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28 10:04
现藏于庆城县博物馆盛唐时期的100多件彩陶俑;是2001年在庆城北部开发区出土的,已被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这批文物的发现,一时成了省内外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庆城北部封家洞的赵子沟由此而名扬省内外。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为陶俑的制作提供了物质基础。现藏于庆城县博物馆盛唐时期的100多件彩陶俑;是2001年在庆城北部开发区出土的,已被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一二三级珍贵文物。
2001年至2002年,在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文物专家的指导下,庆城县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共发掘清理土洞式和砖砌墓葬22座,出土以盛唐时期为主的文物242件,其中以粘土烧制成型、上施彩绘的武士俑、镇墓兽、文官俑、仕女俑、骆驼及马牛羊等彩绘陶俑就多达100多件。这批文物绝大部分随墓主人下葬于“开元盛世”,且个别墓主等级较高,对研究盛唐时期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游击将军穆泰墓出土的两件彩绘描金天王陶俑,通体高达1.2米,是唐代陶俑中罕见的作品。天王陶俑身材魁梧,肌肉健美,造型比例合理;他一手握拳上举,一手叉腰,立眉虎眼,牙咬下唇,显示了武士蕴藏着的无穷力量;他头戴盔,身披甲,铠甲上饰龙首护膊和兰色护镜,十分富贵华丽,不愧是唐代同类陶俑中的杰出作品。
穆泰墓还同时出土了两件镇墓兽:一件是人面兽身,另一件是狮子形。它同前两件的天王俑对称置于墓门内,用以避邪压胜。为了表现避邪压胜的主题,民间匠师在制作中没有采取塑造人物俑和动物俑所通用的写实的形态和手法,而是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和丰富想像,着力刻画了作品的威猛和狞厉,表现了与其他彩绘陶俑迥异的艺术风格。狮子形镇墓兽两足前伸,身躯后蹲,抬头挺胸,呲牙咧嘴,全身毛发呈放射状竖起,面部和螺旋状上竖的须发占据了整个作品高度的二分之一。人面兽身镇墓兽,工匠巧妙地把人面和兽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人面刻画得非常细腻逼真:两眼直瞪,嘴唇紧闭,专注地看着前方。从侧面看,两件镇墓兽,整个作品造型呈三角形,显得非常稳健,表现了镇墓兽的“镇”;同时,静中有动,又有随时准备跃起扑向敢于来犯者的动态。整个作品大有威镇邪恶、气吞万夫的威慑力量。
编号1540的参军戏俑,头戴顶如矛头的高顶黑帽,身着圆领长袍,足蹬长筒翘头靴。左眼圆睁,右眼紧闭,咧嘴大笑作滑稽状;颧骨与下颌骨肌肉高凸,两嘴角下陷,颇显机警诙谐。造型洗练,技法成熟,生动传神,是唐俑中的极品。
编号1548的仕女俑,双鬓乌发遮耳,头顶高髻上翘若鸡冠状;面部丰满,额绘红色花饰,弯眉细目,直鼻小口,面带微笑,生动传神,具有贵夫人的气度。外披黑色风衣,内着红色长裙,双手笼袖于胸前;衣纹简练,流畅洒脱。盛唐的仕女俑以丰肥为尚,随形体夸张而神情微妙。
编号1541、1536的彩绘胡人牵驼俑,由胡人俑和骆驼俑组成。胡人俑头戴高帽,帽顶平而微弯,犹如牛舌;凸眉圆目,鹰鼻大耳,嘴角下撇,蓄络腮胡,扬头作观望状;左臂屈肘握拳置于腹侧,右臂高举作牵驼状;身着圆领窄袖袍,前摆挽于腰部,后摆下垂至膝窝;下着紧身皮裤,上施彩绘;足蹬翘头靴,双腿叉开立于长方形台座上。骆驼头偏向左,昂首作嘶鸣状;双驼峰左右分张,极富动感;驼尾高翘,四腿直立于长方形台座之上。综观整体,人、驼造型不但精细美观,而且两者之间的动态呼应连贯,极为传神。
唐墓的发掘和保护,彩绘陶俑的出土,为考古工作者研究唐墓的历史和我国墓葬历史,以及陶艺史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大量的彩绘陶俑不但种类齐全、组合完整,而且还包括了盛唐时期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信息。它们制作精美、工艺高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唐代音乐、舞蹈、雕塑、服饰、习俗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庆阳大地历史的久远和辉煌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