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更新时间:2024-10-11 21:42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West China Medical Center, Sichuan University),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四川大学下设医学中心,是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是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高校医学院的十所部属综合性大学医学院之一,首批试办临床医学八年制的五所院校之一,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创始成员之一。

历史沿革

融贯中西

1905年,英、美、加三国的五个基督教会决议在中国西部创办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高等学府,地址定在四川政治文化中心成都。随即在城南购置土地,建筑校舍。这里土地平旷,北傍锦江,风景清雅,由于华西协合大学的兴建,便有了”华西坝”的称谓。华西协合大学从1910年开学至1949年底成都解放,历经40年,逐步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声望的大学之一。

1905年,英、美、加三国基督教在川差会通过了创办”华西协合大学”的计划草案,各种筹办工作开始进行。1910年3月11日,华西协合大学正式举行了开学典礼。第一任校长是美国人毕启。以华西钟楼为代表的华西坝老建筑群蕴含着一种奇妙的冲突而和谐、交融而对立的美感,是中西文化在特定情境中交融的产物。

华西协合大学的教师大多来自英国剑桥、牛津,加拿大多伦多,美国哈佛、耶鲁等院校,如莫尔思、林则、唐茂森、米玉士、吉士道、安德生、苏道璞、刘延龄等。学校也聘请前清优贡、举人、进士、翰林等作为国学教员,如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贤”。设立文学院、理学院、医牙学院,大学管理以”协合”为原则,管理体制仿牛津、剑桥,课程设置按哈佛体系。

1917年,在林则博士(加)主导下开设牙科系,创办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口腔病院、医牙研究室、口腔病研究室、《华大牙医学杂志》,成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开端。

20世纪20年代后期,我国爱国主义运动高涨,反帝爱国斗争中华大师生发出收回教育权的呼声,并得到整个教育界人士的呼应和支持。1926年,万县”九五惨案”发生后,华大学生组成爱国学生退学团,发动”爱潮”,华大被迫停课。1930年,毕启校长在华西协合大学面临被强制关门的处境下,努力说服托事部同意向中国政府立案,中国人张凌高被推举为校长。1933年9月23日,四川省教育厅转发了教育部指令:”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应准予立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危难之时,为使友校不致停办,学子不致辍学,华大敞开心扉迎接友校和逃难的师生。同属教会学堂的金陵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和华西协合大学五所大学在华西坝汇集后,在国难当头的环境中,将华西协合大学的校舍和设备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此时的华西坝,校园清旷,草色如茵,专家学者荟萃一地,盛极一时,成为大后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同时,五大学的师生们怀着满腔热血和爱国精神,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之中。

抗日战争胜利后,从北平和华东迁来华西坝的各大学陆续迁回。华大师生职工满怀激情,渴望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办好学校。华西协合大学新办和恢复了有关专业,成立了自然博物馆、大学医院,探索了医、教结合及文、理、医、牙医学相互渗透等问题,在调整中开始了新的征程。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区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工作。在全面内战爆发后,华大的师生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来了解放。

庚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华西协合大学,更名为华西大学。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华西大学更名为四川医学院。1985年,更名华西医科大学。

1951年10月5日,人民政府接办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委任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刘承钊为校长。按照党和国家的统一部署,在知识分子中开展了思想改造运动,经过院系调整,实现了从私立综合性大学到社会主义新型多科性医科大学的转变。

1949年后,全校广大师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热情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学校相继成立了中医、中药、工矿卫生、临床医学、基础中药等科研小组,提出了14个有影响的研究项目,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这期间虽然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学校正常秩序一度被破坏,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下,学术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较大发展,为以后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3年 重庆大学医学类专业,山东医学院药学专业,浙江医学院卫生专业调入。学校更名为四川医学院。设医学、口腔、卫生、药学4 个系和1所综合性附属医院。

1978年 恢复招收研究生,并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医科院校。

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在人才培养、办学规模、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1996年,通过“211工程”项目验收。1998年,成为首批4所“211工程”医学类院校之一。

跨越发展

2000年9月四川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实现强强合并,组建新四川大学,这是两校光荣传统的历史传承,也是开创未来的新起点。

2000年与四川大学强强合并,并成立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发展为文、理、工、医学科门类齐全的研究型综合大学,校址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校区。

2010年,成为首批10所教育部、卫生部共建高等学校医学院(部,中心)之一。2012年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官网显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拥有5个二级学院,17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官网显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拥有医学国家级重点学科1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45个,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3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0个,本科专业17个,硕士点76个,博士点57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在ESI排名中,世界前1‰的医学学科数2个,世界前5‰的医学学科数4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官网显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拥有教职工及医务人员1.5万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25人 ,“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19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官网显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平台11个。获批立项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首批7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特等奖1项)、国家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

合作交流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积极推进与牛津大学共建中英高校医学联盟的各项筹备工作,目前已有20所中英高水平大学响应号召加入联盟;举办“2022中英高校医学创新合作论坛”。华西医院华西消化道肿瘤联合研究中心英方主任David Kerr教授等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天府友谊奖”。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作为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的招牌项目,一直在全球尤其是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享有良好口碑。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深入推进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学校医学与托马斯杰弗逊大学、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梅奥医学中心、牛津大学圣爱德蒙学院、纽约长老会医院、伦敦国王医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世界一流大学及机构共建华西海外中心。成为亚洲牙科中心(ADC)主席单位等。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拥有四所附属医院。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官网显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实验室3个 ,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6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0年,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获准“973”首席科学家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5项、在国内医学教育期刊发表的医学教育论文121篇,据中国医科大学国际医学教育研究院《2020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前沿报告》关于“中国医学教育研究领域ESI排名前10机构分布”显示,在全国内地高校中,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医学教育研究论文近十年平均被引量位列第二(仅次于北京大学)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5月官网显示,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涵盖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学科门类,现有纸质文献总量839万册,可访问文献数据库325个。(中文数据库123个、外文数据库206个),拥有珍贵的古籍特藏文献26.8万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48部),其中华西医学分馆位于华西校区内,馆舍面积8800平方米。馆藏以医学文献为主,形成了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特色资源体系,其中口腔医学文献的收藏优势尤为突出。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口腔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1983年8月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 51-1169/R,ISSN 1000-1182,邮发代号62-162。其主要任务是报道我国口腔医学工作者在防病治病、科学研究等工作中取得的经验、科研成果、技术革新、学术动态等。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是介绍国内外口腔医学及相关学科发展状态的专业性医学刊物,致力于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口腔医学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及发展动态等,为促进口腔医学学术交流和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服务。主要报道形式为专家笔谈、中青年专家论坛、论著、综述、病例报告、方法介绍、争鸣、病例展示等,主要供从事口腔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者以及在校学生阅读。

《华西药学杂志》:《华西药学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和四川省药学会联合主办的药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CN 51-1218/R,ISSN 1006-0103。本刊为科技论文期刊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04、2008、2011年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1993年起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并进入千刊表;2006年起被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2008年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系列数据库收录。

《华西医学》:《华西医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其办刊宗旨是:报道医学各专业以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临床医学各科诊疗经验、医院管理经验、医学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与经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主要刊登医学专业和相关学科的临床研究成果,以及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基础研究成果与进展,聚焦循证医学、精准医学、再生医学、转化医学等前沿临床学科发展方向,强调多学科整合、疑难危急重症诊治。以从事医药卫生工作的各级人员和医学院校的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本刊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指南解读、论著、公共卫生决策、医院管理与教学、综述、病例解读、病例报道等栏目。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是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美国《医学索引》(IM/Medline)、美国PubMed Central (PMC)、美国《生物学文摘》(BA)、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EBSCO、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 ,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检索系统收录。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四川大学徽志是双圆套圆形徽标,以锦绣红为标准色。双圆之间上方是邓小平同志校名题字“四川大学”、下方是学校英文名“SICHUAN UNIVERSITY”(AdobeHebrew-Bold字体)。内圆正中是“凤钟楼”图像标志,该图像标志下方是“1896”字样,代表学校最初创建年份。

四川大学校旗为红、灰双色旗帜。

根据旗帜对色质运用的特定要求,四川大学校旗采用了学校标识色锦绣红的衍伸色中国红(C:0 M:100 Y:100 K:10)与标识色优雅灰搭配,中国红在上,优雅灰在下,其高度比为71:29。旗帜上的校徽和中英文校名(中文名字体为邓小平同志题名书体;英文名字体为AdobeHebrew-Bold体)均以白色印制。

精神文化

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四川大学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学校整体价值追求的总体概括。

《四川大学校歌》采自于学校历史上张澜担任校长期间的校歌,由张澜等作词、佚名作曲。

社团文化

2020年四川大学在册学生社团按照学生社团性质可共计445个,我分为七大类,分别是思想政治类、志愿公益类、创新创业类、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自律互助类和其他类。学生社团基本涵盖了文、理、工、农、医等各个学科门类!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繁荣了四川大学的校园文化,为校内广大同学开辟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