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大苇莺

更新时间:2024-02-10 19:51

噪大苇莺(学名:Acrocephalus stentoreus),是莺科苇莺属的一种动物。上体概为橄榄棕褐色,眉纹淡黄;眼先褐色由眼先延伸至眼后,形成不明显的贯眼纹;头侧余部较头顶部为淡;两翼表面与背色略同;飞羽和尾羽均为暗褐色,羽缘淡棕色。颏、喉白色,胸棕色,喉和胸均具纤细的暗色纵纹;腹部中央近白色;下体余部概为淡棕色。虹膜橄榄褐色或沙褐色;上嘴褐色或灰褐色,下嘴棕白色,嘴缘蜡黄色;脚暗灰色。

形态特征

噪大苇莺雌雄羽色相似。上体橄榄棕色,尾下覆羽较淡呈橄榄棕色,眉纹棕白或皮黄白色,眼先黑褐色并经眼周延伸至眼后,形成不明显的黑褐色贯眼纹,头侧余部较头顶淡。两翅覆羽与背同色,飞羽暗褐色,羽缘淡棕色,第二枚初级飞羽较一枚为短,第三枚与第四枚初级飞羽等长。尾暗褐色,羽缘淡棕色,颏、喉白色或棕白色,胸棕白色,喉和胸具细的暗色条纹,有时纵纹极不明显,腹浅棕白色或白色,腹侧和两胁淡棕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浅棕色或棕黄色。

虹膜橄榄褐色或沙褐色;上嘴褐色或灰褐色,下嘴棕白色,嘴缘蜡黄色;脚暗灰色。

该种与大苇莺羽色近似。除飞羽式不同外,较大苇莺为长,喉和胸均具暗色纵纹。

大小量度:体重♂30克;体长183-196毫米;嘴峰♂21毫米,♀21-26毫米;翅♂84-91毫米,♀86-89毫米;尾♂79-86毫米,♀79-80毫米;跗蹠♂29毫米,♀28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400-900米低山平原地带湖泊、河流、水塘、沼泽等水域边苇丛、灌丛和草丛中。

生活习性

食性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也吃小蛙以及甲壳类等无脊椎动物。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阿富汗、巴林、孟加拉国、中国、埃及、厄立特里亚、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约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索马里、斯里兰卡、苏丹、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泰国、土库曼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也门。

流浪:黎巴嫩。

中国

四川东北部万源、西南部西昌,贵州西南部望谟、东南部从江、中部贵定、都匀等地(繁殖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营巢于水域或水域附近的芦苇丛或水草丛中。巢多筑于由3-4株捆在一起的粗壮而直立的活芦苇茎上。巢全由芦苇建造而成,一般离水面或地面30-60厘米。巢呈深杯状,大小为:外径15厘米,内径7.5厘米。营巢由雌鸟承担,雄鸟在附近鸣叫。每窝产3-6枚卵,多为4-5枚。卵呈淡白色或绿白色,缀以褐色、黑色和淡紫灰色深浅两层斑点。卵的大小为18.3-21.4毫米×14.1-16.0毫米。孵卵由双亲轮流承担,孵化期14-15天。双亲共同育雏。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