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3 20:01
回天之力(拼音:huí tiān zhī l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魏书》。
佞阉处当轴之权,婢媪擅回天之力,卖官鬻狱,乱政淫刑。(北齐·魏收《魏书》卷八)
成语”回天之力“最早出自于此。
隋末,农民起义迭起。窦建德领导的义军攻下了河北景城县。景城的官吏全部被俘,窦建德欲将他们斩首,为民除害。正当义军把这些官吏押向刑场,就要开斩之时,忽然百姓们奔涌而来,一千多人跪下来,放声大哭,内中一位老者指着即将就刑中的一个人,向窦建德哀求道:“大老爷呵,他是个清官,请您宽恕他吧!”
窦建德深为感动,就下令放了他。这个人就是户曹张玄素。
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即位,号为唐太宗。他久闻张玄素贤名,便命召见,向他询问国事。张玄素不远千里赶到京城长安。他虽然官小位卑,却深知唐太宗的为人,进谏道:
“隋炀帝独断专行,臣子无不畏之,只是唯唯诺诺地照他的旨意办事,没人敢违抗他的话。光靠一个人的智慧来决断国家大事,即使得失各占一半,那错误也够多的了。下面的人只知奉迎,高高在上的皇帝受到蒙蔽,哪有不亡国的道理?”
随后,张玄素又论述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用贤治国的建议,很受唐太宗赏识,拜为侍御史,不久升为给事中,专门监察朝政得失。从此,张玄素在朝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竭忠国事,勤于谏诤。
4年之后,唐太宗下诏征发士卒、百姓,准备修建洛阳乾阳殿,以供他东幸洛阳时居用。因为工程浩大,民力困乏,当时有许多近臣劝阻,唐太宗始终不听。张玄素得知后,急趋上殿,飞书劝谏,阐述了不宜大兴土木的5条理由。
张玄素道:“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天下,本欲将国柄传给万世子孙,可是只传到儿子就亡国了。原因在于殚嗜奔欲,逆天害人。天下不能以武力制胜,只有勤俭治国,轻徭薄赋,以身作则,才能久安。”
他还说明了自己当年亲眼看见隋朝兴建宫室百姓付出的艰辛,然后谏道:“以前陛下平东都时,看到宫殿太多,下令毁了;天下交口赞颂,怎么能那时候厌弃侈靡,现在又追求起来?如今国库财物不足两年之用,又兴建别都,百姓难免没有怨言。如果陛下硬要驱使刚刚过上好日子的百姓,去干当年隋朝所以灭亡之事,岂不是连隋炀帝也不如吗?”
如果这些话是要当庭奏出,恐怕会使满朝百官为张玄素捏把冷汗的。
唐太宗看完奏章,勃然大怒。把张玄素召到宫里,当面质问他:“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我比夏桀、商纣如何?”
张玄素毫不退缩,回答道:“如果不停此役,天下大乱之日就不远了!”这句话唤醒了唐太宗,于是下诏罢役,还赐给张玄素彩绸二百匹,奖励他直言极谏。
后来魏征听说此事,对张玄素十分钦佩,感慨地说:“张公论事,确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也!”
放眼古今中外,面对严峻的局势时,人们总能看到拥有回天之力者的出现。愤恨于外国列强的侵略。但是,并不一定只有伟人才有回天之力。一般人也可以做到,人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充满竞争,很多领域,都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面临千钧一发的局面时,要相信自己有回天之力,那是自我能力的一种肯定。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另外在做事之前,应该好好思考,像张玄素那样将事情都考虑周全,这样就会对一整件事有缜密的安排,就不至于在未来因为考虑不周而出现功亏一篑的情况。
“回天之力”比喻能战胜极大困难、扭转危局的极大力量。该成语在句中一般充当作主语、宾语;多含褒义。
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魏徵叹曰:‘张公遂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宋·文天祥《缴奏藁上中书札子》:“尚赖先生狗通国之心,出回天之力,以措世道于清夷光晏之域。”
明·孙梅锡《琴心记·长门望月》:“有成都人司马相如,皇上所爱,若能求得此人作赋讽谏,或者有回天之力。”
现代·碧野《丹凤朝阳》:“群众有回天之力,只要相信群众,走群众路线,一切困难都能克服!”
现代·映泉《百年风流》:“他自信虽无回天之力,但让灯笼镇热闹起来还是有些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