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痈

更新时间:2023-09-19 23:53

喉痈,中医病名。是指因脏腑蕴热,复感外邪,热毒客于咽喉,腐血败肉,酿成痈脓。以咽喉局部红肿,疼痛剧烈,吞咽困难,高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据其发生部位不同而有喉关痈、里喉痈、颌下痈、上腭痈等名。本病以喉关痈、会厌痈为常见,多发于青壮年。里喉痈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西医的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会厌炎及会厌脓肿、咽后脓肿、咽旁脓肿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辩证施治。

病因

本病多因脏腑蕴热,复感风热邪毒,或异物、创伤染毒,内外热毒搏结咽喉,灼腐血肉为脓,毒聚而成痈肿。

名词解释

喉痈发生于咽喉部位的痈疮。喉痈多由脾胃素有积热,感受风热邪毒,内外热毒搏结于咽喉所引起。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的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会厌炎及会厌脓肿、咽后脓肿、咽旁脓肿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辩证施治。

病机

1、外邪侵袭,热毒搏结

咽喉为肺胃所属,风热邪毒乘虚侵袭,循口鼻入肺系,咽喉首当其冲,邪毒与气血搏结不散,导致气血壅聚而为病。

2、热毒困结,化腐成脓

外邪不解,入里化热,引动脏腑积热上攻,内外火热邪毒搏结于咽喉,热毒流窜困结于一处,灼腐血肉而化为脓。

3、气阴耗损,余邪未清

火热邪毒久灼咽喉,又因咽痛饮食难进,加之清解攻伐,气阴两伤,余邪未清。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一、喉关痈

1、病史:多有外感乳蛾发作史,或咽部创伤染毒史。

2、临床症状:乳蛾发病数日后发热持续或加重,一侧咽痛加剧,吞咽时尤甚,痛引耳窍,吞咽困难,口涎外溢,言语含糊,似口中含物,汤水易从鼻中呛出,甚则张口困难。

3、检查:急重病容,张口时表情痛苦,头偏向一侧,患侧腭舌弓上方红肿隆起,软腭红肿,悬雍垂水肿,并偏向对侧;或患侧腭咽弓红肿,喉核被推向前下方。若患处红肿高突,触之有波动感,示已成脓,此时穿刺可抽出脓液。

二、会厌痈

1、病史:可有外感、异物、创伤或邻近器官急性炎症史。

2、临床症状:起病急骤,咽喉剧痛,吞咽困难,张口流涎,言语含糊,甚则呼吸困难。

3、检查:急重面容,有呼吸困难表现,口咽部检查多无明显病变,间接喉镜检查见会厌充血肿胀,或肿如球状;如痈肿已成,则见有局部隆起,其上有黄白色脓点。喉部X线侧位片显示会厌肿大。

三、里喉痈

1、病史:可有感冒或咽部异物及外伤后染毒史。

2、临床症状:发病较急,畏寒,高热,咳嗽,咽痛拒食,吞咽困难,吸奶时啼哭或呛逆,严重者可致呼吸困难,鼾声大,易惊醒。

3、检查:呈急性面容,咽后壁一侧隆起,黏膜红肿;脓肿较大者,可将患侧腭咽弓及软腭向前推移。患侧颌下臖(xing)核肿大,压痛明显。颈侧位X线片,可见咽后壁隆起之软组织阴影,有时尚可见液平面。

四、颌下痈

1、病史:可有乳蛾、喉关痈、里喉痈或咽旁组织损伤史。

2、临床症状:咽痛及颈侧剧烈疼痛,吞咽障碍,言语不清,张口苦难。全身可伴有高热、畏寒、食欲不振、头痛、乏力等。

3、检查:急重病容,颈部僵直,患侧颈部、颌下肿胀,明显压痛,成脓后可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患侧喉核及咽侧壁向咽中线突起,但喉核不肿。颈部B超或CT扫描可显示脓肿大小。

病证鉴别

急乳蛾:症状略轻,仅有脓点,病变范围不超出扁桃体,且为双侧性,呼吸、吞咽无明显影响。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喉痈的主要特征是咽喉剧烈疼痛,局部红肿、化脓,其病变进程均可分为酝酿期、成脓期、溃脓期。辨是否成脓乃辨证之关键,及时采取排脓治疗,对缩短病程至关重要。

治疗原则

散表清热、解毒消肿。

证治分类

内治

(一) 外邪侵袭,热毒搏结

症状:喉痈初起,咽痛逐渐加重,吞咽不利,吞咽时疼痛尤甚,发热恶寒,头痛,周身不适,口干,咳嗽痰多,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可见患处黏膜色红漫肿或颌下肿胀,触之稍硬。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银花、菊花、蒲公英、地丁、天葵子、荆芥、防风、连翘、白芷。

(二) 热毒困结,化腐成脓

症状:咽痛剧烈,胀痛或跳痛,痛引耳窍,吞咽困难,口涎外溢,或张口困难,言语不清,如口中含物,或咽喉阻塞,吸气难入。伴高热,头痛,口臭口干,便结溲黄,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有力。检查可见患处红肿高突,或隆起顶部红里泛白,触之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脓液。颌下有臖核。

治法:泻热解毒,消肿排脓。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常用药:银花、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防风、白芷、贝母、天花粉、穿山甲、皂角刺、甘草。

(三) 气阴耗损,余邪未清

症状:咽痛逐渐减轻,身热已平,红肿始退,咽干口渴,倦怠乏力,懒动少言,舌红或淡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检查见患处红肿突起已平复,黏膜色红欠润,或溃口未愈合。

治法:益气养阴,清解余毒。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门冬、玉竹、天花粉、扁豆、甘草、桑叶、太子参、金银花、蒲公英。

外治

1、吹药:可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中药喷剂吹喉关红肿处,每日数次。

2、含服:可用清热解毒、利咽止痛的中药含片、滴丸含服。

3、含嗽:可用金银花、桔梗、甘草煎水或用内服中药渣再煎之药液,冷后频频含嗽。

4、超声雾化吸入:可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中药,如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板蓝根、丹皮、赤芍等,煎水,每次用20-30ml做超声雾化,每日1-2次。

5、外敷:颌下肿痛明显者,可用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以醋调敷,每日1次;亦可用木芙蓉叶60g,红糖6g,捣烂外敷肿痛处。

6、 排脓:喉痈成脓之后,应及时排脓。可行穿刺抽脓,或切开排脓;里喉痈应采取仰卧垂头位,并在做好抽吸痰液及气管切开器械的准备下进行,以防脓肿突然破裂,脓液涌入气道,导致窒息。

其他疗法

擒拿法

适用于咽喉痈,咽喉肿塞,疼痛剧烈,汤水难入者。

针灸疗法

1、体针:咽喉肿痛甚者,针刺合谷、内庭、太冲等穴以消肿止痛,用泻法,每日1次。张口困难者,针刺患侧颊车、地仓穴,以使牙关开张。

2、刺血:痈肿未成脓时,可酌情用三棱针于局部黏膜浅刺5-6次,或用尖刀轻轻划痕使其出血,以泻热消肿止痛。高热者,用三棱针刺少商、商阳或耳尖,每穴放血数滴,以泻热解毒。

转归预后

绝大多数患者经恰当治疗,排出脓液后,疮口愈合而痊愈,预后良好。极少数患者因体质虚弱,或未及时有效地治疗等原因,脓毒蔓延,可伴发急喉风;或热入营血,热盛动风;或侵蚀破坏脉络导致大出血等危症。

预防调护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冷暖适宜,预防外邪侵袭。

2、积极治疗咽喉部急慢性疾病,保持口腔卫生。

3、适当多饮水,注意休息,吞咽困难者,宜进半流质或全流质饮食,以养护胃气。忌食辛辣炙煿、醇酒厚味。

4、积极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脓已成应及时排脓,保持引流通畅,并适时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

文献摘要

1、《灵枢·痈疽》:“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2、《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腑不和,血气不调,风邪客于喉间,为寒所折,气壅而不散,故结而成痈。”

3、《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此胃经受热,胃气通于喉咙,故患喉痈。”

4、《外科正宗·卷之二》:“凡喉闭不刺血,喉风不倒痰,喉痈不放脓,喉痹、乳蛾不针烙,此皆非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