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自动化

更新时间:2022-04-12 21:55

商业自动化是指广泛采用现代化手段和方法,实现经营设施的机械化、自动化,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

产生背景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重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人们逐渐对以前那种靠纸笔和人脑操作的生产及商业管理模式有了新的思考,更多的经济管理学者和实际管理者开始思考是否能把现代化工具用于对生产管理,而比较代表性的新工具就是计算机。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应用于生产和商业经营中,加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使过去看似不可能的管理模式因运而生,通过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其他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人们可以把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写进“程序”,形成所谓的自动化。

而现代的商业竞争模式也需要管理者通过这样的“自动化”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使企业持续生存,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自动化不但成为了一种趋势,更成为了一种需求。

主要内容

就中国的商业体系架构来说,商业的机能分成四流:工作流物料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这四个重要流程在一个产业的企业内各单位与各企业间不断的流动,以达到活络整体产业的目的。这四个流程各自代表不同的意义:

一、工作流:代表资产所有权的移动。包含的内容有:商品企划、采购销售管理、通路管理、存货管理、消费者服务等。

二、物料流:代表实体物品的移动。包含的内容有:产品开发、制造、储运、保管、供应商管理物流管理等。

三、资金流:代表资产的表现,即因为资产所有权的移动而造成的金钱的移动。包含应收、应付、会计财务税务

四、信息流:信息的交换,即为达到上述三项流动而造成的资讯交换。包含各项的信息交换与经营决策、管理分析。

而政府推动商业自动化,即根据上述的四流加此制订,内容包括:信息流通标准化、商品销售自动化、商品选配自动化、商品流通自动化与会计记帐标准化。

意义

⑴商业自动化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

⑵商业自动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⑶商业自动化可以降低经营成本

⑷商业自动化可以提高服务水平。

标准考虑

商业自动化标准工作的目标是在国家已有通用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商业自动化实际,以规范技术开发、指导企业应用、推动行业管理为目的,建立和健全技术法规体系。

从商业自动化标准体系的构成看,商业自动化标准规范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基础标准、功能标准和管理标准三大类。

⒈基础类标准  主要指商业管理、商业应用术语、数据组织和服务于流通、服务于网络的分类编码方面的标准,包括商业自动化名词术语、商场信息系统名词术语、商业EDI标准、商业管理模式与作业流程规范、商业信息系统功能结构和数据流程规范、商业基础数据字典、商品分类与代码等。

⒉功能类标准  主要指应用系统的功能性标准,包括商业信息系统需求分析规范、POS系统基本功能要求、商用机具标准规范、商用识别卡(IC卡)规范等。如果说产业部门的产品标准是指导制造,那么功能性标准主要是指导系统的集成、开发和应用,两类标准相互支持。

⒊管理类标准  用于行业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的标准,包括商业自动化管理办法、商业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商业管理信息系统评价方法、系统开发商资格认定办法、商用软件测试要求、商用软件测试规程、商业自动化系统安全保密规定、系统操作员和系统管理员资格及认定办法、商业自动化验收指南等。

运行机制;同时抓紧商业自动化关键产品测评制度的建立,加快对系统开发商资格的认定工作,推行产品化战略,保证系统建设的质量,加快中国的商业自动化建设,并进一步推动中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