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街

更新时间:2024-11-04 22:42

国子监街(Guozijian Street),又名成贤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境内,全长约680米,宽约12米,呈东西走向,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形成于元大德年间,是北京市唯一一条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街道,也是北京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条牌楼街。

历史沿革

元大德年间,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建成后,南侧逐渐形成街道。

明朝时期,街道称为“国子监孔庙”,属崇教坊。

清朝时期,街道称“成贤街”,属镶黄旗。

20世纪初期,街道称“国子监”。

1965年,街道正式称“国子监街”。

文化大革命时期,街道一度改称“红日北路九条”,后恢复国子监街。

2002年7月5日,国子监街四座牌楼进行修缮,同年完工。

2007年,国子监街进行全面修缮,在铺砖修路的基础上,实现强、弱电全部入地。同时,增设夜景照明和音响设备。

2008年,国子监街完成风貌保护。同年5月30日,国子监街改为双向昼夜禁止载货汽车、大型载客汽车通行。

2012年8月17日,国子监街改为由东向西单向行驶。

2019年7月1日,国子监街拆除44号到60号的小巷内的14处违建“煤棚子”。

建筑布局

国子监街全长680米,宽12米,呈东西走向,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南侧有公益巷,北侧从东至西依次为官书院胡同箭厂胡同大格巷,车行道宽6米,沥青路面。街上共有四座过街牌楼,其中街东西口各一座,横额上题“成贤街”,国子监左右各一座,横额上题“国子监”。

主要景点

牌楼

国子监街共有四座过街牌楼,四座牌楼均为二柱冲天带跨楼牌楼,平面呈一字形,起脊顶灰筒瓦,落地柱与跨楼边柱顶端置“坐龙”,主楼与跨楼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拱,大、小额施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额杭间置云头锦纹样折柱花板,跨楼边柱装饰垂莲柱头。夹杆石上部雕刻覆莲纹样,中部饰八达马、连珠纹样,下部为如意云纹雕刻。

下马碑

下马碑位于“国子监”牌楼两侧路北,小型石影壁形式,碑文采用汉、满、蒙古、回、托忒、藏六种文字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属礼仪性标志物。

北京孔庙

北京孔庙位于国子监街13号,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元末荒废。明永乐九年(1411年)在旧址重建,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大成殿为先师庙,增建崇圣祠。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改用青琉璃瓦,清乾隆二年(1737年)改用黄琉璃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升祭孔为大祀,进行大规模修缮,直到民国五年(1916年)才最后竣工。1988年1月13日,北京孔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子监

国子监位于国子监街15号,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洪武年间改称北平郡学,明永乐二年(1404年)改称国子学,后改称国子监,又称北监。国子监与北京孔庙毗连,是按照“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而建的。国子监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三进院落,整个建筑是以辟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1961年3月4日,国子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灶君庙

灶君庙位于国子监街40号,现存为清代建筑,原有山门一间,大式硬山顶箍头脊简瓦屋面,内为彻上明造,现已拆除。前、后殿各三间,前带走廊,饰旋子彩画,其中后殿内旧祀灶王。庙内原有清宣统时期重修碑,今已无存。

火神庙

火神庙位于国子监街78号,始建于明代,主要建筑有山门、大殿、正殿及东西配殿,大殿内祭火神关帝财神鲁班药王药圣等。庙内原有石碑三座,已当做台阶或砌在墙内,现为民居。

文化活动

2002年8月24日,国子监街举办以“传承历史,播撒文明,做圣人邻里,当首善使者”为主题的创建文明示范街活动。

所获荣誉

2009年6月10日,国子监街被中国文物报社评为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文物保护

1984年5月24日,国子监街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2月21日,国子监街被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列入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国子监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境内。

交通路线

东口:北京市内乘坐13、84路公交车,在国子监站下车前往。

西口:北京市内乘坐104、108、113、124、141路公交车,在安定门内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内乘坐地铁2、5号线,在雍和宫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距离国子监街约2.2千米,驾车约12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