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3 15:52
回回国子监是中国元代培养译员的高等学府。
蒙古时期(1206~1259年)王朝文牍只使用察合台文字与汉文字;世祖至元六年(1269)始颁行蒙古新字;至元九年(1271)改蒙古国号为“元”,迨至元二十六年(1289),为了适应中国与西域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臻频繁和中西海陆交通逐年发达的需求,乃在大都(今北京)始设“回回国子学”,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改名为“回回国子监”。设监官,授予学士之职称,教习“亦思替非”文字。当时虽已颁行蒙古新字,但在中国本部的朝廷公文中仍沿用汉字;对葱岭以东各国行文则沿用察合台文字;对葱岭以西所有伊斯兰国家行文则用亦思替非文字。“亦思替非”,一作“亦思替”,有关专家考证认为是波斯文;一说是粟特文;还有一说是阿拉伯文与波斯文的统称。回回国子监的生员皆系公卿大夫及豪富之家子弟,朝廷供给廪膳。学后派充中央及地方政府机关的译事。当时的回回学者益福的哈鲁丁,精通亦思替非文字,在回回国子监任职,专门教授此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