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埔村

更新时间:2024-04-05 10:17

四方埔村,位于坪地街道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2.2千米。与西湖塘村、石灰围村、牛眠岭村相邻。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坪地萧氏四世祖萧文拨从坪地山塘尾村迁移至此定居而形成。因立村于低洼之处,周围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绿草如茵,像是一块块绿色的毛毯,这样的青草地客家话称为“埔”,故取名四方埔。原坐落于丘陵地带,现已平整,龙岗河从村南流过。现村于1995-2006年在老村附近重建。

简述

清朝,属归善县。1912年,属惠阳县。1949年10月,属惠阳县第二区;1951年11月,属第三区;1957年12月,属龙岗乡;1958年11月,属宝安县龙岗公社;1961年7月,属坪地公社;1979年1月,属深圳市龙岗区坪地公社;1981年10月,属深圳市宝安县坪地公社;1983年7月,属坪地区;1986年10月,属坪地镇;1993年1月,属深圳市龙岗区坪地镇;2004年,属坪地街道四方埔社区。

世居村民主要为萧姓,元末明初从福建宁化迁移至广东梅州松源,后辗转揭阳、归善(今惠阳)迁至坪地;清代从坪地山塘尾迁移至该地。2015年末,户籍人口450人,其中男性220人,女性230人;80岁以上8人,最年长者92岁(女);实际在村人口43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6052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40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2000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民国时期,祖籍四方埔的马来西亚华侨领袖萧观姐因开锡矿,带了很多多亲去马来西亚。后来这些萧氏宗亲在那里发展繁衍,形成了超过2万人的萧姓聚居地,马来西亚当地人称之为“萧家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萝卜、甘蔗、青豆等。1985年,该村萧氏同宗香港同胞捐资建设四方埔幼儿园,后幼儿园迁址另建,原址作为该村(居民小组)办公楼。1994年,四方埔村利用征地补偿款及向银行贷款建起了四栋厂房,引进了“三来一补”企业,集体经济发展起来。现集体经济以工商业、物业管理、厂房出租为主,个人以私宅出租、务工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传统节庆食品有春节的煎堆、年糕、茶果、米饼、甜粄及婚庆的喜粄等。长深高速G25线、四方埔街、东雅路经过该村。1976年通电,1985年通自来水,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通电话。90年代末通互联网。村内有两所幼儿园,2015年,四方埔幼儿园在园幼儿290人、教职工40人;四方豪庭幼儿园,在园幼儿265人、教职工39人。建有龙岗区首个社区文体公园,即四方埔文体公园。该村存有萧茂生等于2006年编纂的《坪地萧氏族谱》,其中收录了“萧氏家训十则”,此家训刻于石灰围村萧氏宗祠墙上,流传至今。还保留有2009年5月制定的《四方埔居民公约》。

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现存98座。代表性民居四方埔萧氏围屋,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占地面积3698平方米;为三堂四横四角楼布局,后有天街,前有月池、禾坪,中间为萧氏宗祠,是一处清代客家四角楼围屋。保存基本完好,现无人居住。村内现存萧氏宗祠露瀼堂,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坐西朝东,为三进三开间两天井布局,前有月池和禾坪;夯土墙,木梁架,灰瓦顶,船形屋脊;内有楹联“兰陵世系;麟阁家声”(现代复制),匾额“露瀼堂”(现为原物翻新)及“通围吉庆”(复制品),原件均书于清乾隆年间。现仍作为宗祠使用。坪地萧氏宗亲会每两年组织一次萧氏宗亲世界恳亲会。每年组织萧氏宗亲前往惠阳祖墓祭祖。该村村民近年来举办“露瀼堂庆典日”活动。每年12月28日为“露瀼堂庆典日”,村里举办大盆菜宴,各地族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都赶回参加,同时还邀请邻村长者、乡贤做客。是日,族人祭祖、舞麒麟、吃大盆菜。

该村传承除夕洗“大吉水”的习俗。洗浴的水中加入桔子皮、柚子树叶、樟树叶,“旺草”等,谓之“大吉水”。洗完后,穿新衣,发红包。村民认为除夕夜洗“大吉水”寓意大吉大利。舞麒麟是四方埔村的特色技艺。20世纪30年代,四方埔人萧佛祥在该村创办了群武堂麒麟馆。群武堂的麒麟套路是萧佛祥在螳螂拳法的基础上精练而来,套路舞法兼具南北两派麒麟之长,刚劲、庄严、细腻、灵活,传承至今。

代表性人物:肖发(1926—1948),又名肖育文,烈士。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护乡团二团战士,1948年在博罗县罗浮山作战时牺牲。萧盘姐(1927—1948),烈士,1944年参加东江纵队护乡团二团,1948年在博罗县罗浮山作战时牺牲。萧冠环(1948—),曾任坪地街道政府办、综治办主任,街道总工会主席及街道桥联主席等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