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沙草

更新时间:2023-04-23 11:06

固沙草(Orinus thoroldii (Stapf ex Hemsl.) Bor)是禾本科、固沙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长根茎,径上密被有光泽的鳞片,鳞片老后易脱落。秆直立,细硬,平滑无毛或偶有极稀疏的长柔毛,叶鞘被长柔毛,近鞘口处毛通常较密;叶舌膜质,钝圆,先端常呈撕裂状,叶片扁平或内卷呈刺毛状,圆锥花序,小穗含小花,颖宽披针形,质薄,常背部带紫色而边缘膜质透明,外稃遍生长柔毛,无芒,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稍长,颖果狭长圆形,具稜。8月开花。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长根茎,径1-3毫米,其上密被有光泽的鳞片,鳞片老后易脱落。秆直立,细硬,平滑无毛或偶有极稀疏的长柔毛,高12-20(25)厘米(亦有可高达50厘米者)。叶鞘被长柔毛,近鞘口处毛通常较密;叶舌膜质,钝圆,先端常呈撕裂状,长1-1.5毫米;叶片扁平或内卷呈刺毛状,先端尖锐,长2-6(9)厘米,宽2-5毫米,两面均稀疏被有少许柔毛,有时在叶片基部边缘两侧被有疣毛。

圆锥花序长4.5-7.5(15)厘米,分枝单生,长(1)3-5(7)厘米;小穗含2-3-5小花,长5-6.5毫米(少有长至11毫米者);小穗轴无毛,长(1)1.5-2.5毫米;颖宽披针形,质薄,常背部带紫色而边缘膜质透明,无毛或亦可被少量长柔毛,第一颖具1脉,长3-4毫米,第二颖具3脉,长4-5毫米;外稃遍生长柔毛,具3脉,无芒,有时具小尖头,背部具浅褐色至黑褐色斑点,或有时黑褐色斑连成一片几达基部,第一外稃长4.5-5(7)毫米,基盘无毛;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稍长(有时稍短乃至显著短于外稃,长仅及其3/4),先端有裂,脊及脊的两侧均被长柔毛,脊间上半部具黑褐色斑,亦具柔毛;花药淡黄色,长(1)3-3.5毫米。颖果狭长圆形,具稜。

近种区别

固沙草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性状上往往发生变异。诸如:植株较低矮,仅高10-20厘米,相应地各部分也较短小;叶鞘被毛情况也多少不一,有的植株可密被疣状突起及长柔毛,有时还夹杂疣毛;外稃被毛情况也多变异,有的植株其外稃被毛较密,有的较疏且偏于聚生在脊的两侧及边缘,此性状与青海固沙草近似。

生长环境

固沙草生于高海拔3300-4300米的干燥沙地或沙丘及低矮山坡上,在西藏的大片沙丘上形成特殊植物群落。适应于温暖较干旱的砂质土壤生境,为典型的喜暖旱生植物,多分布于热量充足的河谷砂质地及阳坡砾石地上,在海拔3650-4300米之间是较典型的干草原牧草。根系发达,常形成强大的根网,耐践踏,固土保水力强。也耐早,耐贫瘠,在砂质地及砾质地上生长良好。由于固沙草生活力强,兼具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所以能迅速占据地面,成为干草原的优势种,并常与砂生槐沙蓬香藜蒺藜伞花绢毛菊纤杆蒿等组成温性灌丛草原植物群落,广布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青海(泽库、同仁、同德、贵南、贵德、西宁、大通、海宴、刚察、共和、兴海、都兰、称多、玉树、杂多、囊谦)、四川甘肃西藏唐古拉山南侧、喜马拉雅山北侧(定日至定结)及雅鲁藏布江两岸。克什米尔地区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固沙草分蘖力较强,能形成大量根茎。冷季地上枯萎,根茎存活,第二年6月中旬开始萌发,7-8月生长迅速,抽穗后生长缓慢。该草再生力较强,夏季放牧后,能产生一定量的再生草。花期8月。

主要价值

生态:固沙草是良好的固沙植物。

饲用:固沙草从萌发开始到抽穗前质地较柔软,为各种家畜喜食,尤以绵羊喜食,抽穗后,适口性有所下降,冬季枯萎后仍为羊群所采食。固沙草营养较丰富,该草富含无氮浸出物,粗蛋白质含量中等以上,钙磷比例适当,但含量偏低。固沙草有机物质消化率较高,但代谢能较低,同小麦秸相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