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四圣

更新时间:2024-03-28 11:59

儒家四圣一指的是孔子颜回曾子孟子四人。也有人认为儒家四圣指的是孔孟朱王,即孔子、孟子、朱子、王阳明。儒家学说产生于春秋时期,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很多思想家为儒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有四位被后人尊称为“圣”,为历代儒客尊崇。他们是:至圣孔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子和亚圣孟子

至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春秋时期鲁国曲阜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他是儒家始祖。最初在鲁国学习,当家臣,后周游列国,到齐国齐大夫昭子家当家臣。

他主张仁政,仁德为仁政的根本,治国当用仁德礼仪,不专注重政令刑罚。人伦之道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为他的博学和政治主张所折服,打算任他为大臣,但因众臣反对,他又返回鲁国。四十二岁时,不肯任官,甘居林野讲学。提出“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思想,有弟子三千,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五十岁时出任中都宰,一年后升为司空,又升为司寇。在齐、鲁“夹谷之会”上任总管会议礼仪的“相”,不久代理宰相,后被排挤,继续在困绝中周游列国。

晚年时期,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论语》是弟子们记录他的言论集,此书成为中国历代的蒙学典集。

孔子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夏四月乙丑,享年七十三岁,唐追谥文宣王;宋加谥至圣文宣王;元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改称至圣先师;清定建文庙,谥号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后改为至圣先师孔子。

复圣颜回

颜回(公元前521—490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渊,又称颜渊。孔子的优秀学生。他崇拜老师,孜孜不倦地学习老师的渊博知识,从不满足,持之以恒。他天资明睿,性情温良,贫而好学,乐而忘忧。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他有问必答,呵护有加。他向孔子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并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回答:自己虽然不聪敏,但我能身体力行,照您的话去做。他对老师十分恭敬,言听计从。他从不动怒,从不重犯过错,刻苦钻研。二十九岁头发就白了。孔子最喜爱牵挂这位得意的高才门生。他三十二岁先孔子死于贫困苦学。孔子非常悲哀,说:“唉,老天爷真要了我的命了!”别人劝孔子莫过于悲哀,孔子说:“我不为他悲哀还为谁悲哀呢?”孔子的弟子们厚葬了颜回,后人很尊重他,称他为复圣

宗圣曾子

曾参(公元前505—420年)春秋鲁国武城费县)人,字子舆,名参,尊称曾子。孔子的高才弟子,至亲至孝。一次他锄瓜草,不慎把瓜秧的根锄断了,父亲曾点大怒,举棒便打,打得半死。孔子说:“这怎么能是孝呢?”经老师说服,曾参向父亲认错。他性情粗鲁,但每时按孔子的教诲三省其身,为赡养父母,甘当小吏任人驱使,以获薄俸养亲。他十分重视言传身教。有一次,他妻子上街,小儿子哭闹要跟着去,妻子就哄小儿子说:“你在家等着,我回来给你杀猪吃肉。”等妻子回来时,曾参正动手杀猪,妻子慌忙阻止:“你怎么当真,我那话是哄孩子的呀!”曾子说:“这样骗孩子,就是教孩子去骗人,这样还有家教吗?”曾子就真把猪杀了让孩子吃。他一生就这样言必行,行必果,认真严谨地为人处事,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犯而不校”的准则,终其一生。他的著述有《大学》《孝经》,后来他把学问传给了孔子的孙子子思,后世尊崇他为宗圣

亚圣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县)人。从小接受母亲严格教育,其母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次挑选邻居,最后与学富为邻,孟子的老师是孔子子思(孔伋)的学生。孟子非常景仰孔子及其学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他发展了孔子“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认为暴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只有施仁政,才能统一天下,主张法先王,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使黎民百姓不疾不寒。公元前320年前后,他到魏国魏惠王宣传“仁政”,魏惠王只以礼相待他。襄王继位,同样对“仁政”不感兴趣,他又到齐国,齐宣王以十乘、数百人的礼仪欢迎他,还拜他为卿,但并不欣赏他的政见。他又去宋,去滕国滕文公热情接待他,并听解释学说,也仅此而已。他只好返邹聚徒讲学。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记录了他的言行,为《孟子》,《汉书·艺文志》记有十一篇,今存七篇。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天人合一”。宋封他为好国公,配享孔子一样的庙庭,元加封为邹国亚圣公,后尊为亚圣,享年八十三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