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虞之道

更新时间:2024-10-29 22:57

‌《唐虞之道》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现收藏于荆门市博物馆。

历史资料

《唐虞之道》存简29枚,竹简两端平齐,简长28.1至28.3厘米。

《唐虞之道》赞扬尧舜的禅让,着重叙述舜知命修身及具有的仁、义、孝、悌的品德。简文有关舜的史实亦见于《史记·五帝本纪》等书,但简文全篇未见传本。

注①整理者为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简释文工作由彭浩(荆州博物馆)、刘祖信及王传富负责。

文字释读

释读: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故昔贤仁圣者如此。身穷不贪,没而弗利,穷仁矣。必正其身,然后正世,圣道备矣。故唐虞之(道,禅)也。

夫圣人上事天,教民有尊也;下事地,教民有亲也;时事山川,教民有敬也;亲事祖庙,教民孝也;太学之中,天子亲齿,教民弟也;先圣与后圣,考后而甄先,教民大顺之道也。

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故孝,尊贤故禅。孝之施,爱天下之民。禅之传,世亡隐德。孝,仁之冕也。禅,义之至也。六帝①兴于古,皆由此也。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古者虞舜笃事瞽叟②,乃戴其孝;忠事帝尧,乃戴其臣。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禹治水,益治火,后稷治土,足民养生。(夫唯)顺乎脂肤血气之情,养性命之政,安命而弗夭,养生而弗伤,知(天下)之政者,能以天下禅矣。

古者尧之与舜也:闻舜孝,知其能养天下之老也;闻舜弟,知其能事天下之长也;闻舜慈乎弟(象囗囗,知其能)为民主也。故其为瞽盲子也,甚孝;及其为尧臣也,甚忠;尧禅天下而授之,南面而王天下,而甚君。故尧之禅乎舜也,如此也。古者圣人二十而冠,三十而有家,五十而治天下,七十而致政,四肢倦惰,耳目聪明衰,禅天下而授贤,退而养其生。此以知其弗利也。

《虞诗》曰:“大明不出,万物皆暗。圣者不在上,天下必坏。”治之至,养不肖。乱之至,灭贤。仁者为此进,(明)礼、畏守、乐逊,民教也。皋陶入用五刑,出载兵革,罪轻法(也。虞)用威,夏用戈,征不服也。爱而征之,虞夏之始也。禅而不传义恒(绝,夏)始也。

古者尧生为天子而有天下,圣以遇命,仁以逢时,未尝遇(贤。虽)秉于大时,神明将从,天地佑之,纵仁圣可举,时弗可及矣。夫古者舜处于草茅之中而不忧,登为天子而不骄。处草茅之中而不忧,知命也。登为天子而不骄,不专也。求乎大人之兴,美也。今之戴于德者,微年不戴,君民而不骄,卒王天下而不疑。方在下位,不以匹夫为轻;及其有天下也,不以天下为重。有天下弗能益,无天下弗能损。极仁之至,利天下而弗利也。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上德则天下有君而世明,授贤则民举效而化乎道。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如此也。

简注:①六帝:应指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之属。

②瞽叟:的父亲,因双目失明而被称为瞽叟。“瞽”是睁不开眼的盲人(闭目如瞽,仅留其缝)。

释读备注:文字释读李零所作,释读文中括号内文字表示残简,根据文意补录,残损字以囗表示。

《唐虞之道》篇有篇号(作粗短横)和合文号(作两横),无句读,章号作粗短横(作用等于篇号)。《郭店楚墓竹简》(荆门市博物馆,1998年)释文包括七个拼联组:(1)简1-3;(2)简4-11;(3)简12;(4)简13;(5)简14-21;(6)简22-28;(7)简29。移简6于简1、2和3、4、5之间,按简1、2、6、3、4、5、7的顺序重新排列,并按简文内容分为六章。其内容是讲唐虞禅让之道。

原文释文

(简1)汤吴之道,囗而不囗。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囗而不囗,圣之

(简2)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口之至也。古昔贤臤圣女此。身穷不囗,囗

(简3)而弗利,穷囗嘻囗。正其身,肰后正世,圣道备嘻。古汤吴之囗囗

(简4)也。大圣人上事天,教民又尊也;下事囗,教民又新也;时事山川,教民

(简5)又敬也;新事且庙,教民孝也;大教之中,天子囗齿,教民弟也。先圣

(简6)牙后圣考,后而囗先,教民大川之道也。尧舜之行,囗亲囗臤。囗

(简7)亲古孝,尊臤古囗。孝之囗,囗天下之民。囗之囗,世亡囗直。孝,囗之免也。

(简8)囗,义之至也。六帝兴于古,囗囗此也。囗亲忘臤,囗而未义也。尊臤

(简9)遗亲,我而未囗也。古者吴舜囗事囗寞,乃弋其孝;忠事帝尧,乃弋其臣。

(简10)囗亲尊臤,吴舜其人也。囗囗水,膉治火,后囗治土,足民囗囗囗囗

(简11)卩乎脂肤血囗之青,囗眚命之正,安命而弗宎,囗生而弗囗,智囗囗

(简12)囗豊愄守乐孙民教也。咎囗内用五型,出弋兵革,辠泾囗囗囗

(简13)用囗,囗用戈,正不备也。囗而正之,吴囗之囗也。囗而不囗,义亘囗囗

(简14)囗也。古者尧生于天子而又天下,圣以堣命,囗以逢时,未尝堣囗囗

(简15)并于大时,神明均从,天地右之。从囗、圣可与,时弗可秉嘻。夫古者

(简16)舜佢于艸茅之中而不囗,身为天子而不乔。佢艸茅之中而不囗,智命

(简17)也。身为天子而不乔,不囗也。浗乎大人之兴,囗也。今之弋于直者,未

(简18)年不弋,君民而不乔,卒王天下而不矣。方才下立,不以仄夫为

(简19)巠,秉其又天下也,不以天下为重。又天下弗能益,亡天下弗能员。亟囗

(简20)之至,利天下而弗利也。囗也者,上直受臤之胃也。上直则天下又君而

(简21)世明。受臤则民兴教而蟡乎道。不囗而能蟡民者,自生民未之又也。

(简22)之正者,能以天下囗嘻。古者尧之与舜也:昏舜孝,智能囗天下

(简23)之老也;昏舜弟,智其能囗天下之长也;昏慈乎弟囗囗囗囗囗囗

(简24)为民宔也。古其为囗寞子也,甚孝;秉其为尧臣也,甚忠。尧囗

(简25)天下而受之,南面而王天下而甚君。古尧之囗乎舜也,女此也。古者囗人廿而

(简26)冒,卅而又家,五十而治天下,七十而至正。四枳朕囗,耳目囗明衰,囗天下而

(简27)受贤,退而养其生。此以智其弗利也。《吴囗》曰:“大明不出,完勿囗訇。”圣

(简28)者不才上,天下囗坏,囗之,至囗不喿;乱之,至灭臤。囗者为此

(简29)进女此也。

注:文字隶定内容由于古文字无相应字符,故用囗代替,阙字亦用囗代替。

学术研究

禅让与爱亲尊贤

四川大学彭邦本撰文《楚简〈唐虞之道〉初探》论述,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唐虞之道》古佚文,以舜知命修身,仁义孝弟,起于草茅之中而事尧甚忠,因而受尧禅让之事立论,盛赞尊贤禅让的“唐虞之道”,并进而提出了天子年老“致政”说。若《尚书·尧典》着重记述了尧舜禅让的古史传说,那么此篇佚文则是仅见的早期儒家集中阐述其“禅让”说的专论,为研究者深入研究远古禅让传说及其所涵史实素地,研究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禅让理论在学术史上的流变,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哲学博士陈明在《〈唐虞之道〉与早期儒家的社会理念》一文中认为《唐虞之道》出自战国时期儒家之手。唐虞之道,一为禅让之制,一为爱亲尊贤之策。

一为禅让之制。从《尚书·尧典》看,尧所做的几件大事是:(1)协和万邦;(2)敬授民时;(3)汤汤洪水,命治理;(4)举舜于“侧陋”,平稳完成权力交接。舜所做的几件大事与此类似:(1)播时百谷;(2)浚川、平治水土;(3)象以典刑,去四凶;(4)举二十二贤才。其中“去四凶”是指处罚公共秩序的破坏者——共工氏等均是部落首领,“此三族,世忧之”,乃联盟之公敌;鲧则是由于没能完成联盟的治水任务。

《韩氏易传》谓:“五帝官天下。”“官天下”就是“公天下”,“公天下”自是选贤与能,以提高公共权力的运作水平。《唐虞之道》载,“尧之举舜也,闻舜孝,知其能养天下之老也;闻舜弟,知其能嗣天下之长也”。禅让虽只是一种选举制度,但这个制度却是当时整个权力与规则系统之一环,集中体现了该系统的公共性质。

由自利的群体达成互惠的秩序,实际有着人性的内在根据。《左传·成公二年》、《左传·成公十六年》和《左传·昭公十年》的命题“义以生利”;“义以建利”;“义者,利之本也”正是对此“悖论”的领悟。因为离开“利”无所谓“义”,“义”不过是整体利益的代名词。离开利,义无从定义;义是一种“利他”行为。如果不合作,平土治水这样的大型公共工程,就无法付诸实施。“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使禹治之,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见《孟子.滕文公下》。正因有此共识,“让”才被认为是“德之主”、“礼之主”。

二为“爱亲尊贤”之策。爱亲尊贤能够反映上古社会组织的具体构成和机制。亲和贤是当时社会上分属两个不同角色序列的人物。亲,指血缘上相关的人物,作为自然人,表现为家族内部的父母弟兄等。贤,指有才能的人(《说文》:贤,多才也)。尊贤由尊尊演变而来。亲亲(“爱人”)是自然情感,故应作为氏族政治的基础。尊贤则是从“爱人”出发的理智考量——须选择“德行道艺逾人者”负责公共事务,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才能把爱落到实处。“道”由“情”生,表现了人类进入文明门槛之初自然与人文两种关系的内在连接。

尧舜等古圣先贤因爱亲而尊贤而成功,“六帝兴于古”可证。而《唐虞之道》的作者指出,六帝之兴“咸由此”,则表现了一种制度经济学家的洞见。

《唐虞之道》将孝与让对应于亲亲与尊贤,同样十分深刻,实际启示了儒家礼乐制度仁义思想的发生线索。

禅让的制度文献

《唐虞之道》是儒家论述禅让制度较为完整的文献。在2001年西安的“郭店楚简与历史文化座谈会”上,刘宝才认为这篇文章属于儒家,但与孔、孟、荀思想不太相同,与战国中期非凡的时代背景有关。这种思想作为历史的理念积淀下来,代表着人类的一种崇高理想,具有永恒价值。此篇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更是儒家思想史上的珍贵文献。钱逊的《对尧舜禅让意义的熟悉》(国际儒学联合会编:《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6月版)一文也就此谈了看法。

在1999年武汉召开的“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彭邦本联系先秦儒家禅让思想的学术流变,对《唐虞之道》的成书年代和禅让观进行了探讨。在《儒墨举贤禅让观平议》(《四川大学学报》第5期)中,他又考察了儒墨的举贤禅让思想,在揭示其相似主张及其共同历史背景的同时,重点探讨了两家思想的分歧及其流变影响。

《唐虞之道》中载有“六帝”之说,那么,“六帝”何指、子思称引“六帝”依据何在的问题,邓建鹏在武汉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唐虞之道〉“六帝”新释》中作了考释。

唐虞之道与思孟学派

台湾清华大学杨儒宾在《子思学派试探》一文中,将《唐虞之道》与思孟学派联系起来研究。儒家学派中的思孟学派强调唐虞的象征作用,也强调禅让以及“爱亲尊贤”的内容,还触及“上事天,下事地,时事山川,亲事祖庙”的思想。思孟学派不但具备了《唐虞之道》文中的意涵,它还将唐虞之道的提倡者追溯到孔子。

《唐虞之道》述及的内涵,在《中庸》及《孟子》书中皆可见到。《中庸》三十章明言:“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第二十章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尧舜之德屡被提及。同样的情况也见于《孟子》一书,此书言孟子学问的宗旨为:“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还说:“贵贵,尊贤,其义一也。”上述《中庸》、《孟子》所说,与《唐虞之道》的提法接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