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22 12:37
四川冬青(Ilex szechwanensis Loes.)灌木或小乔木,高1-10米;叶片革质,卵状椭圆形,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稀近披针形,花4-7基数。雄花1-7朵排成聚伞花序,单生于当年生枝基部鳞片或叶腋内,稀簇生,花冠辐状,花瓣4-5,卵形,退化子房扁球形,具短喙。花冠近直立,花瓣卵形,子房近球形,果球形或顶基扁的球形,成熟后黑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生于海拔250-2500米的丘陵,山地常绿阔叶林、杂木林、疏林或灌木丛中及溪边,路旁。产于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市、贵州、云南及西藏东南部等省区;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巫山。
灌木或小乔木,高1-10米;幼枝近四棱形,具纵棱及沟槽,被微柔毛或仅沟槽内被微柔毛,较老的小枝具突起的新月形叶痕,皮孔不明显;顶芽圆锥形,被短柔毛。
叶生于1-2年生枝上,叶片革质,卵状椭圆形,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稀近披针形,长3-8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短渐尖至急尖,基部楔形至钝,边缘具锯齿,叶面深绿色,干时橄榄绿色,背面淡绿色,具不透明的黄褐色腺点,无毛或疏被微柔毛,主脉在叶面平坦或稍凹入,密被短柔毛,在背面隆起,无毛或被微柔毛,侧脉6-7对,两面明显或不明显,网状脉不明显;叶柄长4-6毫米,上面具浅槽,被短柔毛;托叶卵状三角形,急尖,宿存。
花4-7基数。雄花1-7朵排成聚伞花序,单生于当年生枝基部鳞片或叶腋内,稀簇生,总花梗长2-3毫米,单花花梗长3-5毫米,基部或近中部具小苞片2枚;花萼盘状,无毛或多少被微柔毛,直径2-2.5毫米,4-7裂,裂片卵状三角形,长约1毫米,边缘啮蚀状或具牙齿,具疏缘毛;花冠辐状,花瓣4-5,卵形,长约2.5毫米,宽约2毫米,基部合生;雄蕊短于花瓣,花药卵状长圆形;退化子房扁球形,具短喙。雌花单生于当年生枝的叶腋内,花梗长8-10毫米,4浅裂,裂片圆形,啮蚀状;花冠近直立,直径约4毫米,花瓣卵形,长约2.5毫米,基部稍合生;退化雄蕊长约为花瓣的1/5,不育花药箭头形;子房近球形,直径约1.5毫米,柱头厚盘状,凸起。
果球形或顶基扁的球形,长约6毫米,直径7-8毫米,成熟后黑色;果梗长8-10毫米;宿存花萼平展,直径3-4毫米,宿存柱头厚盘状,直径约1毫米,明显4裂。分核4,长圆形或近球形,长4.5-5毫米,背部宽3.5-4毫米,平滑,具不明显的细条纹,无沟槽,内果皮革质。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于海拔250-2500米的丘陵,山地常绿阔叶林、杂木林、疏林或灌木丛中及溪边,路旁。
产于中国江西(武宁、修水、玉山、上犹、井冈山、永丰、铜鼓、奉新)、湖北(宜昌、建始、长阳、恩施、宣恩、鹤丰、利川、大公山)、湖南(大庸、桑植、黔阳、宁远、新宁、宜章、雪峰山)、广东(阳山、连县、连山、连南、乳源、乐昌、博罗、五华)、广西(大明山、融水、金秀、象州、兴安、绥阳、龙胜、上思)、四川(汶川、灌县、雅安、芦山、天全、会东、冕宁、昭觉、峨边、马边、金阳、普格、洪雅、屏山、峨眉、荣昌、大足、永川、壁山、江津、黔江、涪陵、石柱、南川、城口、巫山、邻水、长宁、高县)、重庆市、贵州(梵净山、雷公山、江口、印江、石阡、凯里、黄平、毕节、雷山、贞丰、黎平、三都、遵义)、云南(大关、巧家、彝良、镇雄、文山、西畴、麻栗坡、马关、广南、蒙自、元阳、屏边、新平、元江、景东、思茅、西双版纳、宾川、腾冲、风庆、镇康、龙陵)及西藏东南部(察隅)等省区;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巫山。
本变种与四川冬青(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叶片通常较小,长2-4.5厘米,宽1-2(-2.5)厘米,叶片边缘的上半段为明显的小圆齿状(不是锯齿),中脉在叶面强烈的凹陷,具槽;托叶较大,很显著,长(1-)2-2.5毫米;花梗较短,长2-5(-8)毫米,总是密被微柔毛;花粉红色,果黄色,较小,长和直径均5-6毫米;分核较小,长3-4毫米,宽2-3.5毫米。
本变种与四川冬青(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小枝与叶两面沿主脉密被柔毛,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较小而薄,长2-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花、果亦较小。
异叶四川冬青 (I. szechwanensis var. heterophylla C. Y. Wu ex Y. R. Li) 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为“叶较小,有时大小混生”。据观察模式及同举标本,大小叶混生,主要是生幼叶与生老叶之差异,即生幼叶尚未成熟所致,其他特征在原变种之范围之内,故予归并。
四川冬青与三花冬青相似,惟后者的叶片干后通常深棕色或橄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