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竹琴

更新时间:2023-11-03 11:55

四川竹琴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流行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和重庆市万州地区。

历史渊源

清代嘉庆元年,道人怀抱渔鼓演唱俗曲进入四川境内宣传道义,因手持竹简板、竹筒传道,这种表演得名“道筒”。随后,善男信女也加入弘扬道义之列,“道筒”便流入民间,民间说道艺人由此诞生。因简板发音近“哧”,竹筒发音近“嗙”,故被川人称之为“哧嗙嗙”“打竹琴”“唱竹琴”。

清末民初,四川各地相继成立竹琴行业组织,促进了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四川竹琴演唱流派很多,其中以贾树三为代表的“贾派竹琴”影响最大。贾树三将竹琴演唱的四句腔简化为两句,改“慢七眼板”为“快三眼板”,并将川剧的弹戏、胡琴戏唱腔和四川清音、民歌小调等大胆移植到竹琴音乐中,创造了丰富多变的“彩腔”,很快即流传四方。

20世纪30年代号称四川“曲坛三绝”之一的贾树三创造出单人演唱形式,由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绎多个角色。他将扬琴唱腔引进竹琴,嫁接、融汇,并按唱本内容和人物性格逐一予以充实、润色,从而创造出一种充满生气的新派竹琴——“扬琴调”。

艺术特点

表演特征

四川竹琴的表演形式大致可分坐、站两种,最早的演唱形式是多人分角色坐唱,一般四五人一组同时演唱,可自打自唱、对唱、表演唱。艺人多是盲人,所以没有表演,但讲究的是韵味,台上唱腔宛转悠扬,台下摇头晃脑闭目欣赏。

唱腔曲调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四川竹琴音乐由单一的曲调分化演变成中和调、扬琴调等多种风格各异的派别调型。

四川竹琴的中和调又称“综合调”、“中河调”,由立门调、老南音调、南音调发展而来,又在这些曲调的基础上形成几个演唱派别。演唱者时而模拟角色,以不同的声腔、口吻、情绪来表现不同人物的神态举止及其内心活动,时而又以演唱者的身份,交待情节发展的脉络,描写客观环境,并品评书词中的人物和事件,表露出演唱者的思想倾向与爱憎感情。

四川竹琴的扬琴调又称“省调”,唱腔委婉流畅,有男腔、女腔之分。中和调、扬琴调均属板腔体,有“一字”、“三法”、“三板”、“摇板”、“大腔”等唱腔和俗称“苦腔”、“苦平腔”的“垛子”、“数板”等辅助唱腔。

伴奏乐器

四川竹琴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是由一根长约2.5至2.8尺的竹筒和一对竹板组成,筒为竹琴,板为简板。

经典剧目

四川竹琴的曲目丰富,唱调优美,音韵和谐。经典书目有《伯牙碎琴》《李陵饯别》《三战吕布》《处道还姬》《浔阳送客》《何立回话》等;“贾派竹琴”的经典曲目有《三国演义》《包公案》《白蛇传》《风波亭》等;宣讲道教教义的曲目有《韩湘子》《吕洞宾成仙》等。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各类现代艺术和文化娱乐方式大量涌现,现代传媒业迅速发展,各种娱乐项目逐渐增多,这一切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认知极速增长。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传统曲艺及其他艺术门类慢慢地被冷落,演出市场萎缩、专业从业人员流失、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传统曲艺的身影在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中渐行渐远。四川竹琴发展陷于停滞,作品匮乏,人才青黄不接,观众流失,市场萎缩,正面临严峻的危机,急需保护振兴。

保护措施

在长期实践中,四川竹琴艺术家谢惠仁将各派竹琴、戏曲、民歌小调、乐器、舞蹈等精粹为一体,在继承“杨调”竹琴独特的行腔和表演的同时,又不断加入新的艺术元素,进行全方位的改良。他采用各种戏曲、舞蹈的表演身段来表现人物故事的特定情境;用川剧、民歌小调的起伏跌宕、婉转动听的音乐唱腔和唱腔板式的丰富变化来唱景、唱物、唱人、唱事和唱情;击鼓点子更是借鉴川剧的各种锣鼓点进行多样化的变革,让单一的敲击节奏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调用“多技法节奏型”。

2019年,成都市武侯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打造基层曲艺传习基地,在龙江路小学分校、川大附属实验小学、红专西路小学、机投桥街道、华兴街道、簇桥街道建立了6个“武侯区曲艺传习基地”,开展了“四川竹琴”的学习培训。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四川竹琴项目保护单位重庆市三峡曲艺保护传承中心(重庆市三峡曲艺团)、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研究院)评估合格。

代表人物

华国秀,女,1937年8月生,2009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刘国福,男,1955年6月生,2012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川竹琴代表性传承人。

吴卡亚,女,1950年3月生,2012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川竹琴代表性传承人。

张永贵,男,1933年4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川竹琴代表性传承人。

黄蕴刚,自贡中和调竹琴的唯一传承人,自贡曲艺团原团长。

缪德龙,自流井区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自贡市歌舞曲艺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演员。能够独立完成四川竹琴演出。

入选非遗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市三峡曲艺保护传承中心申报的四川竹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76。

2022年2月18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申报四川竹琴入选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编号SC-Ⅴ-3(1)。

曲艺价值

旧时的四川竹琴说唱艺人多是盲人,没有文化,更不能写字,多是唱一些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和忠孝节义的劝世文。后来文人墨客喜欢上了四川竹琴,创作出大量的曲目,文字配以竹琴独有韵味的唱腔,每一句唱词,讲述的都是一个的历史故事,意境悠远,大大提升了四川竹琴的文学品格。再后来,四川竹琴传统唱腔与时代音乐元素结合,赋予了四川竹琴这门古老艺术新的生命力,进一步提升了四川竹琴的曲艺价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