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24 08:21
一日无申①,只有正属雨气方昏②,得告,深慰。吾夜来患喉痛,愦愦③,何强,晚当故造迟叙谈。惟反,不多④。
①申:表明,表达。②昏:暗而无光。③愦愦:烦乱;纷乱。《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张介宾注:“愦愦,心乱也。”④不多:,书信结尾套语,不多说。
《喉痛帖》不拘成法、大胆泼辣。通篇观之,结字险峻,上窄下宽,左右拉开距离,形成强烈的对比。笔画忽粗忽细,章法茂密,楷、行、草相杂,别具一格。既传承二王笔法,又流露出自我创新的意识。信札开篇的“一”字较轻细,其后的“申”字粗壮有力,竖画劲健,收笔见枯,给人“燥裂秋风,润含春雨”之感,颜真卿《祭侄稿》中有用笔与此处相像。“属雨气方”连续四字极粗重,没有刻意用细笔来作变化。不过,“气方”二字连笔不必要,“方”字笔画少,连笔累赘。故评者在称赞王志创作胆识高、气势足的同时,也指出其用笔失于粗野。自“吾夜来”起,逐渐进入创作状态,“来患”二字笔画细且为草法,此后连笔渐多,字形简约,到最后一列,字形极为放浪,体现出不流于俗的匠心。从字形大小来看,“告”和“慰”字大小悬殊相差七八倍。笔画粗细的对比,见证了创作时的激情与速度。
书法极见雄奇。观其用笔,笔势恣肆险峻,纵放多姿,而不欲收敛含蓄。行笔以按为主,间有提顿,因而笔画粗细间插,易显光辉神采。收笔多放锋,与下一字相连,似亦并不甚注意轻转牵丝,甚至写如笔画之着墨。字形偏稍纵长,然气势豪雄,虽务向中间聚拢,然神势极能向左石展示其开阔之意态。字大小不一,整篇错落参差,饶有情致。第一字“一”,竟轻笔一勒,最后一行之首“叙”字亦着力甚轻,可谓两头清爽,中间浓重,整体看来浑然一致,读乏只觉气雄神壮,似可从中获取多少鼓舞。其字虽也像以献之为宗,但又与王慈者不同。一取其弛张,一取其严谨,真是各得其求。学书过于疏散者,可多从此帖探索其奥趣。
看到王志的《喉痛帖》,令人联想到唐代张旭的《肚痛帖》,都是书家描述自己身体状况的手札。书之妙道,关乎性情,一颦一笑,皆可为书。流传后世的书法佳作,常常是一些不经意的手札,《喉痛帖》便是一例。台湾学者蒋勋在《手帖:南朝岁月》一书中,则以散文的语言描述《喉痛帖》:“《一日无申帖》(《喉痛帖》)是《万岁通天帖》的压轴之作,比起王慈的书法,弟弟王志更紧敛俊挺,短短一篇书帖,像一瓣一瓣花片绽放,灿烂夺目,他从王献之得到鼓励,可以更挥洒出生命的青春之美了。冬日寒凉,拿出《一日无申帖》会特别细读几行字——‘正属雨气方昏,得告,深慰。’字与字间许多牵丝连贯,是献之‘一笔书’的精神。‘吾夜来患喉痛,愦愦’八个字,线条的爽利速度,变化万千,仿佛千百年前身体上的痛,心境的喟叹,都在纸墨中。”
作为书家,最可贵之处是必须具备“恨二王无臣法”的创新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喉痛帖》手札中因运笔、气势不足而缺乏韵籍的现象,应持理解态度。在书法史上,王志能凭手札书史留名,自有其过人处。《喉痛帖》全篇逸笔草草、反差强烈,最终复归于朴,凸显了晋人潇洒出尘的风范。这一切,都在一件手札中展露出来。观之,有如对至尊之感,宋代的米芾得益于此帖良多。
在创造性方面,王志超越其父王僧虔和其兄王慈,在这一点上和王献之相类似。与同时代书家的札帖相比较,《喉痛帖》此帖不拘成法、大胆泼辣。
王志,字次道,琅玡临沂人。生卒年不详。南齐王僧虔次子,王慈弟。拜驸马都尉,梁初位散骑常侍,中书令,迁丹阳尹。累官至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谥安。《梁书》卷二十一《王志传》云:“志善草隶,当时以为楷法,徐希秀常谓志为‘书圣’”。唐窦臮《述书赋》卷上以王志与兄王慈(字伯宝)并论,云:“伯宝、次道,并资义训。兄则杂而外兼,禀家君于己分。弟则纤薄无滞,过庭益俊。并能宽闲墨妙,逸速毫奋,比达士与君子,人不知而不愠。”传世书迹有《一日无申帖》。
《万岁通天帖》又称《王羲之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697年(唐万岁通天二年),武则天向王方庆征集王羲之墨迹,方庆将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导至曾祖王褒等二十八人书共十卷献出,武则天命人全部双钩廓填。纸本墨迹卷,纵26.3厘米,横253.8厘米。《万岁通天帖》目录如下: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书;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书;第三帖:王荟《疖肿帖》,行草书;第四帖:王荟《翁尊体帖》(《郭桂阳帖》),行草书;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书;第六帖:王献之《廿九日帖》,行楷;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帖》、《在职帖》),行楷;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书;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书;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无申帖》)行书。共七人十帖。卷尾有“万岁通天二年王方庆进呈原迹”的衔名。
《万岁通天帖》即王方庆所献十卷之一。其中尤以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王徽之《新月帖》、为王献之《廿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等为最精。十卷本在宋代已残缺不全,并历经二次火灾:明代无锡华中甫真赏斋火灾;乾隆内府乾清宫大火。卷幅上尚有火焚痕迹。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俱称其钩摹精到。《万岁通天帖》“笔花满目,奕奕生动;用墨之意,亦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世殆尽”(董其昌语)。原迹藏辽宁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