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4 17:57
嘉定竹刻的创始人是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的朱鹤。朱鹤字子鸣,号松邻,居于嘉定县“清浦镇”。他精通书画、金石和木刻,又与一些文人和艺术家交往颇多。在他们交流和互动中,产生了艺术灵感,试着将书画艺术融入竹刻,开创了以深刻、透雕为主要技法的嘉定竹刻。
朱鹤的儿子朱缨(1520-1587),字清甫,号小松,继承和发展了其父的竹刻艺术,在竹刻史上有“出蓝”之誉。朱鹤的孙子朱稚征,字叔子,号三松,不仅善于竹刻、书画、金石,擅长制作盆景,还会设计园林,是一个全方位的艺术家。朱稚征继承了家学,并将竹刻技艺发扬光大。经过朱氏三代人的努力,嘉定竹刻的艺术样式和风格基本确立。
朱氏三代,特别是第二代、第三代,不再局限于一家之学,他们打破门户之限,将竹刻技艺传给了外姓。如沈汉川、禹川(大生)兄弟、沈兼、秦一爵、王易、周乃始、殷永清、王永芳等一批竹人。
清代初期,嘉定竹刻被列为贡品,为皇室所珍爱。康熙至嘉庆时期,嘉定竹刻艺术家辈出,出现了吴之璠、封锡禄、施天章、顾珏等大师。乾隆、嘉庆时期,又出现了周颢、王之羽、邓孚嘉、王梅邻等代表人物。竹人大都精于书画,技法新颖,流派纷呈。明清之际,李流芳、钱大昕等文人学者也曾先后介入竹刻,嘉定竹刻的审美和品位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也进入了全盛与高峰期。
清道光之后,嘉定竹刻渐趋衰落,名家稀少,时家后裔较为知名。时以成、时大经父子,刻阴阳文山水,遵前人规矩,清劲洒脱。时大经长于刻花果、酒杯之类。所制插屏、联对、珠盒、翎筒、图章、盛盘、奁具,工巧精雅独具一格。所创贴黄(将竹黄翻贴在竹器之外)为前人所未及。
民国以后,嘉定竹刻渐趋滞销,产品以贴黄为主,高雅之作很少。八一三事变后,刻竹店相继歇业。只有时文秀斋约维持至194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仅有潘行庸、叶田生等几位老竹人继续从事刻竹,赖以维持生计。
1949年后,嘉定竹刻有了专业的行会组织和研究机构。嘉定竹刻传统上主要以家族、师徒授受方式承传,朱氏浮雕透雕刻派、封氏圆雕派、吴氏薄地阳文派、周氏南宗画派等众多流派均有传人。
1955年嘉定城区手工艺竹刻生产小组组成,1955年底,有张迎尧等八位知识青年,入组从师学艺。张迎尧的《上冬学》笔筒1956年在江苏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会展出。1981年,嘉定县工艺品公司建立由王威等组成的竹刻小组,着手培训竹刻艺人。1985年7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致信嘉定县人民政府,信中说:“嘉定竹刻历史悠久,有独到之处,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亟宜予以扶持和发展。”此后嘉定竹刻有了长足发展。
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嘉定竹刻的形制多适合文人口味,其品种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香筒(薰)、臂搁、插屏、抱对等,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等。
嘉定竹刻技法自“三朱”创立嘉定派竹刻艺术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竹刻艺人的努力探索和不断创新,逐渐丰富日趋完善,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技法。其技法包括圆雕、透雕、深雕、浮雕、留青、浅刻、深刻、细刻等。
圆雕:也称“立体雕”。以竹根为材料刻成。通常表现人物、动物、花果与树桩等。制作过程大体分三步:先制坯,用凿刀法,雕出造型轮廓,强调细部结构,然后修光,先用割刀法,用斜口到割出线条,挺劲有力;线条与阳面的过渡也用割刀来完成,阴的弧面用圆刀修饰,结合其他刀法修光。人物、动物的开相放在最后进行,而毛发的处理用三角刀来刻画。数种刀法交替并用,然后打磨抛光。充分巧用竹根天然形状与根须的自然肌理,因材施艺,塑造形象。代表作为上海博物馆藏清封锡禄“圆雕罗汉”。
透雕:适合于近景处理。把画面的留白处镂空,突出物象,虚实分明。镂孔处的大小、正斜应与物象呼应,亦随物象而变化,以虚空间来衬托实体,突出主体,使整件器物更显空灵、幽深。镂空时以切刀与挖刀为主,其他用刀与深刻相同。此为嘉定竹刻在明末清初之时主要特点。代表作为上海博物馆藏明朱缨“刘阮入天台香薰”。
深雕:又名陷地深刻,阴刻的一种,又称“阴阳翻”。留光滑表面作地,物象深入,凹于竹面。既有阴刻的味道又有浮雕的层次。金西厓《竹刻小言》称之为深刻。只以方圆刀结合,直起直落画点线,来表现物象。此法以清代周颢最为擅长,即钱大昕在《周山人传》中所言“用刀如用笔”。代表作为上海博物馆藏周颢“竹石图笔筒”与“松壑云泉图笔筒”。此法也常用于刻字,代表作为上海博物馆藏清邓渭“行书赤壁赋诗筒”。
浮雕:浮雕分为两种,高浮雕(也称深浮雕)和浅浮雕。为使景物层次分明,使高处更高,低处更低,故雕刻亦更深。金西厓《竹刻小言》论及高浮雕,有“至于雕刻工具,一般竹刻所用之三五小刀,已不敷用,须有圆口卷凿,宽刃扁铲,用之于凿毛坯,辟画境。先有大开大合,始能有细凿精镂也”之语。与其他竹刻形式相比,刀具繁多,雕刻语言丰富,也费时,每成一器常需一年半载。因稿本只在其表,不及深处,创作时需随铲随画,故更能见作者巧思。此法适合于全景处理。代表作“竹雕荷塘小景图香筒”应用深浅浮雕、镂雕等技法表现池塘小景,纹饰层次多至五六重,却繁而不乱,穿插、避让调度合理,主次分明。踞于荷叶上的小蟹为点睛之笔,为画面增添了生趣。筒身两端镶牛角,并配花梨木顶托,一以蜡粘接,一留凸隼,可插接。此器雕刻圆熟,磨制细腻;不露刀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留青:留青工艺通过预备竹表青筠来表现图案,剔去其余部分露出竹肌作为地子,又称皮雕。这种技法在清代发展到顶峰,可以利用青筠的多留与少留划分层次,营造出有如运笔而成的墨分五色的效果,从此臂搁上即可见一斑。“竹雕留青仙人图臂搁”臂搁长形,覆瓦式,正面以留青技法描绘刘海、和合二仙等浮沉波涛间,或坐于孤松下,或立于云朵上,相互间互有呼应,并与背景的海水、崖岸、谗岩等构成完整的立轴式构图,富有传统山水画的意境。
深刻和浅刻:深刻,刻痕较深,宜于刻书法作品和勾勒法之画,有碑刻的韵味,大都用于臂搁、扇骨、笔筒及翻簧制品。为一般竹制工艺品常用技法。浅刻,刻痕浅,往往需要在高光下才能看清刀痕的一种刻法,为凹刻之浅者。大都用于臂搁和扇骨,以表现画的笔墨意趣为主。
细刻:又名毛雕,以刻线条为主,大多一笔以一刀刻成,刻痕带有毛刺。
嘉定竹刻创始之初,由于交通不便,往往就地取材。当时竹人往往选择本地出产的一种较为大型的竹子——护居竹。由于嘉定为平原地带,竹的品种虽多,但大都为小型竹,如要刻制大件,必须取材毛竹,而嘉定不产毛竹,因此竹人们就要到外地选购毛竹。在伐竹和运竹时须十分小心。竹材未干透之前,表皮青筠,肌肤仍有渍痕,再难磨泯,会影响艺术效果。
大型圆雕须采购毛竹根,毛竹根坚厚细老,竹人根据竹根的外形,创作各种圆雕作品。旧时,竹人在平日留心收集各种久老、坚厚、纹理细致的竹根藏置待用。竹人常常家中陈列无数的竹根,构思创作。
竹人在选好竹材后,就要进入制作阶段。制作大体由煮晒、制坯、起稿、粗刻、加工,再修整抛光这几个环节,才算完成。
煮晒:将竹人锅内沸煮15分钟,擦去油脂,在阳光下晒干,然后置放于阴凉,逐步淘汰变形或开裂的竹子,确定最后的用材。
制坯:在坯材上根据需要用薄刀刃或碎玻璃刮去表皮,用砂纸打磨光滑,制成坯子。留青的竹坯,修整好要保留的青筠,用清水煮沸一小时后取出,当即用软布擦净表面脏物与油脂,晾干后即可用。
起稿:在坯材上画上自己创作或临摹的画稿,起稿的本身是艺术创造。根据自己的腹稿,确定何处用单线,何处用双勾,阴阳画面的结合,阴阳线的选用均已胸有成竹。通过起稿进行全局运筹,体会线条变化的韵味。刻前要用纸(绵纸较好)包裹竹坯,只需留出待刻的部分,以免刻制时手汗污染竹坯。
粗刻:用刻刀在画稿上刻出作品的大体面貌,然后用到刮,整理刀痕,再用羊肝石或细砂纸打磨平地,务求地面平整光滑。
加工:粗刻完成后,再用刀细刻局部,刻出作品的细微处,最后阴刻题款。
修整抛光:刻竹时棕帚时刻不离手。刀口内的竹屑要随时清刷。作品完成后再整体仔细修整,一放疏漏。最后用水砂纸(传说先代竹人用本地出产的木贼草)打磨。
嘉定竹刻的题材,可以归纳为人物类、动物类、花木蔬果类、历史故事类、山水类与书法类几种。常见的样式有:簪匜、仙佛像、笔筒、香薰、蟹、蟾蜍、诗筒、竹章、酒杯、竹根人物、果蓏、臂搁、扇骨、翎筒、镇纸、竹杖、墨床、竹肖像等,分属竹筒雕与竹根雕两大类。
嘉定竹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论是竹人、传承脉络、表现形式、创作技法、创新精神和社会声誉,都具有较大的地位与影响力。
由于嘉定竹刻系纯手工操作,工艺流程复杂,制作耗时费神,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经济效益低,所以艺人大都已转业。而美术学院培养出来的中国画画家亦无人操刀刻竹,书画家和竹刻艺人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致使嘉定竹刻的文化内涵逐渐丧失。另外,随着城市化的步伐,大片竹林消失,竹刻的原材料出现匮乏。这些都导致嘉定竹刻技艺走向衰微,急需制订措施加以抢救。
王威,男,汉族,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竹刻(嘉定竹刻),申报地区:上海市嘉定区。
2005年,成立了上海市嘉定区竹刻协会,组织协调嘉定地区的竹刻艺人,推动嘉定竹刻事业的发展。
2007年,嘉定竹刻博物馆在嘉定州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建成并开馆,是中国国内首家非遗类专题博物馆。馆藏明清竹刻作品近百件,除少量明代作品外,大多是清代的艺术品,这些藏品分别来自上海博物馆、嘉定博物馆和个人收藏家。
2009年,嘉定竹刻成功注册了商标。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上海市嘉定区竹刻协会获得“竹刻(嘉定竹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竹刻(嘉定竹刻)项目保护单位上海市嘉定区竹刻协会评估合格。
嘉定竹刻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风尚、竹人自身的禀赋和师承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又形成了各自的流派,主要流派如下:
(1)简老朴茂派:始于朱鹤,效法者除朱氏子孙外,还有侯崤曾、周乃始、沈禹川、秦一爵、沈汉川、沈兼、沈尔望、侯松音、侯友鹤等。
(2)竹章篆刻派:如杨褒、杨谦父子等。
(3)奇峭生新派:创始于封氏兄弟,特别是封锡禄,继之者为封颖谷、封始镐、施天璋、封始豳、封始岐、封品官、封元官、封云生、封源官等。
(4)工细入微派:首始于顾珏,继之者为赵学海,学海妻吴氏,子得三。此后的周锷、王纪常等也属此派。
(5)用画法刻竹派:首倡于周颢,后此的吴嵩山、周笠、杜世绅、徐枢、严煜、孙效泉、浦灿、徐宣等同用此法。
(6)讲究刀法派:有时钰、时其吉、时其祥、时澄之、时汝鉴、时以成、时大经、时湘华等。
(7)直起直落派:好刻折枝花,直起直落,枝叶比附,重花叠叶,薄如轻云。如邓孚嘉、马国珍、邓士杰、邓渭、张步青等。
(8)工巧人物派:有蔡时敏,贺其吉等。
(9)竹刻照相派:有张宏裕等。
(10)刻印法派:用刻印章的方法来刻竹,如瞿中溶、程祖庆等。
(11)竹根大件派:以竹根刻狮子、寿星等大件,如张学海、时大经等。
重要展览
2016年,国庆节七天,在上海古猗园梅花厅西厢房内展示明末嘉定竹刻作品。
2018年5月18日起,分布在中国各地民间藏家手里的百余件明清嘉定竹刻珍藏,首次在嘉定的竹刻博物馆展出,展期为一个月。
荣誉表彰
2006年,张伟忠的《水仙》获得上海民俗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同年,张伟忠、蒋玉铭、苏玉蓉的作品《水仙》《爱莲说》《荷花》分别获得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银、铜奖。陈玲莲的《玉兰花开古城新韵》获上海民间手工艺作品“迎世博”大赛金奖。
2007年,张伟忠的《水仙》、朱淑红的《金陵十二金钗》获得上海工艺美术精品奖。蒋玉铭、苏玉蓉夫妇合作的《龙飞练川古今谈凤舞》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银奖。
2009年,蒋玉铭的阴刻《明月抚琴》、苏玉蓉的插屏《清风送浮华》获得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潘峰的《竹林逸趣》笔筒获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金奖;周铿的《白菜》摆件获得银奖,作品《牡丹》参加世博全球华人设计大奖赛获得优秀设计奖。
2010年,蒋玉铭、苏玉蓉的《竹林七贤》人物笔筒获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苏玉蓉的臂搁《仕女》获得了创新艺术金奖;潘峰的浅浮雕作品《参禅图》及竹木镶拼作品《十二金钗》屏风均获金奖。张伟忠的浮雕臂搁《福云紫气》和他徒弟朱淑红、徐伟民合作的留青扇骨《金陵十二钗》同时获得了上海工艺美术精品奖。
2012年10月,潘峰创作的摆件《清明上河图》参加第十三届全国艺术大师作品博览会,获得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