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

更新时间:2023-11-27 17:55

噎膈,是指食物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一种疾病。多见于高龄男性。噎与膈有轻重之分,噎是吞咽之时,梗噎不顺,食物哽噎而下;膈是胸膈阻塞,食物下咽即吐。噎可单独出现,是膈的前驱症状,而膈常由噎发展而成,临床常噎膈并称。现代医学中的食管炎、食管狭窄、食管溃疡、食管癌及贲门痉挛等均属本病范畴。

病因

本病的发生,多由忧思恼怒、饮酒嗜辛、劳伤过度,导致肝郁、脾虚、肾伤,形成气郁、血瘀、痰凝、火旺、津枯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所致。其病变部位,虽然主要在食道和胃,但与肝、脾、肾等脏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1.忧思郁怒,痰气交阻

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以致运化失调,津液不布,聚而成痰。恼怒伤肝,肝伤则气郁,使疏泄失职,血行不畅,积而成瘀,痰瘀阻塞食道。饮食难以下行,久之精微不能生化,津液日益干涸,上下不得流通,而成噎膈。

2.饮食不节,痰热瘀结

饮酒过多,或恣食辛躁之品,久而积热消阴,津伤血少,痰热瘀结,致使食管干涩,食管狭窄而发为噎膈。病变补起,损伤胃津,继而则肾阴受损,且可由阴损而致阳衰,成为气虚阳微之证。

临床表现

1.吞咽梗阻,胸膈痞闷隐痛,大便艰涩,口干咽燥,形体逐渐消瘦,舌红,苔白腻,脉弦细者,是痰气交阻之噎膈。肝气郁结,兼有痰湿内阻,气郁不畅,痰气交阻于胸膈,故噎膈。

2.胸膈疼痛,食不得下而复吐出,甚则水饮难下,大便坚如羊矢,或吐咖啡色液体,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舌红少津,或见瘀斑,脉细涩者,是瘀血内结之噎膈。瘀血内阻于食管,气机升降失司,故噎膈。

3.胸隔疼痛,饮食不下,面色晄白,形寒气短,泛吐清涎,面浮,足肿,舌淡少津,脉沉细弱者,是阳虚气衰之噎膈。久病阴阳互损,中气衰败,升降失司故噎膈。

辨证施治

临床辨证应察其虚实。实者是指气、痰、血三者互结于食道,虚者是属津血日渐枯槁。一般初期以标实为主,根据气结、痰阻、血瘀的不同,分别进行治疗,但均需加入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本虚为主,应根据津血枯涸及阳气衰弱的程度,给予不同的调治。

1.痰气交阻证

证候: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疼痛,嗳气,呃逆或呕吐痰涎,口燥咽干,形瘦神疲,大便坚涩或便如羊粪,舌质红,苔薄腻或薄黄,脉弦细而滑。治则:理气开郁、化痰润燥。主方:启膈散。方药:沙参、丹参、茯苓、川贝母、郁金、砂仁壳、荷叶蒂等。

2.瘀血内结证

证候:胸膈疼痛,食不得下而复吐出,甚则饮水难下,大便坚如羊粪,或吐出如赤豆汁,形体消瘦,肌肤枯槁,舌质红或青紫,脉弦细涩。治则: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主方:通幽汤。方药:当归身、升麻、桃仁、红花、甘草、生地黄、熟地黄、槟榔。

3.津亏热结证

证候:吞咽梗涩且痛,可进流质饮食,固体饮食难以咽下,形体日渐消瘦,口燥咽干,大便秘结,五心烦热,舌质红干有裂纹,脉弦细数。治则:滋养津液。主方:五汁安中饮。方药:水梨汁、莲藕汁、甘蔗汁、韭菜汁、芦根汁。

4.气虚阳微证

证候:长期饮食不下,或食后即吐,泛吐清涎,面色白,精神倦怠,形寒气短,腹胀浮肿,足肿,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则:补气温阳。主方:补气运脾汤。方药:人参、白橘红、茯苓、黄芪、砂仁、甘草;右归丸。

饮食保健

1.饮食

(1)饮食以补养为主,宜细软、多汁。阴虚者多用豆浆、甲鱼、淡菜、银耳、鸭蛋之类;阳虚者多选瘦猪肉、羊牛肉、鸽子肉、乳品、豆制品、鸡蛋等。

(2)忌食生冷瓜果,辛辣、煎烤、及烟酒刺激之品。

2.保健

(1)情志护理,保持心情舒畅,肝气条达,气血和顺。

(2)保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缓泻剂。

(3)根据体力及病情适当安排活动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