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5 11:31
唐笙(1922~2016.5.1),新中国同声传译事业的开创者,生于1922年,女。上海人。精通英语。194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1944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纽楠女子学院进修,后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世纪40年代末曾任联合国总部同声传译员。1950年为我国赴联合国首席代表伍修权担任翻译。
唐笙194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当时的上海已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为了生计,唐笙决定背井离乡,到抗战的大后方重庆工作。在重庆,经过激烈的应聘竞争,她在美国经济事务所和中国航空公司谋到了翻译和秘书工作。就在这段工作时间内,她依然自学不辍。1944年,唐笙刚在雾都度过一个暗淡的春节,就得到了一个好消息:英国文化协会已经决定授予她奖学金。刚刚22岁的唐笙随即踏上了新的征途,她远涉重洋,万里迢迢,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经济系深造。在异国他乡求学的日子是艰辛的,但唐笙苦读求索,如期获得了学位。不久,她又通过了严格的考试,被远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聘为同声传译员。回国报效
1950年12月,新中国刚成立一年多,以伍修权为团长的中国人民代表团在联合国的讲坛上,严厉斥责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艰巨政治使命。唐笙当时就参与了这个重大的政治活动,并且以她出类拔萃的英文水平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赢得了代表团的肯定。第二年3月,唐笙就伴夫携子,放弃了报酬颇丰的优渥工作,满怀一腔的报国热情,毅然回归祖国。在随后的日子里,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我国的同声翻译事业填补了空白。在近40年的时间里,她根据组织的安排,先后在国际新闻局、外文出版社、外交部等涉外部门工作,勤勤恳恳为新中国的外交和文化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上世纪80年代初,唐笙受命重返联合国,担任口译处中文组组长。
1991年4月,唐笙被国务院总理聘为中央政府参事。而自此,她更是怀着对党、国家、人民的满腔赤诚,认真履行参事职责,以一位老专家、老外交工作者的身份,为国务院领导同志提出了若干中肯的建议,贡献了许多增进国家长治久安的咨询意见。近几年来,唐笙和教科文卫组的老先生们一起,就《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的建议》、《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是促进保健食品和饮料持续有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保健食品工业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等课题,跋山涉水,先后赴云南、天津、上海、广州、武汉等省市深入调查研究,为国务院领导同志提出了一批有分量、有价值的反映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视,并作了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批示、指示。
唐笙虽然已经年届八旬,但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半个多世纪的口译生涯和外事工作经历,造就了她语惊四座的好口才,而她的为人,又总是文质彬彬,待人谦和,既有在西方国家长期生活养成的现代意识,又体现着中华文明古国妇女的贤淑和智慧。唐笙已经从原单位一线岗位上退下来十年有余,但她还一直从事着繁忙的社会活动和在外语工作领域提掖后进的纯粹义务性的专业工作。1999年,适逢国务院参事室成立50周年,为既隆重又简朴地纪念毛泽东和周恩来提议和筹建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建制,国务院参事室党组决定编制一本大型画册,其中有关英文内容,唐笙和另一位擅长英文的参事,认真校对修改,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而之前在1993年,国务院参事室工交组几位参事到长江中下游考察,在丰都鬼城工作期间,一位参事建议该县县长,请外语专家把关,使有关丰都的英文介绍内容更准确,并“自告奋勇”,将错误较多的英文材料带回北京,请唐笙帮助校对修正。对这件额外来的“闲事”,唐笙愉快地接受了,并且加班加点,很快将修改好的材料寄回了丰都县政府。而这样的善举,唐笙这几十年间,也不知做了多少件,而每做一件,都有一份爱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