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更新时间:2024-09-23 10:23

新疆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8°23'~49°11',东经86°45'~88°11',规划面积220162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

历史沿革

1980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

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寒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和自然景观。

2001年喀纳斯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旅游文明风景示范区

2003年又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第八大摄影家创作基地、新疆十佳风景区之首、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

2004年7月苏州举行的世界遗产地影展中被录入《世界遗产地名录》。

2005年入选“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泊之一”、“中国最美的六个古镇古村之一”和“中国西部十佳景区”。2006年4月喀纳斯荣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

2006年7月5日喀纳斯景区入选首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为科学试验区、缓冲区、核心区三个区域。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新疆布尔津哈纳斯兽类及鸟类重要栖息地入选。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新疆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和哈巴河县境内,北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俄罗斯共和国接壤,东邻蒙古人民共和国,地理坐标为北纬48°23'~49°11',东经86°45'~88°11'。

地形地貌

新疆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阿勒泰山的西段山区,受第四纪冰川和北冰洋气候的影响,形成特殊的自然景观和植被类型。区内森林、草原、草甸相间交错呈垂直分布,顶峰保存有完整的第四纪冰川。

气候条件

气候寒冷湿润,冬季漫长而冷,气温在0℃以下的时间长达5-7月,土壤冻结深度厚可达2-3米,1月份平均气温-20℃,7月份平均气温在12-18℃,生长期100-20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065mm.本区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完整的垂直带谱,形成了独特的、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物种构成,不仅与国内其他各山的景观不同,也明显区别于新疆境内的天山与昆仑山。

水文

哈纳斯湖为复合冰川融汇而成,湖面海拔1374米,湖长25公里、最深176米。

保护目标

保护对象

保护区内的保护的对象为基本处于原始状态的森林,其优势树种为西伯利亚勒特有种,是中国唯一的泰加林景观。

植物资源

喀纳斯生物均呈现垂直分布,主要分为7个垂直自然带:由新疆五针松群系、新疆云杉群系、新疆冷杉群系组成的山地针叶林;由疣枝桦群系、小叶桦群系、柳树群第、欧洲山杨群第组成了山地落叶阔叶林;由西伯利亚刺柏群系、阿尔泰方枝柏群系、贺叶桦群第、蔷薇群系、绣线菊群系、兔儿条群系、鞑靼忍冬群系、灌木柳群系、小叶金腊梅群系、沼泽桦群系等组成港口丛植被;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中山草甸则组成了草甸植被。

动物资源

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的物种资源也非常丰富,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的雪豹盘羊猞猁紫貂黑琴鸡松鸡天鹅、雪兔、草兔海狸等。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是我国唯一的欧洲---西伯利亚生物区系的代表,具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

区域面积

保护区原规划面积558800公顷,后缩小为220162公顷。

管理职责

林业行政执法的基本范围包括:贯彻执行国家、自治区、地区有关林业及自然保护区发展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负责景区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景区野生动物的驯养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的申报工作;负责查处发生在保护区内的森林、野生动物、治安和刑事案件,维护保护区社会治安和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协同林区公安派出所做好区域内的林业行政案件查处工作。

旅游景观

云海佛光:喀纳斯景区的奇异天象景观主要是云海和佛光。

云海:凡名山,大抵均可看到“云海”奇观。诸如泰山,黄山、庐山、峨嵋山。喀纳斯亦然。

原始森林:喀纳斯景区内有大面积原始森林,树种多样,有各树种成片纯林,有多树种的混交林,其中西伯利亚泰加林占主要成分。

草原风光:喀纳斯景区草原辽阔,山区草原多被河流分割成条块状。草原与森林相间分布,景区主要草原有禾木草原,那仁草原,海流滩草原。阿合贡盖提草原。

白桦林:白桦,学名疣枝桦,西伯利亚泰加林树种之一,景区混交林中多见,成片纯林较少。来到喀纳斯河大桥右岸河谷旁,便可欣赏白桦纯林景观。这片白桦林生长在河岸的冰碛堆积物上,亭亭玉立的白色树干给人以高洁脱俗之感。因之被誉为“林中少女”。走进林中用心观察,更为其质朴高贵的品格所感染。夏季的白桦林葱郁繁茂、生机勃勃。秋季到来,碧绿的树叶渐次变黄,黄中泛红,飒飒秋风将其摇落,铺满金黄落叶的白桦林更别具诗意,令人流连。

卧龙湾:海拔1325米,喀纳斯河岸线曲折的一个河段,此段河湾水面开阔,河湾两侧森林茂密,绿草茸茸,河中有一植物繁茂的沙洲,远观似一条静卧水中的恐龙,故名。关于卧龙湾的形成,专家考察认为,若干年前,今卧龙湾下方左岸支沟曾爆发过泥石流,右岸发生过多处崩塌,泥石流和崩塌的堆积物使局部河道被束窄,导致上方河面变宽,水流变缓,泥砂在河中沉积形成沙洲,于是造就了绮丽的卧龙湾景观。

冰川遗迹:景区内第四纪冰川遗迹丰富多彩,除众多的冰蚀湖泊以外,还有大量的羊背石,冰溜面、冰川擦痕,冰川“U”形谷、冰斗、忍脊、角峰、终碛堤等。这些都是大自然演化的天然记录,是在多种动力因素和特殊的条件下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地质遗产,具有典型性,独特性,稀有性,不可再生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资源。其中羊背石、冰溜面、冰川擦痕不仅证明此处发生过冰川运动,而且对揭示古冰川的规律、运动方向和运动特征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鉴于此,2003年,喀纳斯景区被国家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

古泥石流堆积扇:景区卧龙湾下方,喀纳斯河左岸支沟沟口处,历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泥石流,泥石流伸入喀纳斯河河床,形成一个扇状堆积体,壅塞了河道,因此形成了其上方的沙洲,造就了卧龙湾景观。有趣的是,泥石流扇体上不同树木的树龄蕴藏着泥石流发生的年代也即卧龙湾形成的年代信息。若置身于泥石流扇体上的树林之中,便可发现森林自然演替的奥秘,从而也就获得了卧龙湾形成的谜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