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04 01:56
四世同堂纪念馆位于重庆北碚的故居(现天生新村63号),2010年更名为“四世同堂纪念馆”,面向社会开放。
四世同堂纪念馆位于北碚区天生街道天生新村63号,占地面积3450平方米,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艺术家老舍先生抗战时期在碚的寓所,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老舍住地之一。该馆于2012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科普基地,重庆市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重庆市北碚区爱国主义、中小学德育基地,重庆市北碚区红领巾教育实践基地。
四世同堂纪念馆基本陈列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老舍生平介绍。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老舍在重庆的生活以及《四世同堂》的创作历程。第三部分是对著作《四世同堂》所取代的卓越成果的集中展示。结合展览场地重庆老舍旧居作为《四世同堂》孵化地的特性,展览以展示作品内涵与呈现作家生平并重,不仅呈示出老舍北碚岁月曲折而深邃的心路历程,更剖析了《四世同堂》的艺术特色,展览中所收藏的各版本也使观者对本作有更深的认识。
1938 年 7 月中旬,在九江沦陷武汉无险可守情况下,老舍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迁往重庆。据老舍先生自述:“ 8 月 14 ,我们到了重庆。”暂时住在公园路青年会里。青年会是“文协”在重庆的第一个会址,老舍与何容住在二楼窗口向阳的一间,中间一个九屉桌,两张单人床分放两旁,坐在桌旁可就桌工作。至 1940 年 8 月房屋被炸毁才离开,现仅存当年楼上的“青年会”三个大字残迹。这期间写作了他的第一部抗战话剧《残雾》,第四部短篇小说集《火车集》,长诗《剑北篇》,话剧《国家至上》、《张自忠》、《面子问题》、《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等作品。
1943年11月17日,夫人胡絜青携子女来到北碚与刚割治完盲肠的老舍团聚,一家定居在蔡锷路 24 号(现为天生新村 63号副16号)。与老向一家、萧伯青、萧亦五同住“文协”北碚分会的一座小楼。 1943 年,老舍在身心全不舒服的情况下,创作完成了长篇抗日武装斗争小说《火葬》和第五部短篇小说集《贫血集》。
1944 年4 月15 日 ,《新华日报》为“文协”成立六周年与老舍创作生活二十周年发表社论,郭沫若、茅盾、何容、台静农、臧克家等人均写文章或贺词表示祝贺。茅盾在文章中说: “如果没有老舍先生的任劳任怨,这一件大事——抗战的文艺家的大团结,恐怕不能那样顺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艰难困苦地支撑到今天了。这不是我个人的私方,也是文艺界同人的公论。”
老舍在北碚安家后,许多朋友前去看望。胡絜青一次又一次地讲述了北平沦陷后,人民的苦难和当亡国奴的耻辱。这些真实的细节,为酝酿创作《四世同堂》,提供了详细的背景材料。1945年 2月4日,小女舒立出生。
1944 年元月,老舍开始写作百万字小说《四世同堂》,他说“我必须把它完成,成为从事抗战文艺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年底完成了三部曲的第一部《惶感》,1945年完成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于 1948 年在美国写完。
《四世同堂》这部长达百万字的长篇巨著,用最普通的大量的民俗传统和国民性,对中国当时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作出反思,解释为什么中国几乎被日本吞食,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四世同堂》是老舍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
抗战胜利后,老舍写了长篇回忆文章《八方风雨》,记叙了他在八年抗战中的生活,在北平《新民报》上连载。他说:“把八年的生活有话即长,无话即短的写下来。我希望它既能给我自己留下一点生命旅程中的印迹,同时也使别离八载的亲友得到我一些消息,省得逐一的在口头或书面上报告。”
1.在北碚老城的朋友可以步行前往泉外园花园,在步行100米前往北碚解放碑(重百三店),重百三店二楼平台抵达四世同堂纪念馆。
2.在北碚城南的朋友可以在行政中心站点乘坐569、728、729、893、894路环城车在北碚解放碑(重百三店)下车,步行100米抵达四世同堂纪念馆。
3.在北碚城北的朋友可以在北泉花园站点乘坐725、728、729、569路路环城车在北碚解放碑(重百三店)下车,步行100米抵达四世同堂纪念馆。
4.在北碚龙凤桥的朋友可以在龙凤桥站点乘坐566、890、725、895路环城车在北碚解放碑(重百三店)下车,步行100米抵达四世同堂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