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4 22:46
1896年,四川中西学堂成立,作为四川引进西学的急先锋,四川中西学堂可以说是领文化转型之先,是四川当时唯一的省级新式学堂,也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之一。
创建于1896年的四川中西学堂是四川大学的前身。在历来地理和社会环境相对闭塞的中国西部四川成都,居然办起了得新式教育风气之先,与东部沿海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并驾齐驱的四川中西学堂,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鹿传霖的独具慧眼和大力推动。
1896年,四川中西学堂创办。时任四川总督、后任军机大臣的鹿传霖,是四川中西学堂,也即四川大学的真正创办人。
1902年,四川中西学堂和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合并为四川通省大学堂,年底改称四川高等学堂。
1912年,教育家蔡元培担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颁发了《大学令》、《大学教育规程》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史称“壬子学制”。辛亥革命后,四川高等学堂改名为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四川通省师范学堂改名为四川优级师范学校和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同时,五大专门学堂也相继改称四川公立国学、外国语、法政、工业、农业专门学校。
1916年,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将师生及一切经费、校产、图书、设备,转入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同时改名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今中山大学)、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北大学)并称全国六大高师。据民国教育部1918年统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高师,名列第二,全年经费数名列第四。
1926年,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一分为二,原四川高等学校部分搬回南校场而重建国立成都大学(1926-1931年,张澜任校长),原四川高等师范学校部分改建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
1927年,四川公立法政、农业、外国语、工学、国学专门学校组合为公立四川大学。
1931年11月9日,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三校合并,“三水汇流”,并由教育部定名为国立四川大学,是当时中国国内13所国立大学之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宫中档光绪朝奏折》记载,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二十六日(1895年12月12日),四川总督鹿传霖在经过充分的酝酿后,向光绪皇帝奏报了四川中西学堂的筹建和试办情况,请求予以立案。首先,鹿传霖陈述了创办四川中西学堂的缘由:“讲求西学,兴设学堂,实为今日力图富强之基。川省僻在西南,囿于闻见,尤宜创兴学习,以开风气”。考虑到四川地区学习“西文西艺”在师资、教材和经费等方面的困难,在亲自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物色张罗后,鹿传霖奏报:“咨请总理衙门先派熟谙英法语言文字者各一员咨送来川充当教习,并向南北洋咨取应用书籍,派委员赴上海添购各种洋书以备肄习,购觅地基建修学堂房舍,饬成绵道于土厘项下先筹拨银五万两作创办经费”。最后,他请求光绪皇帝,“仰悬天恩敕下总理衙门立案,议定章程,饬行遵照”。光绪皇帝对鹿传霖奏折的御批是“该衙门议奏”。
其实,由于“修建学堂约须八月始可竣工”,在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初八日(1895年7月29日),四川中西学堂就“已选择生徒,借地开馆肄习以免旷误。当即议立章程,选取年幼聪颖子弟、文义清通者三十人,于六月初八日开堂教授,并派略通西学之员监管学堂”。用今天的四川话来说,未经备案的四川中西学堂是“先上车,后买票”。差不多一年以后,在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八日(1896年6月18日),四川中西学堂在成都铁板桥正式开学,校址紧邻以奉祀三国人物刘、关、张而知名的三圣祠,试用知县何维棣被鹿传霖直接委任为第一任管理中西学堂委员,也就是四川大学第一任校长。
鹿传霖自行审定了《四川中西学堂章程》,就办学宗旨、培养目标、班级划分、课程设置、校务管理、入学条件等,提出了二十条具体的规定。四川中西学堂共开设英法文科和算学科三科,开出了10类26门具有现代自然科学性质的课程,采用了学年学分制,并且按照学生所获学分的多少颁发不同的毕业执照即毕业文凭。其中,凡修满应修学分的六分之五及其以上者,将由鹿传霖本人签发毕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