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8 17:51
国家305项目,因1985年3月4日,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以计、科(1985)305号的文件批复而得名。该科技攻关项目旨在加速查明新疆矿产资源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
新疆位居欧亚大陆腹地,面积达1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6,横跨全球三大成矿域的两个,即中亚成矿域和特提斯成矿域,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矿产资源的远景很好,特别是有色金属和贵重金属矿产找矿潜力很大。
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提出了把新疆和整个大西北建设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重要基地的宏观战略设想,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敏锐地认识到,加快新疆资源勘查研究,摸清资源家底,解决“具体资源不清”问题对于落实中央这一战略部署,开发建设新疆所具有的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明确提出了把能源和矿业作为新疆实施“全方位开放,东联西出”和参与国内外经济大循环的重中之重,优先发展的方针,制定了地质科研先行的工作方案和将新疆建设成为国家矿产资源战略接替基地的目标。
经过反复论证和酝酿,1984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地矿部在北京召开了“关于加速查明和开发新疆矿产资源科技攻关”的可行性论证会。80多位国内知名的地学专家和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同志参加了论证,并取得一致意见。依据专家们的建议,把这一科技攻关项目称为“加速查明新疆矿产资源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论证会后,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向国家申报科技攻关项目,1985年3月4日,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以计、科(1985)305号文件批复,将该项目列为国家“七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随后,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的指导下,由自治区政府主持,联合国家地质矿产部、中国科学院、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和国家教委共同组织实施了这一重大项目。“八五”至今,国家连续设立了“新疆贵重、有色金属大型矿产资源基地的综合研究”、“新疆优势矿产资源及大型矿床的综合研究”、“新疆优势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研究”、“新疆大型矿集区预测与勘查关键技术研究”和“中国新疆与中亚邻国矿产资源对比研究与高效勘查技术集成”项目。“国家305项目”就是前后相继、持续深化的这些国家科技重点项目简明的总称。
国家305项目共组织实施课(专)题355项,集成全国科研、勘查和教育系统中的优秀科技资源,坚持科研—勘查—开发一体化的研究道路,在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勘查技术方法、矿产开发取得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是自治区优势矿产资源转换战略的一项重大的科技先导工程。它堪称全国固体矿产研究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全国21个省市、103个单位、科研人员20000人次参加)、持续时间最长(1985年至今)、科研投资最多(总投资为人民币3.8365亿元,其中投入国家23102万元,联合实施部门投入8410万元,自治区政府投入6400万元)、智力密集、精英荟萃、多学科联合攻关、新技术和新方法优化组合、科研成果高质量高水平、辐射带动力强(依托项目成果,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和矿业公司开展合作研究、风险勘探、技术援助、技术培训,吸引外资2.6亿人民币)的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也是全国唯一的由一个地方政府连续在五个五年计划期间主持的国家级项目。
(一)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和项目协调委员会,负责国家科技公关项目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
(二)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的申报、论证、设计等工作。
(三)负责开展国内外地矿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负责承担与“305”项目有关的各项工作。
(四)协调区内外资源与环境方面的科技力量,加强我区在该领域的科研工作;筹划和组织实施该领域重大科研项目,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主任:马华东
副主任:艾尼瓦尔·吐尔逊
副主任:朱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