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花鼓

更新时间:2023-09-26 02:15

喜花鼓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因民间家庭生了儿子“整酒打喜时舞蹈狂欢”而得名。建始县三里、高坪、红岩一带土家姑娘出嫁后在婆家生了男孩,叫做喜得“贵子”。双方家族都皆大欢“喜”,定下“打喜整酒”吉日隆重庆贺,夜里因客多没有床铺睡觉,宾客们便用唱歌跳舞来混时坐夜,乡间称这种唱歌跳舞为闹 “喜花鼓”。 “喜花鼓”的形成起源可追溯到清康熙。

基本简介

文化遗产名称:喜花鼓

所属地区: 湖北 · 恩施州 ·建始县

遗产编号:Ⅱ-8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建始县

遗产级别: 省

展示过程

“喜花鼓”习俗的展示过程生动活泼:女婿娃提上一只公鸡到岳父母家“报喜”,岳父母便邀约亲族本房筹备礼物择吉日到女儿家做“外婆”,百十人挑着担子,浩浩荡荡,十分排场走进女婿家。酒足饭饱后,开始“坐夜”。为了度过五更长夜,客人与婆家族邻、妯娌们嘲弄嘻戏,又唱又跳闹“喜花鼓”始唱《闹五更》,接唱《黄四姐》、或是《郎爱姐儿好人才》、或是《桑不缠柳柳缠桑》等。跳啊唱啊到尽兴时,双方亲家便恶作剧地将事先备好的锅灰抓在手上向众人脸上涂摸,个个涂成大花脸,引起宾客们满堂大笑,将闹“喜花鼓”的气氛推向高潮。“喜花鼓”所属民歌有三十多首,每首音乐旋律起伏动听,歌词连贯自成体系,《黄四姐》是其中最为优秀著名的品类之一,是每次欢闹的必唱歌词。《黄四姐》歌词易记、上口、幽默、风趣,人们特别喜爱,在三里、高坪、红岩一带周边乡镇广为流传。

发展现状

2005年8月,恩施州政府将“喜花鼓”发源地建始县三里乡老村定为州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而《黄四姐》的独特表演形式已经三次走进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成为全中国深受大众喜爱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