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1-26 07:06
依托于大连工业大学的“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3年4月由科技部批准建设。“中心”现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7000m2,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现有人员64人,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专业结构互补,年龄梯队合理。“中心”长期致力于海洋食品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现代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制备技术、海洋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和海洋食品加工技术装备等。“中心”不断探索海洋食品加工的科学技术与海洋食品产业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以推动集成、配套的工程化成果向相关行业辐射、转移与扩散,促进产业发展。
中心名称: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心地址:大连工业大学。 中心面积:7000m2。
中心设备: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包括大型的精密分析检测仪器、大型的中试设备。
中心人员:现有人员64人,是日本冈山大学、德国伍珀塔尔大学、韩国汉城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归国博士组成的团队,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专业结构互补,年龄结构合理。
中心职能:开展海洋食品加工共性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海洋食品,探索海洋食品加工的科学技术与海洋食品产业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科技产业化,推动集成、配套的工程化成果向相关行业辐射、转移与扩散。
中心主任:朱蓓薇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主题专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和大连市功勋奖。
2004年成立“辽宁省水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又获批“海洋食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贝类专业分中心”和“国家食品工程技术转移中心”、“国际合作创新基地”、“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平台的建设和“辽宁省高校重大学科平台”建设。
先后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火炬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和省市科技攻关项目、校企合作项目100余项。
“中心”具有了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获国际、国内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
“中心”攻克了海参深加工的系列关键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海参“贮藏难、加工难、食用难”的瓶颈问题,并在全国率先进行海参高值化利用技术的推广,催生了我国海参深加工产业,改变了我国海参干制、盐渍等传统的粗加工模式,有力地拉动了我国海参养殖业的发展,海参单品产值超过400个亿,已经成为水产品中单品产值最大的品种。技术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继海参之后,又突破了贝类精深加工系列共性关键技术。全世界的贝类有12万种,是自然界中仅次于昆虫类的第二大族类。我国贝类养殖品种和区域不断扩大,产量已逾10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占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80%,是沿海渔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主持研发的贝类深加工技术推进了贝类加工产业技术的升级,加快了贝类加工产业的发展步伐。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除此之外,在鱼类、藻类、蟹类等大宗海洋食品加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开发的海胆深加工关键技术,解决了海胆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难题,技术成果获2012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发的海藻风味浓缩汁、海藻多糖等海藻深加工技术,提高了海藻的附加值和利用率,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鱼的全效利用进行了探索,建立了鱼的精细分割标准化技术。结合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领悟,提出了“食品化菜品”的加工新思路,开发了鱼虾贝藻等海洋食材类菜品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工艺,以推动中式海洋调理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这些工作为我国海洋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基于为食品科学与产业发展所作贡献,200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产业创新奖。
“中心”具有了较强的工程化能力,年服务企业百余家,技术成果已经辐射到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西、广东、河北等多个省市,采用工程中心技术成果的企业有50多家。为“非得”、“獐子岛”、 “上品堂”、“海晏堂”、“宇王”和“久龙堂”等多个国家、省级驰名商标和知名品牌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超过50亿元。