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4 09:59
创作历程
《唱脸谱》是在1989年6月前后创作的,阎肃在创作京腔京韵歌曲之初,脑子里回响着新中国成立后曾流行过《我爱北京天安门》《北京的金山上》之类经典的歌,认为那些歌不符合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背景。要结合当下人的心态,展现出老百姓的生活,反映时代的主旋律,并且写出新意,同时,谱出的曲子一定要有京腔京韵。北京的戏、北京的茶、北京的桥、北京的人以及北京的历史等等,早已深深印在阎肃的脑海里,尽管他在北京生活多年,但是他要写的北京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概念,而是心怀大中华的概念,要让北京与整个中国乃至全球华人的心一起跳动。
姚明虽然是东北人,乡音较重,一说话就能带出一些东北腔,但他对京韵文化有着独到的研究,在作品里语言处理得很好。在他看来,创作歌曲的语言风格把握是第一位的,这也很符合歌曲创作规律,好歌曲都是词与曲的韵律完美结合。姚明对语言风格很敏感,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些不同地域的人士的方言。自从他调到空政文工团工作后,时常学习北京话的发音,这对他创作京腔京韵歌曲起了很大作用。
当时,北京电视台的导演拿到他俩最初创作的几首京腔京韵歌曲后,感到十分满意。于是,阎肃放开手笔,一鼓作气连续创作了十九首歌曲,其中就有《唱脸谱》。
参考资料
《唱脸谱》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降B宮调,并且采用了流行歌曲的创作手法,旋律则汲取了京剧音乐素材。歌曲开始的三个乐句采用的是流行唱法,随后的“哇呀”一句,用的是京剧净角的黑头唱法,而之后的女声接着用通俗的唱法,这一系列表现甚至使外国观众都对中国艺术发出惊叹。
歌曲第二部分运用了西皮唱腔的音乐要素,转调至降E宫调,以京剧西皮流水板的过门引出第二部分的唱腔,同时运用了西皮中眼起板落的板眼特点,以5、3、6三音为骨干音,京剧中不同角色与脸谱的唱腔伴随着京剧流水板伴奏音调的出现被引出,将花脸、老生与旦角唱腔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这是传统京剧中所没有的,让歌曲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颇值一提的是,这首戏歌较好地继承了京剧在腔词关系上的优良传统,较为注重歌词与旋律之间韵脚平仄的一致性,做到了字正腔圆。如“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紫色的天王托宝塔”“一幅幅鲜明的鸳鸯瓦”这三句歌词的词尾“马”(ma)、“塔”(ta)、“瓦”(wa),都属于上声,调值为214,相对应的旋律为上行二度的1 2,从而达到了腔词的一致。
《唱脸谱》经军内外歌唱家演唱后大受欢迎,开创了京味歌曲的“新河”。随后,这些歌曲被制作成两盒磁带,广为流传。又被做成风光片,依然风光无限。
参考资料
200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了“欣赏中国戏曲”,要求“学习中国传统音乐”。而《唱脸谱》作为“戏歌”的代表性歌曲,多次被选入高中与中小学教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