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路

更新时间:2022-04-28 23:40

四一路始建于清朝末年,信阳当地政府于1966年改为四一路以纪念1949年信阳城解放。四一路与新华东路,礼节路,人民路相交,是信阳市城区主要的交通要道。

始建于清末的四一路(大马路)开始只是北关通往城外的一条土路,随着京汉铁路的开通和1902年9月26日信阳州火车站的建成,此路一度是老城通往火车站的必经之路。由当时的湖广总督、南汝光道台衙门、信阳知州与部分商人筹资对此路进行了改造从而成为可以通车的马路。

这条道路在信阳古代属于北关,也就是老城墙的北门。原信阳城,城形如船,在东、西、南、北四个“关”之外,有所谓的“小街”。据信阳的老人回忆,四个“关”外的“小街”,都有相当热闹的“闹市”。当年为明代嘉靖义士宋士杰开饭店的店址,就在北关外的油厂西街上。

宋士杰,明成化信阳州(今信阳市)人,幼年家道贫寒,虽读过经书,却未仕进。嘉靖初,在南汝光道衙门担当刑房书吏的差事,因生性耿直,不善阿谀奉承,平素时常代人书写状子,不收分文,为民伸冤鸣屈,衙门道台见他常管闲事,据理力争、顶撞自己,十分恼怒,加以“办事傲上”和“包揽词讼”等罪名革职。此后,宋士杰便在信阳州外小街开设饭店,就是现在的信阳市油厂西端邻街之处,他为著名京剧《四进士》宋世杰的原型,还是受到毛主席称赞的三个古代信阳人之一,电视剧中《状王宋世杰》已经和史实有很大差距,并非一人。

北城门名曰望淮,于1953年左右拆除。北关也在随后的日子里成为了信阳人唯一没有印象的关,在老城的四门五关中唯一没有成为信阳地名的城门。当时的北关外虽然远离城内繁华,但是随着火车站的建成而导致的商贸中心已经初具规模,从当时街道名称命名来看就能得知当时已有戏院、庙宇、集市之类的事物了。“北关则有北小街,由城门口至车站则有大马路、横马路、戏院街、火神庙街、老洋街、罗山街、共和里,其小胡同尤不可胜数。”(《重修信阳县志 卷六 建设志二》)。至今的四一路随着老城改造和万家灯火的高层建筑,也日益焕发出曾经的光辉,并逐渐成为信阳新的商业中心。

民国中后期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军阀混战,人民流离失所,中原大地受害最深,由战乱导致的灾荒频发、瘟疫严重,天灾人祸,伤民无数。人们渴望那种和平统一的愿望与日俱增,大概是因为1928年10月左右各地响应孙中山先生“世界大同”的革命口号而把大马路改为大同路,是迫于当时的纷乱环境而祈求的一种精神安慰吧。

大同本为儒家所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其特征为“天下为公”,其目的是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这种思想对于后代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孙中山先生理想中的未来社会里,做国家主人的是全体人民,管理国家大事的是全体人民,享受平等幸福的是全体人民:“真正以人民为主”;“四万万人都有主权来管理国家的大事” ……虽然直到他死时也没能实现,但是依然是当今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他书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字也深深影响着新一代的青年同志。

1949年期间,当时作为国民党河南省临时省会的信阳即将被解放军收复,国民党政府第五绥靖区司令官兼河南省主席张轸带着残余部队逃亡武汉。之后在我解放军的奋战下取得胜利,并于同年的4月1日宣告信阳城解放,直到1966年文革伊始,当时的信阳地方政府才把此路命名为四一路,以纪念信阳的解放日。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人礼堂、大信商贸城、财贸医院、五交电公司、纺织站、县百货公司等相继落成。该路段于1971年铺沥青路面,与新华东路相交,人民路、礼节路相接。

如今在这条繁华的路上,和他一样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非信阳市中心医院莫属了。1920年,由当时的信阳红十字会、商会、驻防军官以及教会的资助下在北关建立的豫南大同医院(今信阳市中心医院),是当时江淮地区最好的医院,志书记载其“至于规模者,则当以豫南大同医院为巨擘,长江以北华人自建医院无出其右。”(《河南新志 卷之九》)。信阳作为京汉铁路之咽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每次战事发生都深刻地影响着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当时设立医院是为了战时的需要。

四一路呈西北走向,作为老城区最早改造的试点路段,一些解放前的老建筑如今都拆迁的差不多了,透露出繁华气息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我母亲当年回忆起这条道路时感慨万分,她谈到这以前是信阳的“汉正街”,不仅是因为好多武汉客商在此做生意,而且是因为这里的繁华胜似汉正街,两边卖布的商贩很多,有卖针织制品的温州人,箱包市场的湖南人等操着各个不同的方言在市场上买进卖出,热闹非凡,虽然几十年过去了,这里也有了新的变迁,但是却仍然不减当年的繁华。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