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洛仓

更新时间:2023-09-09 17:54

回洛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小李村,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是隋炀帝在洛阳设置的“国家粮仓”,其主要功能是为洛阳都城内的皇室和百姓供应粮食。

基本简介

回洛仓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小李村、马坡村以西,310国道从中横穿。2013年1月,“浮出”地面的整个回洛仓城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相当于50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其内,内径10米的仓窖,东西成行、南北成列,约有700座,气势恢宏。回洛仓内各个仓窖的大小基本一致,窖口内径10米,外径17米,深10米,规模巨大。每个仓窖可以储存约50万斤粮食,整个仓城可以储粮3.55亿斤。考古工作者对仓窖进行了发掘,遗憾的是,在仓窖内均未发现粮食。

整个仓城由仓窖区、管理区、道路和漕渠等几部分构成。其中,管理区位于仓城南侧,仓城内有东西、南北方向道路各一条。两条漕渠分别位于仓城西侧和仓城南侧。

隋朝后期,隋朝粮仓府库储存的粮食与财物几乎被隋炀帝消耗殆尽,“百姓疲劳,府藏空竭”“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隋亡后,唐朝将粮仓建在了城内,建造了名闻天下的含嘉仓,回洛仓被废弃。回洛仓被遗弃后,其位置和面积渐渐被遗忘。

回洛仓遗址的发掘可为研究隋唐时期大型官仓的仓储制度及粮食储藏保管等,提供可贵的实物资料。

历史记载

回洛仓兴建于隋大业初年。《隋书·食货志》云:“炀帝即位……始建东都,以尚书令杨素为营作大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徙洛州郭内人及天下诸州富商大贾数万家,以实之。新置兴洛及回洛仓。”据载,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储积粮谷,供应东都洛阳的粮食所需。

规模

仓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仓城城墙厚约3米,内部由管理区、仓窖区、道路和漕渠等部分组成。仓城内,一个个大型仓窖成组分布,整齐排列。考古人员共探出仓窖220座。据推算,整个仓城仓窖大致有710座,是目前已知隋唐时期粮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构造

通过发掘以及对土质的辨别后发现,仓窖的建设顺序大约是这样的:先在生土上挖一个外直径十六七米、内直径10米至12米、宽约3米、深1.5米至2米的环形基槽,然后对基槽进行夯打,从而形成一个坚实的仓窖口。再在夯打后的仓窖口内挖一个深约10米、口略大于底的缸形仓窖。外围的基槽就像一个“保护罩”,让内层的仓窖更牢固。

按照现有资料推算,一个内径约10米、深约10米的仓窖,其可以储存的粮食应该在50万斤左右。文物部门对仓窖进行了发掘,遗憾的是,在仓窖内均未发现粮食。

为了保持仓窖内干燥,工匠在修建时先用火来烧烤整个仓窖的壁面,然后在壁面上涂抹一层青膏泥,再用木钉铺设一层木板,最后在木板上铺一层席,之后才存储粮食。

遗址发掘

已发现仓窖71座,此次发掘了其中3座

考古工作者对市区东北郊瀍河乡小李村附近发现的一处古代大型仓窖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初步推断这处仓窖为著名的隋代回洛仓。

2004年6月,在一拖东方红轮胎有限公司整体搬迁改造工程中,考古钻探人员发现仓窖71座、古代道路3条、古代墓葬数百座。文物工作队对编号为C56、C63和C64的3座仓窖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近120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灰坑、沟、房址、道路、仓窖等。

此次发掘的3座仓窖,整体结构都呈口大底小的缸形,口径在13米至15米,窖深7.3米至9.6米,每窖可储粮15万至25万公斤。窖底平坦,可分两层:在平整夯实的黄白色窖底上涂抹有一层厚约1厘米的青膏泥,与窖壁相连;泥层上铺设木板,以达到防潮的目的。3座窖内均未发现粮食朽痕。其中C56窖内出土一块带字砖,刻有“大业元年”字样。

这处仓窖向东、向南、向西均超出探区,仓窖的全部数量要超过71座。钻探显示,这些仓窖排列规整有序,东西成排,南北成列,间距8米至10米,应为同一时期所筑。仓窖内的包含物均为隋至初唐时期的遗物,且C56窖内出土一块“大业元年”铭文残砖,因此考古工作者推断这处仓窖遗址的年代不晚于初唐。

市文物工作队负责人介绍,这批仓窖数量众多,排列有序,形制较大,应属国家粮库。从文献上看,隋代回洛仓建于大业初年,毁于隋末农民战争,位置在东都城外、向东不超过汉魏洛阳城的地方。这处仓窖的位置与文献记载的回洛仓的大致方位基本相符,已发掘仓窖内出土遗物的年代均为隋至初唐,与回洛仓的废弃年代相一致。专家初步推断这处仓窖为隋代著名的回洛仓。

考古人员介绍,这处仓窖遗址位于邙山南麓的缓坡带,不易积水。这里的土层为黄褐色黏土,直立性强,很适宜筑窖储粮。

发现

截至2013年1月,考古人员已布大小探方11个,发掘总面积4000平方米。正在发掘仓窖两座,已清理出仓窖两座及周边12座仓窖的开口位置、两条主要道路。

东西方向的道路踩踏面宽28米,路面起薄层,踩踏面明显,仅在道路南侧发现车辙痕迹一组,辙痕无洼陷,宽约12厘米至15厘米,两车辙间距1.2米;南北方向道路踩踏面宽40米,路面踩踏明显,在路面上发现车辙痕迹三组,其中偏西部的辙痕较多且明显,辙痕无洼陷,宽约12厘米至15厘米,两车辙间距1.2米。

从路土的厚薄及车辙痕的情况看,这两条道路使用时间均较短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