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17 23:56
在历城区东北,遥墙镇偏东南3.5公里处,有个百多户人家的村庄四风闸。相传建村于宋代。原名四横闸,因地处赵王河建有四个闸口而得名。后沿称四风闸。四风闸村,地处小清河畔,一片平川,风光秀丽。这里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名胜古迹众多。东西有始建于北魏时期的龙泉寺,现存有保护完好的大殿一座和古银杏树两株;北面还有革命烈士李敬铨墓、鸭旺口温泉和济南国际机场。早在宋高宗十年(1140年),民族英雄杰出词人辛弃疾就出生在这里。《山东通志》载:“辛弃疾故宅在四风闸。”四风闸,以“辛弃疾故里”远近闻名。
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幼安。“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故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辛弃疾早年丧父,自幼在祖父辛赞的抚养下长大成人。15岁后曾两次前往燕山“谛观形势”,为后来起事做了准备。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间,济南农民抗金领袖耿京的忠义军发展到几十万人。这时22岁的辛弃疾怀着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家乡也聚集起两千多人,举起了抗金义旗,参加了耿京军,担任掌书记。他曾单兵独骑追杀窃帅印叛变投敌的小头目义端和尚。23岁谒见宋高宗赵构后,带着朝廷的委任北上复命,行至海州途中,惊闻军中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辛弃疾义愤填膺,当即立断,亲率骑兵50突袭由重兵把守的济州敌营,生擒张安国,把他缚置马上连夜押回建康,斩首示众。这一英雄壮举,博得了人们的赞佩,南宋朝野也为之震动。
乾道六年(1170年),宋孝宗召见了辛弃疾,并留他在京任司农主薄。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改任滁州知州。南归十多年来,辛弃疾向朝廷陈奏了许多卓有见地的抗战方略,充分显示了他的高昂斗志和军事天才。他创建雄镇一方的“飞虎军”,在抗金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上“美芹十论”,呼吁朝廷“以光复旧物而自期”。奏“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分析了淮南的战略地位,陈述了依靠民兵巩固防务的建议。进“九议”,提出了恢复中原的具体措施。实行“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以工代赈”、“弹劾污史”,政绩显著。
辛弃疾除一度调京任短时间的大理少卿外,便一直辗转于湖北、江西、湖南等地任安抚
使、转运使等一类官职。从淳熙元年(1174年)到九年(1182 年)间,辛弃疾的官职变更即有11次之多。南渡40年,竞使他在家赋闲20余年。不难看出,这种频繁的调动和常年“休闲”,实际上是当权者对辛弃疾的疑忌和排斥。而辛弃疾奋发报国的行为,不仅得不到采纳重用,反而引起那些满足宴乐苟安的主降官僚的不满和暗算。果然,谏官王蔺便 拾无根流言,对辛弃疾提出弹劾,南宋当局也不容剖辩,淳熙人年(1181年)末辛弃疾即遭免职。被革职后,便退隐于带湖新居。其间虽曾又有过任用,在恢复创建大业方面也有作为,却仍然遭到了言官黄艾的指控,以莫须有的罪名,于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再遭革职。可惜这位忠心为国、文武双全、政绩显赫的一代英豪,于开禧三年(1207年)九月十日,壮志未酬便含恨病故,离世人而去。葬于江西铅山阳原山簏。
辛弃疾不仅是一位毕生致力于统一祖国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具有杰出才能的文学家,特别是在词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他以深厚的爱国热情,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出色的表现天才,创作了大批动人心弦的爱国词章,为豪放词派树立了一座空前的艺术高峰词碑,与苏轼并称“苏辛”。传世词600多首,集有《稼轩词》四卷、《稼轩长短句》12卷等。他一生中创作的大量词章,不仅是我们祖国文学遗产中的珍品,而且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四风闸地处济南市历城区
四风闸离遥墙国际机场很近,原属遥墙镇,在临港街道办事处辖内。从北园高架下到工业北路东行,至机场路北拐,问了三个路人,我们终于在路边看到一块刻有“辛弃疾故里”几个大字的石碑,这便是四风闸,村南一片仿古建筑,正是辛弃疾纪念馆。
辛弃疾纪念馆建于1996年,1998年开放,2008年免费对外,而辛弃疾曾经住过的房子,当然早已不复存在。在纪念馆西边不远,还有一处辛家坟地,但也只是一片长满树木的平地,据说文化部门原想重建坟地,好让辛氏后人有个凭吊之处,但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未能建起。
纪念馆大门朝南而立,乃是一四柱三开间石牌坊,上刻武中奇所书“辛弃疾故居”五个大字。进门一座六角亭,亭内立一石碑,碑上刻着辛弃疾画像,画像上的辛弃疾身着文官服,庄严儒雅;六角亭北面凌空立起的一尊辛弃疾雕像,则身配利剑,乃是行军打仗模样。文武双全,此之谓也。纪念馆的展厅设置,也别出心裁以文武区分,举凡壁画、塑像,图片、展板,将辛弃疾的一生经历,完整体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