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李彦深过聊城

更新时间:2023-08-30 16:04

《喜李彦深过聊城》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

喜李彦深过聊城

围城十月鬼为邻①,异县相逢白发新②

恨我不如南去雁,羡君独是北归人③。

言诗匡鼎功名薄④,去国虞翻骨相屯⑤。

老眼天公只如此,穷途无用说悲辛。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围城十月:从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三月汴京被围,至天兴二年正月崔立与蒙古议降,蒙古军撤围,前后长达十个月。鬼为邻:与鬼为邻,意思是离死亡不远。

②异县:意思就是他乡,这里指聊城。

③独:副词,表示对比与转折的意思,略同于“却”。

④匡鼎:就是西汉经学家匡衡汉元帝时官至丞相,后得罪免为庶人。他对《诗经》深有研究,故说“言诗”。

⑤去国:离开国都。国,都城。虞翻:三国时东吴人,曾任孙权的骑都尉之职。后因多次犯颜直谏,贬官交州(在今广东、广西一带),他自恨命运不好,曾表示生时无人可与互相交谈,死后当以青蝇作为吊客,并说:“使天下有一人为知己,足以无恨。”骨相(xiàng):人的骨骼相貌。古人认为骨相可以决定人的贫富祸福。屯(zhūn):艰难、困顿。

白话译文

往日,在围城困守了整整十月,战火中苦挣扎与鬼为邻,如今与朋友在他乡欣然相会,我头上已添了白发簇新。

只恨我,不如那南飞的大雁,羡煞你呵却是个北归的行人。

我好比长于说《诗》的匡衡,功名的福分本自微薄,我又像离开国都的虞翻,骨相多蹇命运艰屯。

老眼昏花的天公,从来就只是如此颠倒,身处穷途的遗民,也无须互诉无限的酸辛。

创作背景

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好友李彦深来到聊城探访身被拘管的元好问。老朋友的突然来访,给诗人那痛苦而屈辱的囚徒生活带来了线喜悦,同时也勾起了诗人亡国遗臣的无限辛酸。正是在这种心情之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歌。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金元之交时期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对金元前后诗词文化有承上启下之用。其自幼聪慧,后得进士及第,官至知制诰。善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以“丧乱诗”闻名。其词在金代影响深远,堪称金词之最。金灭亡后,元好问被囚禁长达数年之久。后回乡隐居,直至逝世。著有《遗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乐府》,词有《遗山乐府》五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