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3 20:17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在四川大学最古老的系科——历史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下辖历史系、考古系、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研究所等4个系所和城市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东西方社会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长江文明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业设置全面,现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3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世界史等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部藏学研究基地。
四川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的学科传统,可以追溯至清末的尊经书院和四川高等学堂。1902年四川高等学堂开设外国历史公共科。1910年,四川大学的前身之一存古学堂即设有经学、史学、辞章等科,其中史学科发展成为历史系,迄今已逾百年。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硕士生导师46人。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平实、稳健、谨严、求新的学术传统,人才众多,硕果累累,在国内学术界备受瞩目。改革开放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本科生1682多人。近五年获得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经费总计1176.68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55篇,出版专著227部、其中教材18部。获得各种奖项100余项,省部级以上重要科研奖项30余项、教学奖5项。其中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1篇,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名,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2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名。
学院现有中外文藏书近10万册和多种刊物,现代化办公教学设备齐全,为专业学习和研究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前身为四川大学旅游系。本专业在国内同行中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历史系基础上设置了旅游文化与管理专业,招收专科学生。1992年起,在历史专业本科中正式开设了旅游管理与文化方向。199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增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1997年,旅游系建制。2000年7月12日四川大学旅游系升格为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学院现设有四个系及一个研究所:饭店管理系、旅行企业管理系、旅游规划及景区管理系、旅游文化系,及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所。目前每年平均招收本科生60余人,硕士研究生40多人。学院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学术优势,有坚实的学科理论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方面有相当的理论造诣和实践经验,曾先后主持参与了十余项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课题研究,目前学院已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80余篇,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学院现有教师18名,其中高级职称者7人,占总数的38.8%;博士3人,占16.7%,在职博士生5人,今后两三年内博士比例将达到44.4%;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4%。全校教学与科研人员中,高级职称者比例在48.28%左右,博士比例在26.8%左右。相比之下,该院在全校范围内的“双高”比例并不低。由于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所以可以预期今后几年内该院“双高”人数将继续攀升(这还未将引进人才计算在内)。此外,还有部分教师曾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留学或进修。概而言之,本学院师资队伍特点体现为:职称、学历“双高”比例较高、专业门类齐全、年龄结构合理。教师专业包括旅游经济、工商管理、旅游规划、专业外语、博物馆学、建筑学、宗教学、考古学、历史学、生态学等等。这样一支队伍可谓教学科研力量雄厚,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近三年来,为国家培养硕士研究生37人,本科生144人。
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点是四川省最早设立的旅游类学科硕士点,专业设置全面,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在中国西部高校旅游学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该院共有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企业管理、饭店管理、旅游文化4个研究生研究方向。
旅游学院起步较晚,但起点高、人才众多,近年来取得了多项学术成果,受到同行的瞩目。据不完全统计,本学院近年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85篇左右,提交相关部门审定通过的调研计划30余份。同时获得各种奖项20余项,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区域旅游经济的成功结合”获得四川省普通高校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院拥有较完备的教学科研设备,现有中外文藏书10余万册和多种刊物,有微机室、阅览室、资料室各1个,多媒体教室1间以及现代化设备的学生实验用房,为专业学习和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考古技术实验室拥有实验用房5间(望江校区文科楼425、426、427、428、校史馆一楼B110室),建筑面积140平方米,分别用作测绘技术室、影像技术室、数据处理室、文物修复室和教学标本室。新添置的仪器设备包括全站仪(包括标准配件)、田野测绘软件、GPS+GIS采集系统(包括软件、配件)、GIS数据分析软件、便携式激光测距仪、海拔表、GPS手持机等,可基本满足本科教学实践和现代考古作业中野外测量、绘图、信息采集、标本分析、数字化处理等需要。
中国藏学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系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详细内容请参见本书“科学研究”部分的相关内容。
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系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实体性研究所。主要从事全宋文的整理、出版和宋代文化研究。有全国不可多见的、藏书十分丰富的资料库。该所在宋代文化研究领域有深入研究,出版了规模巨大的学术成果。
历史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系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系所合一研究所,有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世界史研究、考古学研究、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西南民族史研究、专门史研究、文献学研究等8个方面。在先秦史、魏晋南北朝史、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西南民族史等研究领域有众多全国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
城市研究所。成立于1990年。有中国城市史、区域城市比较研究和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等方向。城市史研究和区域城市比较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已出版了多部填补空白的力作。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有蜀文化与巴文化研究和区域文化交流研究等方向。近年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在同类研究中处于一流水平。
人类学研究所。成立于2005年。由一批青年教师筹备而成,得到了学校和国内外众多同行专家的支持。
三国文化研究中心。有三国文化研究、三国志校注与研究等方向。其研究成果受到了日本、韩国和北欧国家的关注,研究水平居全国前列。
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先后承担了省市科研项目21项,已经主持或参与完成地(市)级和县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旅游营销策划16项。学院教师已编写出版专著20余部,在全国核心期刊和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提出了许多对地方旅游发展有价值的观点。其中省级教改课题“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与区域旅游发展的成功结合”阶段成果获2000年四川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四川大学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旅游经济管理培训中心。成立于1998年。它积极为各旅游企业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岗前培训和职培训,已先后为省、地(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培训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员工5000余人。
考古学
四川大学于1960年设立考古学专业,著名考古学家徐中舒、冯汉骥、童恩正等曾长期执教于此,是我国大陆地区最早设置考古学学科的大学之一,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具有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本科、硕士(包括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全系列专门人才培养体制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是教育部核准的考古学一级学科授权点(201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首批博士点(1981),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5),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2),四川省重点学科(199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2000),教育部“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平台、“南亚与中国藏区”平台(2004),“区域历史与民族”(2010)平台、国家重点学科历史文献学、专门史的重要支撑学科。考古学系设有考古技术、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微痕分析、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6个实验室和专业图书资料室、文物标本室各1个。实验室及资料、标本室总面积1250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900平方米,资料、标本室面积250平方米。拥有三维扫描仪、全站仪、体视显微镜、GIS等仪器设备及应用软件100余台/套。
四川大学考古学系现有专(兼)任教职员2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教辅人员2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16人。主要在中国考古学、西南民族考古、田野考古技术、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宗教及艺术考古学、中外文化交流考古、博物馆学理论、馆藏文物管理与研究、文化遗产及民族文物保护、博物馆展览陈列等方面开设有不同学制的专业课程。
四川大学考古学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特色与传统优势,集中体现在历史时期考古学领域,如汉唐时期考古学、历史时期考古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考古文献学、中国考古学史、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等,均具有国内公认的重要影响力;西南考古方向中的西藏考古、巴蜀考古等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道教考古、藏传佛教考古亦具有国内首创地位或领先水平。在考古学一级学科下设有“中国史前考古学”、“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专门考古学”等四个二级学科和“西南考古”、“商周考古”、“宗教考古”、“美术考古”等四个重点教研方向。
中国古代史
四川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展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的大学之一,迄今已愈百年。已知与四川大学有源流关系的近代新式学校如四川大学堂(即四川高等学堂,1902)、四川通省师范学堂(1905)、四川存古学堂(1910)、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12)、国立成都大学(1925)、国立成都师范大学(1927)、公立四川大学(1927)等,都能秉承巴蜀学术重视史学的传统,积极开展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在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蒙文通、缪钺、任乃强、蒙思明、胡鉴民、吴天墀等一大批卓越学者的开拓和一代又一代众多学者的辛勤耕耘下,四川大学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成就斐然,早已形成历史学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专门人才的完整培养体系。
四川大学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所在的学科是教育部核准的中国史一级学科授权点(201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首批博士点(1981),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5),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2000),教育部“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平台、“南亚与中国藏区”平台(2004)、“区域历史与民族”平台(2010)。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涉及的学科领域宽广,包括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民族学与历史人类学、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其中专门史和历史文献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分别始于2002、2007年),中国古代史和考古学是省级重点学科(1996)。
目前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共有18位老师,其中教授8人(内博导5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获博士学位的15人(另有1人尚在攻读博士学位)。本教研室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的培养任务,要求历史专业的本科生具备优良的中国古代史基础、相关学科素养及专题史知识,以及初步的治史能力和其它社会工作的能力;历史专业的研究生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以及独立从事史学研究、教学和其它社会工作的能力。为此,教研室开设有《中国古代史》、《古代汉语》、《史学写作》、《中国史学史》、《基本史籍导读》等基础课,以及断代史、专题史和相关学科的选修课,还承担学校诸如《中国历史概论》、《中华文化》(历史篇)等文化素质课,致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世界史
四川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始外国史教学和研究的大学之一。陈衡哲、何炳松、杨人鞭、卢建波、谭英华等外国史名家曾在四川大学执教。经过前辈学者的开拓和辛勤耕耘,四川大学的世界史教学和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目前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四级完整的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
四川大学世界史教研室是教育部批准的世界史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1年),也是四川省重点学科。世界史教研室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西方社会文化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区域史和国别史等。
目前世界史教研室共有15名教师,其中教授7人(博导2人),副教授2人,讲师6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大多数老师都曾在欧美著名大学攻读学位或进修深造。本教研室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的培养任务,要求本专业的本科生接受严格的外国史基础知识、外国语能力和相关的专业素养训练,使他们初步具备独立从事外国史研究和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为此,世界史教研室开设了世界通史(古代、中古和近现代)、《专业英语》、《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基础课程;另外,还开设了区域史、专题史、国别史和相关学科的选修课。本教研室还承担了《西方文化史》等校级文化素质课,努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努力,四川大学世界史教研室已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和研究专长。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文化史(特别是欧洲文艺复兴研究)、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欧洲城市史、西方艺术史、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欧洲史、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中西交通比较交流、美国史、南亚区域史研究,其中一些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世界史学界的领先地位。
目前世界史教研室在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门史和国别史等学科方向均有权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
文物与博物馆
养系统掌握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理论修养、较强的专业与实际工作能力,从事考古学和文博研究、高校文博学教学、考古发掘、文物收藏、鉴赏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就业方向:到高等院校、博物馆及文物保护等单位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文物鉴定保护、行政管理、文博及历史类教学、编辑出版、公安内保及商检等特种行业检验等工作。近年该专业毕业生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名列前茅,反映了学生综合素质高的特色。
中国近现代史
含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方向。主干课程:经典作家论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中国近代史史籍导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专题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史籍导读、中国现代史史料目录学、辛亥革命史专题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国民党史专题研究等。
专门史
含区域文化史、中国城市史、区域社会与经济史方向。主干课程:史学理论、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区域文化史专题研究、中国城市史专题研究、中国文化史专题研究、中国文化史史料导读、中国学术史专题、中国学术史史料导读、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外学术交流史、西南民族史专题研究、区域社会与经济专题研究、社会与经济史史料学、中国城市史史料学。
历史文献学
含古文字学、宋辽金元历史文献研究、儒学文献研究、计算机与历史文献著述处理研究方向。主干课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中国目录学、古籍整理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基础、档案学理论与历史研究、档案馆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史科目录学、档案学方法与论文写作、计算机语言及应用。
会展经济与管理
会展经济,是指由于会展业而带动的相关产业,并形成商机无限的全新行业经济。作为现代化服务业的门类之一,会展业能带动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建筑业、商业、广告、旅游、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已经成为各国经贸交流的重要渠道。随着中国的入世,中国会展业需要立刻与国际接轨,迎接历史的机遇和挑战。而客观上,中国会展业管理和运作模式相对滞后,会展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有效的管理,这就是人才的建设。我国会展业急需补充一批既具有现代设计理念,掌握会展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又具有现代管理知识的高等复合型人才。
旅游管理
包括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文化、饭店管理、旅游企业管理等4个研究方向,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高层次的教学科研、规划开发和旅游管理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外语、经济学、管理学、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文化研究、旅游管理研究、旅游信息系统管理、旅游营销研究、旅游政策与法规研究、中外饭店管理研究、国外旅游研究、风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研究等,学制为3年,应修满32学分。培养方式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实践培养。
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立于1998年,主要依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具备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专门史、历史文献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与考古学、世界史),教育部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截至2011年6月,已有37人出站,23人在站研究。
本流动站涵盖3个一级学科,19个二级学科,可在以下研究方向提供合作:
一级学科 考古学
1、先秦考古
研究方向:(1)商周青铜器研究(2)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考古
本专业领域内主要专家:彭裕商 罗二虎
2、秦汉——元明考古
研究方向:汉唐考古
本专业领域内主要专家:霍巍 罗二虎 白彬
3、考古学理论与考古学史
研究方向:(1)中国考古学史
本专业领域内主要专家:霍巍 白彬
4、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
研究方向:(1)文化遗产(2)博物馆学
本专业领域内主要专家:霍巍 罗二虎
5、专门考古
研究方向:(1)西南考古 (2)西藏考古 (3)宗教考古(4)美术考古
本专业领域内主要专家:霍巍 罗二虎 白彬
一级学科 中国史
二级学科
1、专门史
研究方向:(1)中国文化史(2)经学史(3)藏族史 (4)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 (5)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6)中国城市发展通史 (7)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本专业领域内主要专家:罗志田 杨天宏 陈廷湘 刘复生 舒大刚 石硕 何一民 杨世文 徐君 王川
2、历史文献学
研究方向:(1)古文字学(2)宋代文献 (3)宋辽金元文献(4)儒学文献(5)先秦文献研究
本专业领域内主要专家:彭裕商 舒大刚 郭齐 杨世文 姚乐野
3、中国古代史
研究方向:(1)中国先秦史(2)宋史 (3)巴蜀文化研究
本专业领域内主要专家:刘复生 蔡崇榜 彭邦本 粟品孝
4、中国近代史
研究方向:(1)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2)近代中国的政治与政治制度(3)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4)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史(5)中国近代史
(6)中国近代司法史
本专业领域内主要专家:杨天宏 何一民 陈廷湘 李德英 王东杰 左卫民
5、中国现代史
研究方向:(1)中国现代经济与社会(2)中国现代思想与学术(3)中国现代史(4)中国现代司法史
本专业领域内主要专家:杨天宏 何一民 陈廷湘 李德英 王东杰 左卫民
一级学科 世界史
二级学科
1、世界上古、中世纪
本专业领域内主要专家:张箭
2、世界近现代史
研究方向:近现代国际关系
本专业领域内主要专家:何平
3、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研究方向:中西历史比较
本专业领域内主要专家:何平
4、整体史与专门史
研究方向:(1)西方文化史(2)欧洲城市史 (3)欧洲思想文化史(4)中西交通与比较研究(5)基督教史 (6)佛教史(7)伊斯兰教史(8)中外农史
本专业领域内主要专家:王挺之 何平 张箭
5、地区史与国别史
研究方向:(1)南亚外交安全史(2)南亚经济发展史(3)南亚民族宗教史(4)南亚社会政治史(5)中国与南亚关系(6)国际视野中的西藏问题
本专业领域内主要专家:李涛 文富德 张力 陈继东
自主设立的二级学科
1、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
研究方向:(1)文化遗产开发与管理研究
本专业领域内主要专家::王挺之 杨振之
2、文物学与艺术史
研究方向:(1)中国古代美术研究 (2)中国现当代美术研究
本专业领域内主要专家:霍巍 黄宗贤
3、中国儒学
研究方向:(1)儒学史研究(2)儒学思想研究(3)儒学文献研究(4)儒学文化研究
本专业领域内主要专家:舒大刚 郭齐 杨世文
4、藏族历史、经济与社会发展
研究方向:(1)藏区经济与社会 (2)藏彝走廊研究康藏社会研究 (3)藏汉交流与中国边疆学
本专业领域内主要专家:石硕 徐君 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